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巢雜識》卷上
生平有三藝
劉文清公嚐雲:“吾生平有三藝:題跋為上,詩次之,字又次之。”餘(英和)因請曰:“師書名遍中外,朝鮮人亦求書,何謙為?”師曰:“吾非謙也,小就不肯,大成未能,今尚有騎牆之見耳。”公詩不存稿,身後經侄孫燕亭太守各處搜羅,刻以行世。雖其中遺佚不免,然讀者可知師之詩學不讓古人也。
《思福堂筆記》卷下
其二
(《思福堂筆記》)又雲:“劉文清公熟於《史》《漢》,博通前人詩古文詞,尤精內典,旁及說部。一日侍坐,謂餘曰:‘曾閱坊間小本平話否?’以無暇及此對。公笑曰:‘是尚未能傳衣缽。’蓋公天資超邁,每於俚言瑣事中,悟出正道。”雲雲。聲木謹案:文清自負三藝末藝轉能名滿天下。題跋及熟於《史》《漢》等語,未見他書言及。詩集雖於□□□□□仿宋本刊行,名《劉文清公詩集》□卷、《應製詩》一卷,似尚未能入作者之室,相國所記,恐係不虞之譽也。
《萇楚齋三筆》卷7
第四冊劉墉(1720—1805)(2)
劉墉讀書法
諸城劉文清公墉以書法名天下,其撰述,予隻見其《劉文清公應製詩》□卷、《詩集》□□卷□□□□□□清愛堂寫刊本。摹勒甚精,傳流頗罕,知之者益稀。詩似為書名所掩,實則詩並不工,萬難傳於後世。其平生讀書之法,每取經史子集各一二本雜觀之,中必有一二本詞曲小唱。檢一本,閱數行,則易一本。數本後,必閱唱本數行,又閱他書。語見錢塘戴文節公熙《習苦齋古文?劉文清公詩集題跋》中。如此讀書,真屬異事,千古所稀有。宜乎劉文清公僅以字跡見,文學萬難與他人爭席,職是故也。
《萇楚齋續筆》卷9
一代書家之冠
劉石庵之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鍾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也。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世人每譏其肉多骨少,不知其書之妙處,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
《新世說》卷6
濃書宰相
國朝書家劉石庵相國,無日不臨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於用墨,魄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數萬斤油矣。”王夢樓太守,則書不經意,愈淡愈超,全取豐神。時有“濃書宰相,淡墨探花”之對。又墨固以煙為之,而煙以油為之。
《楹聯三話》卷3
劉文清書法
近世論書,以周、劉、梁王並稱。然劉文清公非三家能匹。周山茨觀察,王夢樓太守,當並稱周王,梁文山騋規撫李北海而不能自變。又出周王下矣。吾師英大塚宰,以劉文清公書與成親王書並刻,可稱盛朝二妙。文清雜臨眾家,而各授以評,皆極精簡韻逸,有錄《周禮》大司樂、大司徒兩篇而跋之雲:“《尚書》、《周官》乃偽書耳,辨古今文者詳矣。《周禮》非作偽者所能,泥其跡固不可行,師其意則誠可法,但不能通曉處時,代為之強解則惑矣。”僅五十二字,為經生所不能道,《尚書》、《周官》偽,《周禮》不偽。尤足以平眾儒之論。泥其跡不可行,師其意誠可法,真宰相語也。英大塚宰跋雲:“諸城劉文清公,由幹隆辛未會試迴避捲成進士,卷即先伯父文恭公所閱進,特賞之。嗣與先文莊公同直內廷有年,相友善。餘壬子、癸醜鄉會試,皆出公門。執經請業者又十三年,若子弟然。以故父子夫婦間,得公所惠翰墨甚夥,謹選工排次,刊成四冊。公名跡流傳遍海內,何有於此刻,聊誌一家淵源之厚雲耳。嘉慶乙亥仲夏月英和識。”
《憶書》卷1
其二
劉文清書初從鬆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
《鬆軒隨筆》
其三
仆嚐謁諸城於江陰舟次,論晉唐以來名跡甚協。諸城曰:“吾子論古無不當者,何不一論老夫得失乎?”仆曰:“中堂書可謂華亭高足。”諸城曰:“吾子何輕薄老夫邪?吾書以拙勝,頗謂遠紹太傅。”仆曰:“中堂豈嚐見太傅書乎?太傅書傳者唯受禪莊重乙瑛,飄逸匯帖唯唐摹戎路略有乙瑛之意。季直表乃近世無識者作偽。中堂焉肯紹之邪?中堂得力在華亭,然華亭晚年漸近古澹,中堂則專用巧以此稍後華亭耳。”
《國朝書人輯略》卷5
某公求書
劉文清公書名重一時,然求書不易。有某公同直軍機,時饋劉精品飲食,劉輒函謝。不數日則又致饋,年餘未嚐倦。一日劉詣某,某忽出一冊,視之,鹹劉手跡。劉訝其多,視之,即己平日謝函也。某因曰:“不有此饋遺,何得如許珍跡耶?”劉大笑。
《清代之竹頭木屑》元卷
書家之匠頭
劉文清師嚐與協揆勤僖公琳寧同在朝房,勤僖曰:“公學問品行文章書法皆為海內欽仰,究以何者為第一?”師應曰“餑餑第一。”聞者皆笑師。蓋隱寓謙遜之意雲。又一日,予得董文敏臨天賜帖一冊,請師評定。師曰:“此的真董書,當急購之,毋為他人有也。”勤僖曰:“公何以知之?”師曰:“譬如巨木以問匠頭無不知者,仆乃耳。”此雖戲語,實確論也。
生平有三藝
劉文清公嚐雲:“吾生平有三藝:題跋為上,詩次之,字又次之。”餘(英和)因請曰:“師書名遍中外,朝鮮人亦求書,何謙為?”師曰:“吾非謙也,小就不肯,大成未能,今尚有騎牆之見耳。”公詩不存稿,身後經侄孫燕亭太守各處搜羅,刻以行世。雖其中遺佚不免,然讀者可知師之詩學不讓古人也。
《思福堂筆記》卷下
其二
(《思福堂筆記》)又雲:“劉文清公熟於《史》《漢》,博通前人詩古文詞,尤精內典,旁及說部。一日侍坐,謂餘曰:‘曾閱坊間小本平話否?’以無暇及此對。公笑曰:‘是尚未能傳衣缽。’蓋公天資超邁,每於俚言瑣事中,悟出正道。”雲雲。聲木謹案:文清自負三藝末藝轉能名滿天下。題跋及熟於《史》《漢》等語,未見他書言及。詩集雖於□□□□□仿宋本刊行,名《劉文清公詩集》□卷、《應製詩》一卷,似尚未能入作者之室,相國所記,恐係不虞之譽也。
《萇楚齋三筆》卷7
第四冊劉墉(1720—1805)(2)
劉墉讀書法
諸城劉文清公墉以書法名天下,其撰述,予隻見其《劉文清公應製詩》□卷、《詩集》□□卷□□□□□□清愛堂寫刊本。摹勒甚精,傳流頗罕,知之者益稀。詩似為書名所掩,實則詩並不工,萬難傳於後世。其平生讀書之法,每取經史子集各一二本雜觀之,中必有一二本詞曲小唱。檢一本,閱數行,則易一本。數本後,必閱唱本數行,又閱他書。語見錢塘戴文節公熙《習苦齋古文?劉文清公詩集題跋》中。如此讀書,真屬異事,千古所稀有。宜乎劉文清公僅以字跡見,文學萬難與他人爭席,職是故也。
《萇楚齋續筆》卷9
一代書家之冠
劉石庵之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鍾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也。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世人每譏其肉多骨少,不知其書之妙處,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
《新世說》卷6
濃書宰相
國朝書家劉石庵相國,無日不臨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於用墨,魄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數萬斤油矣。”王夢樓太守,則書不經意,愈淡愈超,全取豐神。時有“濃書宰相,淡墨探花”之對。又墨固以煙為之,而煙以油為之。
《楹聯三話》卷3
劉文清書法
近世論書,以周、劉、梁王並稱。然劉文清公非三家能匹。周山茨觀察,王夢樓太守,當並稱周王,梁文山騋規撫李北海而不能自變。又出周王下矣。吾師英大塚宰,以劉文清公書與成親王書並刻,可稱盛朝二妙。文清雜臨眾家,而各授以評,皆極精簡韻逸,有錄《周禮》大司樂、大司徒兩篇而跋之雲:“《尚書》、《周官》乃偽書耳,辨古今文者詳矣。《周禮》非作偽者所能,泥其跡固不可行,師其意則誠可法,但不能通曉處時,代為之強解則惑矣。”僅五十二字,為經生所不能道,《尚書》、《周官》偽,《周禮》不偽。尤足以平眾儒之論。泥其跡不可行,師其意誠可法,真宰相語也。英大塚宰跋雲:“諸城劉文清公,由幹隆辛未會試迴避捲成進士,卷即先伯父文恭公所閱進,特賞之。嗣與先文莊公同直內廷有年,相友善。餘壬子、癸醜鄉會試,皆出公門。執經請業者又十三年,若子弟然。以故父子夫婦間,得公所惠翰墨甚夥,謹選工排次,刊成四冊。公名跡流傳遍海內,何有於此刻,聊誌一家淵源之厚雲耳。嘉慶乙亥仲夏月英和識。”
《憶書》卷1
其二
劉文清書初從鬆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
《鬆軒隨筆》
其三
仆嚐謁諸城於江陰舟次,論晉唐以來名跡甚協。諸城曰:“吾子論古無不當者,何不一論老夫得失乎?”仆曰:“中堂書可謂華亭高足。”諸城曰:“吾子何輕薄老夫邪?吾書以拙勝,頗謂遠紹太傅。”仆曰:“中堂豈嚐見太傅書乎?太傅書傳者唯受禪莊重乙瑛,飄逸匯帖唯唐摹戎路略有乙瑛之意。季直表乃近世無識者作偽。中堂焉肯紹之邪?中堂得力在華亭,然華亭晚年漸近古澹,中堂則專用巧以此稍後華亭耳。”
《國朝書人輯略》卷5
某公求書
劉文清公書名重一時,然求書不易。有某公同直軍機,時饋劉精品飲食,劉輒函謝。不數日則又致饋,年餘未嚐倦。一日劉詣某,某忽出一冊,視之,鹹劉手跡。劉訝其多,視之,即己平日謝函也。某因曰:“不有此饋遺,何得如許珍跡耶?”劉大笑。
《清代之竹頭木屑》元卷
書家之匠頭
劉文清師嚐與協揆勤僖公琳寧同在朝房,勤僖曰:“公學問品行文章書法皆為海內欽仰,究以何者為第一?”師應曰“餑餑第一。”聞者皆笑師。蓋隱寓謙遜之意雲。又一日,予得董文敏臨天賜帖一冊,請師評定。師曰:“此的真董書,當急購之,毋為他人有也。”勤僖曰:“公何以知之?”師曰:“譬如巨木以問匠頭無不知者,仆乃耳。”此雖戲語,實確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