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秦王政多在鹹陽宮理政。他很勤奮,每天都要翻閱很多奏章,以至於禦案上始終是簡冊成堆。有時,秦王政也喜歡去藍田縣灞水旁的藏陽宮住幾日。這藏陽宮原稱霸宮,是先王秦穆公所建,穆公以此名之是為了紀念他"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的功績,秦王政每次來此都要油然追憶起穆公的偉業,立誌師法先王,重建霸業,再展雄風。


    這天,秦王政正欲前往藏陽宮小憩,有宗室官員向他報說,逐客令下達後,經過全城逐捕,所有異國在秦為官的人都被驅逐,官吏隊伍得到整肅,客卿亂政的根基得到清除,土生土長的秦國官員們再也不用擔心受到異國官員的排擠了。


    秦王政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想,如果早些製止異國客卿幹政,秦國或許不會經受動亂之害,他也暗自欣賞自己的果決和高明,以為與先王秦穆公相比並不遜色。


    然而,謁者將李斯的奏疏呈給他之後,他愣住了。秦王政很驚訝李斯的大膽,開篇便敢於直刺君過,提出"吏議逐客,竊以為過"。在他的印象中,還沒有人這樣冒犯他,因此,當這幾行字進入他眼簾時,他的自尊心被刺痛了,盛怒之下,將奏疏擲於案上,去藍田小憩的想法也被沖談了。但是,當他復又讀起、仔細咀嚼之後,卻被奏疏精闢的論述、鮮明的見解和行雲流水般的華美文采吸引住了。他不再惱怒於李斯的冒犯,先前的自豪和欣悅也漸漸被慚愧和內疚所取代。


    "……大王今之任人,不問可否,不論曲直,若非秦人,一概不用;為客卿者一概驅逐,此實非統一天下、控製諸侯之良策!"


    讀到這裏,秦王政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並不由地對李斯的觀點產生認同:秦國之所以日益強盛,是因為接納了天下的賢士;秦國之所以日益富強,是因為搜羅了四方的珍寶,若不能跨越地域的界限,跳出秦國的小圈子,秦國不僅不會有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秦王政又繼續讀到: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揀擇細流,才能成就其深廣;王天下者不拋棄小民,才能顯揚盛德。所以地不分四方,民不分異國,四時追求充實美好,鬼神就會降福,這正是三皇五帝無人能夠淩駕其上的原因。如今大王卻要拋棄百姓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讓其侍奉諸侯,致使天下賢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敢入秦,此所謂借兵器以助敵,送糧食給盜賊也!"


    秦王政的臉上有些發燒。他暗暗問自己:雖有一匡天下之雄心,卻無容納天下賢士之度量,如此怎能申大誌、展宏圖?賓客中即便有心口不一之輩,但不可以偏概全,一概否定,這樣做不是有如沙中淘金,為求其純粹連金子也扔掉嗎?


    秦王政的目光又在最後一段文字上停留下來:


    "不是出於秦國的物產,可寶貴的尚有許多;不是來自秦國的人才,願意忠心事秦者大有人在。今大王驅逐客卿以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以增強仇敵,使國內人才空虛,並怨於諸侯,如此而求國家不遭致危險,實在是不可能啊!"


    秦王讀罷,不禁打了個冷顫。李斯的話句句如重錘敲擊在他的心頭,他意識到,孤家寡人的狹隘做法,不僅會使大量賢才流失,而且也會使國家由強而弱,偉業難成。逐客不是清除了危險,而是孕育著更大的危險。聯想到方才與先王秦穆公相比的情景,秦王政不禁大為羞愧,遂下令取消了藍田之行。與此同時,秦王政又如夢初醒地寫下這樣一道詔書:


    "前令逐客,失之倉促,極欠深慮,寡人深悔之。被逐之客卿可速返宮中,寡人當復其官職,任用不疑。誠待四方賢士,歸之如流水,此秦之福也,亦寡人之幸甚。"


    寫罷,秦王政急令傳布國中,並派出多路人馬探聽客卿們的去向,前往召還。


    秦王政這一急轉彎式的做法使力主逐客的宗室官吏大為驚慌,但他們又不便諫阻,因為從秦王政那果決行動中他們已經看到,秦王是不會改變其決策的,識時務者宜當順乎潮流,明哲保身。


    秦王政派出的召還使是在三日後的黃昏時分到達驪邑的,此前,他們已從驪邑令的奏報中得知消息:客卿李斯正避居在驪邑一家小客館中。這消息是確實的。那天,李斯與淳於越相遇暢談達旦,頗為投機。盡管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還不盡一致,但也取得了某些共識。其中一點便是:士之生世間,當有所作為,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莫讓光陰空付東流。


    李斯還說服淳於越,暫不要回韓國,那份微薄的祖業不值得留戀。況且,以韓國之貧弱,斷無發展壯大之可能,將來很難逃脫被吞併的命運,到那時,必將無地可居、無業可守。


    淳於越覺得李斯的話有道理,但不回韓國又覺得無處安身,前程渺茫。李斯告訴他,可暫在驪邑小住,先避避風聲,聽聽消息,然後再定奪。淳於越感到除此之外也別無他計,便這樣住下來。


    李斯、淳於越沒有透露他們的姓名和身份,他們身著布衣出入客棧,謹慎著自己的言行,小心地探聽著消息。然而,那天在街上,還是被一個邑中小吏認出他們。這小吏曾在呂不韋的相國府中做過事,因犯有過錯被呂不韋遣逐驪邑,想不到這樣一來卻因禍得福。在呂不韋獲罪後沒有受到牽連。當初在呂相國府上,他曾與李斯、淳於越相識,今見二人逃匿驪邑,感到是報功邀賞的良機,於是便暗中跟隨李斯,打探到他們的住處,並及時向驪邑令告了密。驪邑令聞之大喜,正想奏報秦王,朝廷忽然下令召還客卿,驪邑令於是見風轉舵,向朝廷報奏了李斯在驪邑的消息。但這一次,驪邑令卻不是舉報逃犯,而是薦舉賢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倉鼠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常萬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常萬生並收藏倉鼠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