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8)
春日的晨光斜斜地透進來,金首誌醒了,睜開眼看見苗蘭坐在身旁,用口紅在他手臂上寫字,一筆一劃寫得極認真。他抬起手臂來看,上麵紅紅的四個字:天作之合。
苗蘭產下的並不是男嬰,她有些失望,但是金首誌高興,說咱閨女就叫小容吧。別看金首誌隻是個所長而已,卻忙得不可開交,每天照樣出警,隻好把老婆孩子託付房東照料。勤勤懇懇的金所長想不到,他的好運就要來了,不看僧麵看佛麵,苗廳長的妹夫前程似錦哩。
娘家終於來人了,是嫂子找上門來。甭說以前姑嫂情怎樣冷淡,但畢竟是親人。苗蘭的眼淚刷地下來了,多少有幾分委屈在裏麵,這種感情不是裝出來的,是明明白白寫在臉上的。嫂子說:“你哥叫我來看看,他那脾氣你還不知道?別記恨就成。”看著家徒四壁的樣子,嫂子唏噓良久,眼圈紅了又紅,臨走還丟下十塊大洋。隔了幾天,嫂子帶人又來,捎來了不少錢物,還再三囑咐說,再難也不能虧空了身子,想著吃點好的,也好有奶水帶孩子,一番話說得苗蘭再次淚眼汪汪。
不久,金首誌接到了警察廳的委任狀,任命他為隆德縣警察事務所副所長,限十日內到任。
第八章(1)
縣知事李維新蒞臨老虎窩,由老牟陪同去了趙家大院。李知事說:“老虎窩該有個學堂了。”趙東家連連稱是,可是上哪兒去找先生呢?村上夠格做先生的隻有老牟,老牟是村長,當然不屑做這個,他說過:家有二鬥糧,不做孩子王。見知事提起學堂事,趙前索性把難處講了出來,李維新笑道:“不妨,派一個來就是。”
縣上派來的先生姓荊名子端,身穿麻竹布長衫,平發短須,舉止斯文。荊先生帶一五六歲的小男孩,叫荊容翔,眼睫毛很長,躲在父親身後,小閨女似的害羞。趙前見了就笑,喊來趙成華說:“去吧,和小哥哥去玩。”趙金氏剛生了個男孩,取名成國。女主人硬撐著下炕,炒了幾個菜,燙上一壺酒。賓主正說得入巷,忽聽得院子外麵陣陣喧鬧,打竹板的聲音翻牆而入。
“叫花子要飯來了,”趙前微微頷首。“我去看看。”老牟起身離炕。一出大門,見一群孩子圍著嬉鬧,一老一少的叫花子,頭戴油膩膩的狗皮帽子,劈裏啪拉的打著竹板,蓮花落唱得正歡:打竹板,進福門東家是個富貴人左廂房裏堆著金右廂房裏垛著銀田裏土地連成片圈裏騾馬成了群家裏還有搖錢樹屋裏藏著聚寶盆山珍海味吃不完綾羅綢緞用不盡……
老牟的兩隻手抄進袖管裏,晃晃腦袋打趣:“淨扯,看我像東家嗎?哪兒藏得了啥金銀呢。”摸出三文錢遞了過去。一老一小沒接,是嫌少,又一勁兒打板唱將下去:家有詩書千百卷,不是文人是先生,不是秀才是大官……
“唱得好!”老牟回頭見是趙東家。趙前頭戴呢氈帽,身著緞子長袍外罩羊皮坎肩,羊皮坎肩的邊緣齊整地露出了羊毛,顯得卓然不群。趙前遞過一塊小洋,老一點兒的花子上前接了,又扯著小花子躬身施禮,清清喉嚨再唱:打竹板,連環套善人家裏我來到你家沒有惡狗咬出個財主對我笑掌櫃精明真榮耀精打細算真周到人和心來馬和套人和心來錢櫃滿馬和套來糧囤高傻子今天沒吃飽給錢給糧我都要福星高照福門地你家年年福星照唱詞引得趙財主發笑,他扭頭問荊子端和老牟:“各行各業都有個祖師爺,你說這要飯的祖師是誰呀?”荊子端微微一笑:“範祖。”當年孔聖人在陳地受阻,派弟子去範丹借糧,範丹乃陳蔡之地的乞丐頭兒。範祖問:“世間何事歡喜何事惱?”聖人弟子答:“借錢歡喜要帳惱。”回答對了問題,範祖借糧使聖人度過難關,出於感激孔聖人在竹簡上留言,後來這竹簡就成了花子討要的響器了。趙前連聲稱讚:“到底是讀書人啊,出口成章啊,知書達禮啊,咱老虎窩不愁吃穿,缺的就是學問啊。”
確實,老虎窩的日子太滋潤了,可以說遍地是寶,種下莊稼就不愁收成。初來乍到的移民心裏不塌實,老是懷疑這日子是否真實。可不管怎麽說,老虎窩人丁興旺起來,小鎮也隨之有模有樣,神態安然地坐落於河穀山褶之間。因農耕的誘惑或者親友的招徠,總之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人們先後遷徙於此。老虎窩很少有本地人,本地人的概念僅僅是從前的獵戶和先一步落腳的移民,屈指可數的本地人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淹沒了。人們互相攀談,無法追溯多遠,問老家問爹娘,至多問到他爺爺奶奶,再就是老婆孩子以及扁擔和行李卷,然後就是大同小異的旅程。老虎窩的成年人,大概都走過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闖關東之路。方圓百裏哪來的人都有,卻都在努力說當地話。可一張口就聽出來,山東的,河北的,河南的山西的,甚至個別還有陝西的。占壓倒多數的當屬山東河北,直隸和齊魯之地離這兒近,抬腿兒就過來了。
人煙漸生,山南海北的習俗匯集。奇怪的是人多了,卻並不雜亂,因為初來乍到的人更注意守規矩,更想入鄉隨俗。移民們都把過去隱藏在自家的小院裏,怕人單力薄,怕旁人笑話,有意觀察別人的舉動,盡量使日子過得和鄰居一模一樣。但是口味上存在差異,故鄉的吃食常令人癡想。懷想之餘,試著烹飪且向四鄰炫耀。手藝總要受原料的局限,凡是普及的都是能夠在當地流傳的。有一陣子,小街忽地流行起烙春餅來。春餅做法是從關內帶來的,本來是立春時啃蘿蔔嚼春的吃食,但是人們都喜歡。於是各家的女人都學著做,麵粉是男人用黃豆換來的。女人們將麵擀得如餃子皮兒一樣薄,每張上麵都抹些豆油,四五張疊在一起,再用擀麵杖攤圓攤大,烙熟或者蒸熟,便可如紙樣層層揭開來吃。春餅卷上豆芽小蔥,極為爽口。
春日的晨光斜斜地透進來,金首誌醒了,睜開眼看見苗蘭坐在身旁,用口紅在他手臂上寫字,一筆一劃寫得極認真。他抬起手臂來看,上麵紅紅的四個字:天作之合。
苗蘭產下的並不是男嬰,她有些失望,但是金首誌高興,說咱閨女就叫小容吧。別看金首誌隻是個所長而已,卻忙得不可開交,每天照樣出警,隻好把老婆孩子託付房東照料。勤勤懇懇的金所長想不到,他的好運就要來了,不看僧麵看佛麵,苗廳長的妹夫前程似錦哩。
娘家終於來人了,是嫂子找上門來。甭說以前姑嫂情怎樣冷淡,但畢竟是親人。苗蘭的眼淚刷地下來了,多少有幾分委屈在裏麵,這種感情不是裝出來的,是明明白白寫在臉上的。嫂子說:“你哥叫我來看看,他那脾氣你還不知道?別記恨就成。”看著家徒四壁的樣子,嫂子唏噓良久,眼圈紅了又紅,臨走還丟下十塊大洋。隔了幾天,嫂子帶人又來,捎來了不少錢物,還再三囑咐說,再難也不能虧空了身子,想著吃點好的,也好有奶水帶孩子,一番話說得苗蘭再次淚眼汪汪。
不久,金首誌接到了警察廳的委任狀,任命他為隆德縣警察事務所副所長,限十日內到任。
第八章(1)
縣知事李維新蒞臨老虎窩,由老牟陪同去了趙家大院。李知事說:“老虎窩該有個學堂了。”趙東家連連稱是,可是上哪兒去找先生呢?村上夠格做先生的隻有老牟,老牟是村長,當然不屑做這個,他說過:家有二鬥糧,不做孩子王。見知事提起學堂事,趙前索性把難處講了出來,李維新笑道:“不妨,派一個來就是。”
縣上派來的先生姓荊名子端,身穿麻竹布長衫,平發短須,舉止斯文。荊先生帶一五六歲的小男孩,叫荊容翔,眼睫毛很長,躲在父親身後,小閨女似的害羞。趙前見了就笑,喊來趙成華說:“去吧,和小哥哥去玩。”趙金氏剛生了個男孩,取名成國。女主人硬撐著下炕,炒了幾個菜,燙上一壺酒。賓主正說得入巷,忽聽得院子外麵陣陣喧鬧,打竹板的聲音翻牆而入。
“叫花子要飯來了,”趙前微微頷首。“我去看看。”老牟起身離炕。一出大門,見一群孩子圍著嬉鬧,一老一少的叫花子,頭戴油膩膩的狗皮帽子,劈裏啪拉的打著竹板,蓮花落唱得正歡:打竹板,進福門東家是個富貴人左廂房裏堆著金右廂房裏垛著銀田裏土地連成片圈裏騾馬成了群家裏還有搖錢樹屋裏藏著聚寶盆山珍海味吃不完綾羅綢緞用不盡……
老牟的兩隻手抄進袖管裏,晃晃腦袋打趣:“淨扯,看我像東家嗎?哪兒藏得了啥金銀呢。”摸出三文錢遞了過去。一老一小沒接,是嫌少,又一勁兒打板唱將下去:家有詩書千百卷,不是文人是先生,不是秀才是大官……
“唱得好!”老牟回頭見是趙東家。趙前頭戴呢氈帽,身著緞子長袍外罩羊皮坎肩,羊皮坎肩的邊緣齊整地露出了羊毛,顯得卓然不群。趙前遞過一塊小洋,老一點兒的花子上前接了,又扯著小花子躬身施禮,清清喉嚨再唱:打竹板,連環套善人家裏我來到你家沒有惡狗咬出個財主對我笑掌櫃精明真榮耀精打細算真周到人和心來馬和套人和心來錢櫃滿馬和套來糧囤高傻子今天沒吃飽給錢給糧我都要福星高照福門地你家年年福星照唱詞引得趙財主發笑,他扭頭問荊子端和老牟:“各行各業都有個祖師爺,你說這要飯的祖師是誰呀?”荊子端微微一笑:“範祖。”當年孔聖人在陳地受阻,派弟子去範丹借糧,範丹乃陳蔡之地的乞丐頭兒。範祖問:“世間何事歡喜何事惱?”聖人弟子答:“借錢歡喜要帳惱。”回答對了問題,範祖借糧使聖人度過難關,出於感激孔聖人在竹簡上留言,後來這竹簡就成了花子討要的響器了。趙前連聲稱讚:“到底是讀書人啊,出口成章啊,知書達禮啊,咱老虎窩不愁吃穿,缺的就是學問啊。”
確實,老虎窩的日子太滋潤了,可以說遍地是寶,種下莊稼就不愁收成。初來乍到的移民心裏不塌實,老是懷疑這日子是否真實。可不管怎麽說,老虎窩人丁興旺起來,小鎮也隨之有模有樣,神態安然地坐落於河穀山褶之間。因農耕的誘惑或者親友的招徠,總之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人們先後遷徙於此。老虎窩很少有本地人,本地人的概念僅僅是從前的獵戶和先一步落腳的移民,屈指可數的本地人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淹沒了。人們互相攀談,無法追溯多遠,問老家問爹娘,至多問到他爺爺奶奶,再就是老婆孩子以及扁擔和行李卷,然後就是大同小異的旅程。老虎窩的成年人,大概都走過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闖關東之路。方圓百裏哪來的人都有,卻都在努力說當地話。可一張口就聽出來,山東的,河北的,河南的山西的,甚至個別還有陝西的。占壓倒多數的當屬山東河北,直隸和齊魯之地離這兒近,抬腿兒就過來了。
人煙漸生,山南海北的習俗匯集。奇怪的是人多了,卻並不雜亂,因為初來乍到的人更注意守規矩,更想入鄉隨俗。移民們都把過去隱藏在自家的小院裏,怕人單力薄,怕旁人笑話,有意觀察別人的舉動,盡量使日子過得和鄰居一模一樣。但是口味上存在差異,故鄉的吃食常令人癡想。懷想之餘,試著烹飪且向四鄰炫耀。手藝總要受原料的局限,凡是普及的都是能夠在當地流傳的。有一陣子,小街忽地流行起烙春餅來。春餅做法是從關內帶來的,本來是立春時啃蘿蔔嚼春的吃食,但是人們都喜歡。於是各家的女人都學著做,麵粉是男人用黃豆換來的。女人們將麵擀得如餃子皮兒一樣薄,每張上麵都抹些豆油,四五張疊在一起,再用擀麵杖攤圓攤大,烙熟或者蒸熟,便可如紙樣層層揭開來吃。春餅卷上豆芽小蔥,極為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