宋平公三十年,即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國的向戌想要使諸侯國罷兵,由於他同晉國的趙文子(趙武)、秦國的令尹子木交好,便積極得進行外交活動,因為欲要使得諸侯罷兵,非晉國和楚國首先同意不可。
於是向戌也到晉國,將弭兵之意告訴了趙文子,趙文子與晉國諸大夫商討,韓宣子認為弭兵對晉國是有利的,如果晉國不同意,反倒會使楚國得利。於是晉國便同意了。
向戌又到楚國去,楚國也同意,到了齊國,齊國人有所疑慮,但齊國大夫陳文子表示,晉、楚兩國都同意了,如果齊國不同意,那麽百姓就會對我們離心,我們還怎麽治理國家,於是也同意。
再到秦國去,秦國也同意了。
於是,這四個國家又讓依附於他們的小國都到宋國去會見。
五月末,晉國趙文子到達了宋國,不久鄭國良霄也到了。
六月,宋國人招待趙文子,叔向作為趙文子的助手,宋國司馬親自把肉食切成碎塊,放到盤子裏,這是符合禮法的。
不久之後,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陳須無、衛國的石惡同日到達了宋國。
晉國的荀盈在這之後也到達了宋國。
隨後,邾國國君、楚國公子黑肱(gong)、滕國國君先後抵達。
楚國公子黑肱的到來是為了先與晉國商定條件。
而宋國向戌也去到陳國,與楚國令尹子木商談楚國的條件。
子木向向戌表示,希望跟從晉國和楚國的諸侯國相互朝拜。
當向戌把消息帶給趙文子的時候,趙文子表示,晉、楚、齊、秦四國的地位是相同的,晉國無法指揮齊國,就像楚國無法命令秦國一樣,如果楚國能讓秦國國君到晉國來朝見,晉國一定也會向齊國國君這樣要求的。
子木聽到匯報之後,就把消息告訴了楚康王,楚康王表示,那就放下齊國和秦國,讓其他的國家會見。
七月,向戌回到了宋國,趙文子與公子黑肱也已經統一好了盟書內容。
隨後,楚國的子木、陳國的孔奐、蔡國的公孫歸生、曹國與許國的大夫也先後到了宋國。
各國駐紮在商丘之外,以籬笆作為分界。
楚國的人會盟前在外衣裏麵穿上了甲衣,伯州犁(晉國人,受迫害逃到楚國,為楚國太宰)表示,明明是來會和諸侯,可卻做這樣不受信用的事,諸侯前來是希望能夠得到楚國的信任,可楚國如果不信任諸侯,豈不是丟掉了讓諸侯信任的東西。因此他堅決請求脫去甲衣。
子木卻說,楚國與晉國之間缺失信用已經很久了,隻要去做對我們有利的事情就行了,如果能如願的話,就算是沒有信用又能怎樣。
伯州犁對人說,子木恐怕活不過三年了,就是因為丟掉了信用。(子木死於公元前五四五年,也就是這次弭兵會盟的後一年)
趙文子也對楚國人有所懷疑,可叔向對他說,沒有什麽值得畏懼的,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不守信用,也會不得好死,一個會和諸侯的卿大夫如果不守信用,那麽他就不會成功,諸侯守約前來會見,卻用虛偽來對待他們,誰又會同意呢,對我們也不會有危害。更何況有宋國和我們一起抵抗,楚國的人馬就算多上一倍也沒有用處,您有什麽可擔憂的呢?情況還沒有到那種危急的程度,況且楚國如果真的那麽做了,在弭兵會盟上動用武力危害我們,對我們晉國就更有利了,所以不必擔心。
等到會盟之時,晉國與楚國又因為爭奪歃血盟誓的先後產生了爭執。
晉國人表示,晉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沒有在晉國之前歃血的。
楚國人則表示,晉國既然表示晉國與楚國的地位是相同的,那麽如果晉國在前麵,這就代表了楚國要比晉國弱。況且晉、楚兩國交替做盟主已經很久了,難道諸侯會盟是由晉國專門把持的嗎?
叔向於是對趙文子說,諸侯順服的是晉國的德行,不是因為晉國主持會盟。你主張德行,不要去爭搶先後。況且諸侯會盟,小國本來就要有主持結盟的人,讓楚國當小國的盟主,這樣也是可以的。
於是,楚國先於晉國歃血。
《春秋》在記載時,把晉國放在前麵,那是因為晉國守信。
宋平公設宴招待了晉國和楚國的大夫,趙文子作為主賓坐在首席。
之後,宋平公與諸國的大夫們在蒙門之外結盟,弭兵會盟正式達成。
同一年,晉國的荀罃到楚國結盟。楚國的薳罷(wěi pi)到晉國去參加盟會。
這一次的會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中原諸侯終於得到了短暫休養生息的時間,諸侯之間頻繁的戰爭活動減少了。
對於晉、楚兩國來說,他們都有充足的時間來處理自己國家的內事或是近事了,但對那些小國來說,需要侍奉的霸主由一個變成了兩個,朝貢的負擔和晉、楚兩國對小國的盤剝使得這些國家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但弭兵會盟使得動亂的局勢平息了下來,曆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戰爭暫時沒有了,變化卻在諸國之間悄然進行。
於是向戌也到晉國,將弭兵之意告訴了趙文子,趙文子與晉國諸大夫商討,韓宣子認為弭兵對晉國是有利的,如果晉國不同意,反倒會使楚國得利。於是晉國便同意了。
向戌又到楚國去,楚國也同意,到了齊國,齊國人有所疑慮,但齊國大夫陳文子表示,晉、楚兩國都同意了,如果齊國不同意,那麽百姓就會對我們離心,我們還怎麽治理國家,於是也同意。
再到秦國去,秦國也同意了。
於是,這四個國家又讓依附於他們的小國都到宋國去會見。
五月末,晉國趙文子到達了宋國,不久鄭國良霄也到了。
六月,宋國人招待趙文子,叔向作為趙文子的助手,宋國司馬親自把肉食切成碎塊,放到盤子裏,這是符合禮法的。
不久之後,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陳須無、衛國的石惡同日到達了宋國。
晉國的荀盈在這之後也到達了宋國。
隨後,邾國國君、楚國公子黑肱(gong)、滕國國君先後抵達。
楚國公子黑肱的到來是為了先與晉國商定條件。
而宋國向戌也去到陳國,與楚國令尹子木商談楚國的條件。
子木向向戌表示,希望跟從晉國和楚國的諸侯國相互朝拜。
當向戌把消息帶給趙文子的時候,趙文子表示,晉、楚、齊、秦四國的地位是相同的,晉國無法指揮齊國,就像楚國無法命令秦國一樣,如果楚國能讓秦國國君到晉國來朝見,晉國一定也會向齊國國君這樣要求的。
子木聽到匯報之後,就把消息告訴了楚康王,楚康王表示,那就放下齊國和秦國,讓其他的國家會見。
七月,向戌回到了宋國,趙文子與公子黑肱也已經統一好了盟書內容。
隨後,楚國的子木、陳國的孔奐、蔡國的公孫歸生、曹國與許國的大夫也先後到了宋國。
各國駐紮在商丘之外,以籬笆作為分界。
楚國的人會盟前在外衣裏麵穿上了甲衣,伯州犁(晉國人,受迫害逃到楚國,為楚國太宰)表示,明明是來會和諸侯,可卻做這樣不受信用的事,諸侯前來是希望能夠得到楚國的信任,可楚國如果不信任諸侯,豈不是丟掉了讓諸侯信任的東西。因此他堅決請求脫去甲衣。
子木卻說,楚國與晉國之間缺失信用已經很久了,隻要去做對我們有利的事情就行了,如果能如願的話,就算是沒有信用又能怎樣。
伯州犁對人說,子木恐怕活不過三年了,就是因為丟掉了信用。(子木死於公元前五四五年,也就是這次弭兵會盟的後一年)
趙文子也對楚國人有所懷疑,可叔向對他說,沒有什麽值得畏懼的,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不守信用,也會不得好死,一個會和諸侯的卿大夫如果不守信用,那麽他就不會成功,諸侯守約前來會見,卻用虛偽來對待他們,誰又會同意呢,對我們也不會有危害。更何況有宋國和我們一起抵抗,楚國的人馬就算多上一倍也沒有用處,您有什麽可擔憂的呢?情況還沒有到那種危急的程度,況且楚國如果真的那麽做了,在弭兵會盟上動用武力危害我們,對我們晉國就更有利了,所以不必擔心。
等到會盟之時,晉國與楚國又因為爭奪歃血盟誓的先後產生了爭執。
晉國人表示,晉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沒有在晉國之前歃血的。
楚國人則表示,晉國既然表示晉國與楚國的地位是相同的,那麽如果晉國在前麵,這就代表了楚國要比晉國弱。況且晉、楚兩國交替做盟主已經很久了,難道諸侯會盟是由晉國專門把持的嗎?
叔向於是對趙文子說,諸侯順服的是晉國的德行,不是因為晉國主持會盟。你主張德行,不要去爭搶先後。況且諸侯會盟,小國本來就要有主持結盟的人,讓楚國當小國的盟主,這樣也是可以的。
於是,楚國先於晉國歃血。
《春秋》在記載時,把晉國放在前麵,那是因為晉國守信。
宋平公設宴招待了晉國和楚國的大夫,趙文子作為主賓坐在首席。
之後,宋平公與諸國的大夫們在蒙門之外結盟,弭兵會盟正式達成。
同一年,晉國的荀罃到楚國結盟。楚國的薳罷(wěi pi)到晉國去參加盟會。
這一次的會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中原諸侯終於得到了短暫休養生息的時間,諸侯之間頻繁的戰爭活動減少了。
對於晉、楚兩國來說,他們都有充足的時間來處理自己國家的內事或是近事了,但對那些小國來說,需要侍奉的霸主由一個變成了兩個,朝貢的負擔和晉、楚兩國對小國的盤剝使得這些國家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但弭兵會盟使得動亂的局勢平息了下來,曆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戰爭暫時沒有了,變化卻在諸國之間悄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