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泄其謀於太後,太後恚曰:“小子以天下為玩弄,老婦無死所矣。”上由藩邸入承大統,謹事太後,不敢示異同;獨用有為變法,排眾議,毅然行之,不少絀。然左右大臣,皆由太後拔用,內廷奔走宦豎,服侍西宮有年,多為太後耳目。上雖驟欲自強,勢孤,恆惴惴如防大敵。至是聞太後恚怒,有違言,內不自安。欲用一人調停,恭王新厭世,奕際李旖允柙恫簧躋兄兀外廷諸大臣,失職怨望,尤不愜上心。察四卿中,獨楊銳沈毅,可屬大事。二十九日昧爽,召銳入宮,告以故,泣涕商保全,銳辭曰:“此陛下家事,當謀之宗室貴近,小臣懼操刀而自割也。”上曰:“爾胡然。”出手詔一道,命就有為商之。銳退語嗣同,嗣同捧詔大哭,奔告有為,有為曰:“太後當國四十年,是更變多而猜忌甚,未可口舌爭也。”嗣同曰:“是不難,當為主上了之。”引有為入臥室,取盤灰作書,密謀招袁世凱入黨,用所部新建軍,圍頤和園,以兵劫太後,遂錮之。有為執嗣同手,瞪視良久曰:“母後固若是其可劫耶?”嗣同曰:“此兵諫也,事成請自拘於司敗,古人有行之者矣。”次日,以告梁啓超、林旭。啟超稱善,旭言世凱巧詐多智謀,恐事成難製,請召董福祥,嗣同不可。
《戊戌履霜錄》卷2
康有為之才識
康有為者,康國器方伯之孫輩,康雄飛觀察之侄也。改名祖彝,應試乙未,得進士。復改用原名,以長素為號。自命長於素王,其誕妄可知。其實晉人中固有長素之號,未敢為誕說也。未捷前,伏闕上萬言書,大談時政,又著《偽經考》,以驚鄙儒。一時王公大人,群震其名,以為宣尼復生,遂呼為康聖人。甲午會試,各省舉子畢集,有為創保國會,士子爭輳其門,多有執贄稱弟子者。吾友徐積餘亦往請謁,歸向餘說康先生問皖人之有聞者,彼舉吾以對。因勸我同往訪之。餘敬謝不敏,積餘怏怏而去。次年禮闈,有為一卷為吾友餘壽平所薦,而徐蔭軒相國取中。朝殿後引見,以部屬用。有為既捷,聲名愈大,而趾高氣揚亦愈甚。是年秋間,餘遇有為於陳次亮座上,聞兩人相對妄談,疾掩耳而去。而有為虛聲所播,聖主亦頗聞之,將為不次之擢。常熟竊窺上意,因具摺力保,謂“康有為之才,實勝臣十倍”。既又慮其人他日或有越軌,乃又加“人之心術,能否初終異轍,臣亦未敢深知”等語。以為此等言詞可以不至受過矣。孰意大謬不然,斯亦巧妙太過之一誤也。乙未之秋,餘訪陳次亮於西珠市口,坐未定,忽有冠服者,昂然而入,主人略一欠身,客便就坐,問其姓字,則新科部曹康有為也。次亮手摩其首曰:“頭痛。”康嘆曰:“時事不可為矣,先生何必自苦乃爾。”陳亦谘嗟不已。因言兩江曾帥又出缺,今任何人為宜乎?因泛論當時人物,既而曰:“劉峴莊似可,且曾督兩江,固當不至蹉跌。”康撫掌稱善。陳言便可快計,無用遊移,兩人問答如此。直忘其一為員外而章京,一為新進之主事,乃妄人耳。餘亟掩耳而去。已而兩江一席果屬劉公,亦可謂善於揣摩者矣。
《蜷廬隨筆》
第五冊康有為(1858—1927)(4)
康氏生平瑣聞
光緒十一年乙酉,先師(康有為)年二十八。是年從事算學,以幾何理著《人類公理》,並手定大同之製。時張編修招先師復遊京師,二月初將啟行,二十三日頭痛大作,幾死。既而目痛,不能識文字,醫者束手,惟裹頭行吟於室,數月不出。先師檢視書稿,從容待死。已而言曰:“吾既聞道,既定大同,可以死矣。”後得西醫書讀之,創試西藥,如方為之,漸收效。日走村後,大樹下,至七月乃瘳。
先師以中國患人滿,遍考大地可以殖吾民者,惟巴西經緯度與中國近,地域數千裏,亞馬孫河貫之,肥饒衍沃,人民僅八百萬,若吾遷民往,可以為新中國。於乙未年曾倡議之。當乙未返粵時,遇葡人及曾遊巴西者,知巴西曾來約通商招工。巴使至香港,適東事起,駐港候數月,而東事益劇,知事不諧,乃歸國。
時翁同騄頻被劾,不安於位。先師慮翁去變法無人主持,欲成數事乃行。於十八日草摺請定國是而明賞罰,交禦史楊深秀上之。略謂門戶水火,新舊相攻,當此外患交迫,日言變法而眾論不一,此皆由國是未定之故。昔趙武靈之胡服,秦孝公之變法,俄彼得及日本維新之變法,皆大明賞罰而後能行新政。又草一摺交徐子靜學士致靖上之。二十三日奉明定國是之諭舉國歡欣。又草請派近支王公遊歷摺,請開局譯書摺,皆由楊深秀上之,奉旨允行。又為宋侍禦伯魯草請催舉經濟特科摺。又盛宣懷借款八百萬,歲息約三十餘萬,無人敢言其非,乃請提其息為譯書設學之費,皆奉旨俞允。是時,先師已定二十四日出京。二十五日詣頤和園,宿戶部公所,即見懿旨,逐翁同騄令。榮祿出督直隸,蓋訓政之變已伏於是矣。先師二十八早入朝房,與榮祿遇,與談變法事。榮祿入對時,即麵劾先師辯言亂政。榮祿下,先師入對,皇上問先師年歲出身畢,先師即言四夷交侵,分割漸至,覆亡無日。皇上言皆守舊者所致耳。先師奏言:“皇上之聖明洞悉病源,既知病源,則藥即在是。既知守舊之致禍敗,則非盡變舊法與之維新不能自強。”皇上言今日誠非變法不可。先師言近歲非不言變法,然少變而不全變,舉其一而不改其二,連累致敗,終必無功。皇上然之。先師又奏言,所謂變法者,須將製度法律先為改定,乃謂之變法。今言變法者,是變事耳,非變法也。又請先開製度局,皇上以為然。先師又奏:“臣於變法之事嚐參考各國變法之故,曲折之宜,擇其可施行於中國者,斟酌而捐益之,章程條理皆已備具,若皇上決意變法可備採擇。”皇上曰:“汝條理甚詳。”先師乃曰:“皇上之聖,既見及此,何為不厲行之?”皇上以目睨簾外,既而嘆曰:“奈掣肘何?”先師知皇上有所礙,又奏曰:“就皇上現在之權,行可變之事,雖不能盡變而扼要以圖,亦足以救中國矣。惟方今大臣皆老耄守舊,不通外國之故,皇上欲倚以變法猶緣木求魚也。”皇上曰:“伊等皆不留心辦事。”先師對曰:“大臣等非不留心也,奈以資格遷轉,至大位時精力已衰矣。又多兼差,實無暇晷,無法參考新學,實無如何。皇上欲變法,惟有擢用小臣,廣其登薦,予以召對,破格擢用。方今軍機總署並已用差,但用京卿、禦史兩官分任內外諸差事,當無不辦。其舊人且姑聽之,惟彼等事事守舊,請皇上多下詔書示以意旨所在,凡變法之事皆特下詔書,則彼等無從駁議。自割台後,民誌已離,欲悚動臣僚之意,團結兆民之心,非得皇上哀痛之詔無以收拾也。”皇上曰:“然。”
《戊戌履霜錄》卷2
康有為之才識
康有為者,康國器方伯之孫輩,康雄飛觀察之侄也。改名祖彝,應試乙未,得進士。復改用原名,以長素為號。自命長於素王,其誕妄可知。其實晉人中固有長素之號,未敢為誕說也。未捷前,伏闕上萬言書,大談時政,又著《偽經考》,以驚鄙儒。一時王公大人,群震其名,以為宣尼復生,遂呼為康聖人。甲午會試,各省舉子畢集,有為創保國會,士子爭輳其門,多有執贄稱弟子者。吾友徐積餘亦往請謁,歸向餘說康先生問皖人之有聞者,彼舉吾以對。因勸我同往訪之。餘敬謝不敏,積餘怏怏而去。次年禮闈,有為一卷為吾友餘壽平所薦,而徐蔭軒相國取中。朝殿後引見,以部屬用。有為既捷,聲名愈大,而趾高氣揚亦愈甚。是年秋間,餘遇有為於陳次亮座上,聞兩人相對妄談,疾掩耳而去。而有為虛聲所播,聖主亦頗聞之,將為不次之擢。常熟竊窺上意,因具摺力保,謂“康有為之才,實勝臣十倍”。既又慮其人他日或有越軌,乃又加“人之心術,能否初終異轍,臣亦未敢深知”等語。以為此等言詞可以不至受過矣。孰意大謬不然,斯亦巧妙太過之一誤也。乙未之秋,餘訪陳次亮於西珠市口,坐未定,忽有冠服者,昂然而入,主人略一欠身,客便就坐,問其姓字,則新科部曹康有為也。次亮手摩其首曰:“頭痛。”康嘆曰:“時事不可為矣,先生何必自苦乃爾。”陳亦谘嗟不已。因言兩江曾帥又出缺,今任何人為宜乎?因泛論當時人物,既而曰:“劉峴莊似可,且曾督兩江,固當不至蹉跌。”康撫掌稱善。陳言便可快計,無用遊移,兩人問答如此。直忘其一為員外而章京,一為新進之主事,乃妄人耳。餘亟掩耳而去。已而兩江一席果屬劉公,亦可謂善於揣摩者矣。
《蜷廬隨筆》
第五冊康有為(1858—1927)(4)
康氏生平瑣聞
光緒十一年乙酉,先師(康有為)年二十八。是年從事算學,以幾何理著《人類公理》,並手定大同之製。時張編修招先師復遊京師,二月初將啟行,二十三日頭痛大作,幾死。既而目痛,不能識文字,醫者束手,惟裹頭行吟於室,數月不出。先師檢視書稿,從容待死。已而言曰:“吾既聞道,既定大同,可以死矣。”後得西醫書讀之,創試西藥,如方為之,漸收效。日走村後,大樹下,至七月乃瘳。
先師以中國患人滿,遍考大地可以殖吾民者,惟巴西經緯度與中國近,地域數千裏,亞馬孫河貫之,肥饒衍沃,人民僅八百萬,若吾遷民往,可以為新中國。於乙未年曾倡議之。當乙未返粵時,遇葡人及曾遊巴西者,知巴西曾來約通商招工。巴使至香港,適東事起,駐港候數月,而東事益劇,知事不諧,乃歸國。
時翁同騄頻被劾,不安於位。先師慮翁去變法無人主持,欲成數事乃行。於十八日草摺請定國是而明賞罰,交禦史楊深秀上之。略謂門戶水火,新舊相攻,當此外患交迫,日言變法而眾論不一,此皆由國是未定之故。昔趙武靈之胡服,秦孝公之變法,俄彼得及日本維新之變法,皆大明賞罰而後能行新政。又草一摺交徐子靜學士致靖上之。二十三日奉明定國是之諭舉國歡欣。又草請派近支王公遊歷摺,請開局譯書摺,皆由楊深秀上之,奉旨允行。又為宋侍禦伯魯草請催舉經濟特科摺。又盛宣懷借款八百萬,歲息約三十餘萬,無人敢言其非,乃請提其息為譯書設學之費,皆奉旨俞允。是時,先師已定二十四日出京。二十五日詣頤和園,宿戶部公所,即見懿旨,逐翁同騄令。榮祿出督直隸,蓋訓政之變已伏於是矣。先師二十八早入朝房,與榮祿遇,與談變法事。榮祿入對時,即麵劾先師辯言亂政。榮祿下,先師入對,皇上問先師年歲出身畢,先師即言四夷交侵,分割漸至,覆亡無日。皇上言皆守舊者所致耳。先師奏言:“皇上之聖明洞悉病源,既知病源,則藥即在是。既知守舊之致禍敗,則非盡變舊法與之維新不能自強。”皇上言今日誠非變法不可。先師言近歲非不言變法,然少變而不全變,舉其一而不改其二,連累致敗,終必無功。皇上然之。先師又奏言,所謂變法者,須將製度法律先為改定,乃謂之變法。今言變法者,是變事耳,非變法也。又請先開製度局,皇上以為然。先師又奏:“臣於變法之事嚐參考各國變法之故,曲折之宜,擇其可施行於中國者,斟酌而捐益之,章程條理皆已備具,若皇上決意變法可備採擇。”皇上曰:“汝條理甚詳。”先師乃曰:“皇上之聖,既見及此,何為不厲行之?”皇上以目睨簾外,既而嘆曰:“奈掣肘何?”先師知皇上有所礙,又奏曰:“就皇上現在之權,行可變之事,雖不能盡變而扼要以圖,亦足以救中國矣。惟方今大臣皆老耄守舊,不通外國之故,皇上欲倚以變法猶緣木求魚也。”皇上曰:“伊等皆不留心辦事。”先師對曰:“大臣等非不留心也,奈以資格遷轉,至大位時精力已衰矣。又多兼差,實無暇晷,無法參考新學,實無如何。皇上欲變法,惟有擢用小臣,廣其登薦,予以召對,破格擢用。方今軍機總署並已用差,但用京卿、禦史兩官分任內外諸差事,當無不辦。其舊人且姑聽之,惟彼等事事守舊,請皇上多下詔書示以意旨所在,凡變法之事皆特下詔書,則彼等無從駁議。自割台後,民誌已離,欲悚動臣僚之意,團結兆民之心,非得皇上哀痛之詔無以收拾也。”皇上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