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德宗致死之疑案
清德宗之非令終,當戊申十月,已有此傳說,蓋西後與帝一生相厄,而帝畢竟先後一日而殂,天下無此巧事也。當時群疑滿腹,而事無左證。其所以使眾且疑且信之繇,則以德宗臥病已久,而醫者僉斷其不起,事理所趨,一若德宗之死,勢所必至,西後之死,轉出意外者。其實德宗正坐西後暴病,遂益趣其先死,此則純為累年之利害與恩怨,宮中府中,皆必須先死德宗也。當時後黨之魁,內為隆裕,外為項城,二者始終握大權,噤眾口,故雖易代,亦無人為此孱主鳴冤。迨至民國十年後,故宮易主,項城勢力亦漸盡,私家筆記間出,宮女太監,亦能道之,事實始漸露。王小航雜詠中,德宗遺事雲:袁世凱入軍機,每日與太後宮進奉賞賜,使命往來,交錯於道,崔玉貴更為小德張介紹於袁,小德張隆裕宮之太監首領也。三十四年夏秋之交,太後病即篤,又令太醫日以皇上脈案示中外,開方進藥,上從來未飲一口,已視為習慣之具文。(原注下均同:當日江侍禦春霖向李侍禦浚言曰:“皇上知防毒,彼輩無能為。”豈料彼輩之用意,不在於方藥中置毒哉。)其前歲肅王曾謂餘曰:“我所編練之消防隊,操演軍械,無異正式軍隊,以救火為名,實為遇有緩急保護皇上也。”至是餘自保定來,題及前話,謂倘至探得太後病不能起之日,王爺即可帶消防隊入南海子,擁護皇上入升正殿,召見大臣,誰敢不應。若待太後已死,恐落後手矣。王曰:“不先見旨意,不能入宮,我朝規製,我等親藩較異姓大臣更加嚴厲,錯走一步,便是死罪。”餘曰:“太後未死,那得降旨。王曰無法,餘曰不冒險,恐不濟事。”王曰:“天下事不是冒險可以成的,你冒險曾冒到刑部監裏去,中何用來。”餘扼腕回保定,又百餘日而大變釀成,清運實終矣。(家必自毀,國必自伐,所謂自作孽,不可活也。)又雲:“隆裕自甲午以前,即不禮皇上,雖年節亦無虛文,十五六年中皆然。上崩之數日前,隆裕奉太後命,以侍疾來守寢宮,(是時崔玉貴反告假出宮,小德張之名尚微,人不注意也。)上既崩,隆裕仍守床畔,直至春移幹清宮大殮後,始離去,赴太後宮,太後已不能語,承嗣兼祧之事,問諸他人始知之。自上崩至奉移大殮,親王大臣,以至介弟,無一人揭視聖容者,群臣大禮,蓋如是之肅也。吾聞南齋翰林譚君,及內伶教師田際雲,皆言前二日尚見皇上步遊水濱,證以他友所聞,亦大概如是。昔穆宗之以瘍崩也,尚殺內監五人,此則元公負?$休休有容,粉飾太平,足光史冊,雖有南董,無所用其直矣。”小航此言,大致不謬,繹此似德宗之死,死於隆裕之手者。
《花隨人聖庵摭憶》
第一冊(4)德宗光緒載湉(1871—1908)(13)
診治光緒皇帝秘記著者屈桂庭
前清光緒末年,皇帝久患重病,外國公使等有懷疑其中慈禧太後之毒者,蓋外使自拳亂後多惡後而袒帝也。法使館徵得內廷同意,嚐派法醫狄得氏入宮診視,知帝確患重症,群疑始解。
時在九月初旬,一日早晨,太後與光緒臨朝,召見軍機大臣。帝困苦不能支,伏案休息。太後乃謂:“皇帝久患重病,各大臣何不保薦名醫診視?”慶王奕際紫茸嘍裕骸俺甲粵十九歲大病之後,袁世凱薦西醫屈某來看好了。自後不再吃中藥,也不知道有甚麽好的中醫。”袁世凱續奏:“屈某係北洋醫院出身,歷任醫官、院長,現兼醫院總辦。臣全家均請其治病,前北洋大臣李鴻章總督直隸時也是請其診治的。”繼而張之洞與世續兩中堂亦陸續奏言家人患病亦請屈某治病,均稱順手。當時軍機大臣六人,隻有鹿傳霖與醇王(即後之攝政王)二人未發言。太後乃雲:“中西醫藥是一樣的,但要治好病人便得了。既是大家保薦此人,可請來看看。”慶王復奏可以辦到,請定日期。太後乃定十三十四日(此段應對語係事後親聞諸慶、袁二人者)。
下朝後,餘(即文中所雲之屈某,本文著者屈桂庭)即得袁之侍從醫官王仲芹(餘之學生)由電話密告此消息,時餘在天津兼長北洋衛生局,以診治皇帝重病責任重大,在專製政體之下,正俗語所謂“有抄家無封誥”,本甚躊躇。詎不移時,直督楊士驤先後接到袁、慶電話,著餘立即赴京。餘於是成行,時九月初十日也。到京後先謁見慶王,慶對餘謂:“此乃軍機大臣共同保薦,不能不去,但去盡心看看,有無危險,可直言先告訴我,密奏太後。”
時太後與皇帝均在西山頤和園。十四日清晨,慶王帶引餘覲見太後及帝於正大光明殿。光緒正麵坐,太後坐其側,聞中醫陳蓮舫、施愚等亦到會診。太後問餘如何診法?餘答:“按西醫規矩要寬衣露體,且聽且看。”太後許可,餘即對光緒施用“望聞問切”的診視工作。餘細察其病徵有:常患遺泄,頭痛,發熱,脊骨痛,無胃口,腰部顯是有病;此外肺部不佳,似有癆症,但未及細驗,不能斷定;麵色蒼白無血色,脈甚弱,心房亦弱。其人體質本非強壯,屬神經過敏之質,加以早年色事過度,腰病之生,由來已久。彼不禁刺激,神經稍受震動,或聞鑼鼓響聲,或受衣褲磨擦,或偶有性的刺激即行遺泄,且不受補,愈食補藥,遺泄愈頻。餘復問取其尿水攜回化驗,又開方單以進,並奏明方單是西藥,可到外國醫院或藥房配藥,或內服,或外敷,而個人不便進藥,蓋明代“紅丸”故事,早知戒懼也(簡按:早年曾在故宮博物院見清廷所留下之光緒病狀一紙,猶記亦言其患遺泄病者)。
德宗致死之疑案
清德宗之非令終,當戊申十月,已有此傳說,蓋西後與帝一生相厄,而帝畢竟先後一日而殂,天下無此巧事也。當時群疑滿腹,而事無左證。其所以使眾且疑且信之繇,則以德宗臥病已久,而醫者僉斷其不起,事理所趨,一若德宗之死,勢所必至,西後之死,轉出意外者。其實德宗正坐西後暴病,遂益趣其先死,此則純為累年之利害與恩怨,宮中府中,皆必須先死德宗也。當時後黨之魁,內為隆裕,外為項城,二者始終握大權,噤眾口,故雖易代,亦無人為此孱主鳴冤。迨至民國十年後,故宮易主,項城勢力亦漸盡,私家筆記間出,宮女太監,亦能道之,事實始漸露。王小航雜詠中,德宗遺事雲:袁世凱入軍機,每日與太後宮進奉賞賜,使命往來,交錯於道,崔玉貴更為小德張介紹於袁,小德張隆裕宮之太監首領也。三十四年夏秋之交,太後病即篤,又令太醫日以皇上脈案示中外,開方進藥,上從來未飲一口,已視為習慣之具文。(原注下均同:當日江侍禦春霖向李侍禦浚言曰:“皇上知防毒,彼輩無能為。”豈料彼輩之用意,不在於方藥中置毒哉。)其前歲肅王曾謂餘曰:“我所編練之消防隊,操演軍械,無異正式軍隊,以救火為名,實為遇有緩急保護皇上也。”至是餘自保定來,題及前話,謂倘至探得太後病不能起之日,王爺即可帶消防隊入南海子,擁護皇上入升正殿,召見大臣,誰敢不應。若待太後已死,恐落後手矣。王曰:“不先見旨意,不能入宮,我朝規製,我等親藩較異姓大臣更加嚴厲,錯走一步,便是死罪。”餘曰:“太後未死,那得降旨。王曰無法,餘曰不冒險,恐不濟事。”王曰:“天下事不是冒險可以成的,你冒險曾冒到刑部監裏去,中何用來。”餘扼腕回保定,又百餘日而大變釀成,清運實終矣。(家必自毀,國必自伐,所謂自作孽,不可活也。)又雲:“隆裕自甲午以前,即不禮皇上,雖年節亦無虛文,十五六年中皆然。上崩之數日前,隆裕奉太後命,以侍疾來守寢宮,(是時崔玉貴反告假出宮,小德張之名尚微,人不注意也。)上既崩,隆裕仍守床畔,直至春移幹清宮大殮後,始離去,赴太後宮,太後已不能語,承嗣兼祧之事,問諸他人始知之。自上崩至奉移大殮,親王大臣,以至介弟,無一人揭視聖容者,群臣大禮,蓋如是之肅也。吾聞南齋翰林譚君,及內伶教師田際雲,皆言前二日尚見皇上步遊水濱,證以他友所聞,亦大概如是。昔穆宗之以瘍崩也,尚殺內監五人,此則元公負?$休休有容,粉飾太平,足光史冊,雖有南董,無所用其直矣。”小航此言,大致不謬,繹此似德宗之死,死於隆裕之手者。
《花隨人聖庵摭憶》
第一冊(4)德宗光緒載湉(1871—1908)(13)
診治光緒皇帝秘記著者屈桂庭
前清光緒末年,皇帝久患重病,外國公使等有懷疑其中慈禧太後之毒者,蓋外使自拳亂後多惡後而袒帝也。法使館徵得內廷同意,嚐派法醫狄得氏入宮診視,知帝確患重症,群疑始解。
時在九月初旬,一日早晨,太後與光緒臨朝,召見軍機大臣。帝困苦不能支,伏案休息。太後乃謂:“皇帝久患重病,各大臣何不保薦名醫診視?”慶王奕際紫茸嘍裕骸俺甲粵十九歲大病之後,袁世凱薦西醫屈某來看好了。自後不再吃中藥,也不知道有甚麽好的中醫。”袁世凱續奏:“屈某係北洋醫院出身,歷任醫官、院長,現兼醫院總辦。臣全家均請其治病,前北洋大臣李鴻章總督直隸時也是請其診治的。”繼而張之洞與世續兩中堂亦陸續奏言家人患病亦請屈某治病,均稱順手。當時軍機大臣六人,隻有鹿傳霖與醇王(即後之攝政王)二人未發言。太後乃雲:“中西醫藥是一樣的,但要治好病人便得了。既是大家保薦此人,可請來看看。”慶王復奏可以辦到,請定日期。太後乃定十三十四日(此段應對語係事後親聞諸慶、袁二人者)。
下朝後,餘(即文中所雲之屈某,本文著者屈桂庭)即得袁之侍從醫官王仲芹(餘之學生)由電話密告此消息,時餘在天津兼長北洋衛生局,以診治皇帝重病責任重大,在專製政體之下,正俗語所謂“有抄家無封誥”,本甚躊躇。詎不移時,直督楊士驤先後接到袁、慶電話,著餘立即赴京。餘於是成行,時九月初十日也。到京後先謁見慶王,慶對餘謂:“此乃軍機大臣共同保薦,不能不去,但去盡心看看,有無危險,可直言先告訴我,密奏太後。”
時太後與皇帝均在西山頤和園。十四日清晨,慶王帶引餘覲見太後及帝於正大光明殿。光緒正麵坐,太後坐其側,聞中醫陳蓮舫、施愚等亦到會診。太後問餘如何診法?餘答:“按西醫規矩要寬衣露體,且聽且看。”太後許可,餘即對光緒施用“望聞問切”的診視工作。餘細察其病徵有:常患遺泄,頭痛,發熱,脊骨痛,無胃口,腰部顯是有病;此外肺部不佳,似有癆症,但未及細驗,不能斷定;麵色蒼白無血色,脈甚弱,心房亦弱。其人體質本非強壯,屬神經過敏之質,加以早年色事過度,腰病之生,由來已久。彼不禁刺激,神經稍受震動,或聞鑼鼓響聲,或受衣褲磨擦,或偶有性的刺激即行遺泄,且不受補,愈食補藥,遺泄愈頻。餘復問取其尿水攜回化驗,又開方單以進,並奏明方單是西藥,可到外國醫院或藥房配藥,或內服,或外敷,而個人不便進藥,蓋明代“紅丸”故事,早知戒懼也(簡按:早年曾在故宮博物院見清廷所留下之光緒病狀一紙,猶記亦言其患遺泄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