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統一了疆土,但田疇異畝,律令異法,衣冠異製,文字異形,極需統一法製,統一幣製,統一量製、衡製,書同文,車同軌,使普天之下,整齊劃一,如此方可萬眾一心,萬方歸一,一切大權都集中到陛下一人手中。"
"說得好!朕多日來正為此事為難,卿知朕心意啊!"
李斯的這一建議確實說到了秦始皇的心坎上。自打六國破滅,秦始皇便麵臨著一係列棘手的問題。
首先是法令不一致,各國各有其法,各不相同。就秦國而言,商鞅變法時,基本上採用了魏國李悝撰寫的《 法經
》,隻是增加了"什"、"伍"連坐法,後來又逐漸有所擴大。
其次是貨幣不一致。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幣錢、刀貨、圓錢和郢爰四大係統,而在這四大係統下,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又分別流行著不同種類的貨幣。僅就圓錢而言,便有方孔圓錢和圓孔方錢。不同形製的貨幣也採用不同的計算單位,有的用斤,有的用鎰,各行其是。
量製更為混亂,秦以升、鬥、桶為單位,一般為十進位;齊國則以升、豆、區、釜、鍾為單位;魏以鬥為單位;趙國有鬥、升、分、鎰等計算單位。不僅計量的單位不同,實際大小也不一樣。
衡製:有的地方以鎰、?為單位,有的地方以銖、兩、斤、鈞、石為計算單位,換算也不方便。
文字的差異就更大了。同樣一個字,往往會有多種不同寫法,甚至一國之內也會有多種不同寫法。如"馬"字,齊國有三種寫法,楚國有兩種寫法,燕、趙、魏、韓也各有兩種寫法。六國文字千變萬化,無一定體係,秦國使用的文字為"小篆",與六國文字也不太相同。
這些情況,若在統一六國之前並不足怪,因為那是六個不同的國度,但現在不同了,現在是大一統的秦王朝,這樣各循其製怎麽得了?且不說皇帝的政令無法下達,就是各地的交流也有極大不便!
今天,李斯談起此事可謂急皇帝之所急。所以,秦始皇忙問有何良策結束這種混亂狀態。
李斯道:"當此之時,唯一以定之,舍此別無出路。臣請先定文字。"
秦始皇知道,李斯頗善書,大臣無不推服。他曾對人說:"吾死後五百三十年間方有一人替吾跡也。"秦始皇還熟知李斯的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遊魚得水,景山與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此法曾廣傳宮中,群臣爭相效仿,秦始皇也時而習之,頗得其精妙。秦始皇極欣賞李斯書寫的小篆,皇帝傳國璽上那八個大字"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秦始皇讚不絕口,以為這八個字使玉璽增輝,同為國寶。
想到這些,秦始皇感到由李斯進行書同文之事可謂得人。便問:"卿擬以何種文字一以定之?"
李斯道:"周朝以來的大篆難寫難認,六國通行的’古文’及異體文字更難識別,唯有小篆可以為本,隻是尚須簡化,使偏旁組合、上下左右更有規律。臣請書寫一篇,請陛下閱示。"
秦始皇應允。李斯於是以小篆寫體編寫了《 倉頡篇 》一篇,秦始皇閱過,以為此種文字甚好。又令趙高編寫《 爰歷篇 》,令胡毋敬編寫《 博學篇
》,對字體結構進行了加工整理,使之規範化。這三篇文字共三千三百字,秦始皇將其頒布全國,並下詔廢除各國的異體字,以簡化的秦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同時,還統一了偏旁部首,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規定了字體的書寫筆數和筆順。這樣,字形固定,筆畫簡便,書寫較為方便的小篆便成為全國通行的書體。後來,人們又創造出比小篆更為簡便的新書體。
"隸書",即所謂"秦隸",成為官方的標準化文字。文字的統一保證了國家的政令通達,便利了文化的傳播和人們的思想交流,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其他方麵的統一措施也在進行著:
以原來秦國的法律為基礎頒行了統一的法律,博採損益六國禮儀,製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封建禮儀。
整頓秦國的舊有貨幣,廢除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把貨幣分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方孔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統一後的方孔圓錢克服了商品交換的困難,促進了商業發展,成為以後各封建王朝銅錢的主要形式,通行了兩千多年。
廢除六國的度量衡,以原秦國的度量衡製度為基礎,向全國頒行新的統一的度量衡製度及標準器。統一後的度量衡,度和量是十進位的,度的單位是分、寸、尺、丈、引等;量的單位是合、升、鬥、斛等;衡的單位是銖、兩、斤、鈞、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發至全國的度量衡標準器具及詔版上刻著皇帝的詔文:
二十六年,皇帝盡並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與這些統一措施頒行的同時,秦始皇又收繳了民間兵器,鑄成鍾座和十二金人,以杜反抗之源;拆毀原六國的都城城廓和阻礙交通的堡壘、關塞,破壞其分裂帝國的割據憑藉;頒行私田和賦役製度,結束授田製、私有製並存的不平衡狀態,"使黔首自實田",即令土地占有者如實呈報占有額數,國家承認其私有權,根據數額改租賦,等等。
"說得好!朕多日來正為此事為難,卿知朕心意啊!"
李斯的這一建議確實說到了秦始皇的心坎上。自打六國破滅,秦始皇便麵臨著一係列棘手的問題。
首先是法令不一致,各國各有其法,各不相同。就秦國而言,商鞅變法時,基本上採用了魏國李悝撰寫的《 法經
》,隻是增加了"什"、"伍"連坐法,後來又逐漸有所擴大。
其次是貨幣不一致。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幣錢、刀貨、圓錢和郢爰四大係統,而在這四大係統下,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又分別流行著不同種類的貨幣。僅就圓錢而言,便有方孔圓錢和圓孔方錢。不同形製的貨幣也採用不同的計算單位,有的用斤,有的用鎰,各行其是。
量製更為混亂,秦以升、鬥、桶為單位,一般為十進位;齊國則以升、豆、區、釜、鍾為單位;魏以鬥為單位;趙國有鬥、升、分、鎰等計算單位。不僅計量的單位不同,實際大小也不一樣。
衡製:有的地方以鎰、?為單位,有的地方以銖、兩、斤、鈞、石為計算單位,換算也不方便。
文字的差異就更大了。同樣一個字,往往會有多種不同寫法,甚至一國之內也會有多種不同寫法。如"馬"字,齊國有三種寫法,楚國有兩種寫法,燕、趙、魏、韓也各有兩種寫法。六國文字千變萬化,無一定體係,秦國使用的文字為"小篆",與六國文字也不太相同。
這些情況,若在統一六國之前並不足怪,因為那是六個不同的國度,但現在不同了,現在是大一統的秦王朝,這樣各循其製怎麽得了?且不說皇帝的政令無法下達,就是各地的交流也有極大不便!
今天,李斯談起此事可謂急皇帝之所急。所以,秦始皇忙問有何良策結束這種混亂狀態。
李斯道:"當此之時,唯一以定之,舍此別無出路。臣請先定文字。"
秦始皇知道,李斯頗善書,大臣無不推服。他曾對人說:"吾死後五百三十年間方有一人替吾跡也。"秦始皇還熟知李斯的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遊魚得水,景山與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此法曾廣傳宮中,群臣爭相效仿,秦始皇也時而習之,頗得其精妙。秦始皇極欣賞李斯書寫的小篆,皇帝傳國璽上那八個大字"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秦始皇讚不絕口,以為這八個字使玉璽增輝,同為國寶。
想到這些,秦始皇感到由李斯進行書同文之事可謂得人。便問:"卿擬以何種文字一以定之?"
李斯道:"周朝以來的大篆難寫難認,六國通行的’古文’及異體文字更難識別,唯有小篆可以為本,隻是尚須簡化,使偏旁組合、上下左右更有規律。臣請書寫一篇,請陛下閱示。"
秦始皇應允。李斯於是以小篆寫體編寫了《 倉頡篇 》一篇,秦始皇閱過,以為此種文字甚好。又令趙高編寫《 爰歷篇 》,令胡毋敬編寫《 博學篇
》,對字體結構進行了加工整理,使之規範化。這三篇文字共三千三百字,秦始皇將其頒布全國,並下詔廢除各國的異體字,以簡化的秦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同時,還統一了偏旁部首,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規定了字體的書寫筆數和筆順。這樣,字形固定,筆畫簡便,書寫較為方便的小篆便成為全國通行的書體。後來,人們又創造出比小篆更為簡便的新書體。
"隸書",即所謂"秦隸",成為官方的標準化文字。文字的統一保證了國家的政令通達,便利了文化的傳播和人們的思想交流,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其他方麵的統一措施也在進行著:
以原來秦國的法律為基礎頒行了統一的法律,博採損益六國禮儀,製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封建禮儀。
整頓秦國的舊有貨幣,廢除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把貨幣分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方孔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統一後的方孔圓錢克服了商品交換的困難,促進了商業發展,成為以後各封建王朝銅錢的主要形式,通行了兩千多年。
廢除六國的度量衡,以原秦國的度量衡製度為基礎,向全國頒行新的統一的度量衡製度及標準器。統一後的度量衡,度和量是十進位的,度的單位是分、寸、尺、丈、引等;量的單位是合、升、鬥、斛等;衡的單位是銖、兩、斤、鈞、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發至全國的度量衡標準器具及詔版上刻著皇帝的詔文:
二十六年,皇帝盡並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與這些統一措施頒行的同時,秦始皇又收繳了民間兵器,鑄成鍾座和十二金人,以杜反抗之源;拆毀原六國的都城城廓和阻礙交通的堡壘、關塞,破壞其分裂帝國的割據憑藉;頒行私田和賦役製度,結束授田製、私有製並存的不平衡狀態,"使黔首自實田",即令土地占有者如實呈報占有額數,國家承認其私有權,根據數額改租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