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二戰中最激烈的兩場戰役,創下的彈藥消耗紀錄為:諾曼第登陸,最高日均兩萬枚;硫磺島登陸,最高日均三萬枚。這些紀錄均被上甘嶺戰役遠遠打破。


    這場大戰也是中國炮兵的勝利。誌願軍也發射炮彈四十多萬發——如果沒有後方炮兵的支援,步兵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住這兩個高地的。兩個小小的高地共承受了二百三十餘萬發炮彈和五千餘枚航空炸彈的錘打、冶煉,表麵陣地全部被摧毀,連堅硬的岩石也被炸成了一尺多厚的黑色粉末,許多堅石坑道被打短了三至四米,兩個高地的山頭被平均削平近兩米,人走在上麵,就像走進土灰中一樣,鬆土沒膝。整個高地不要說樹木了,就連草莖也找不到。敵我雙方都稱它為“紅山頭”。


    上甘嶺戰役結束一年之後,12軍第93團團長李基中曾重返上甘嶺,他看到的依然是一片焦黑的虛土,曾經綠茵蔥蘢、滿山蒼翠的兩高地,依然是寸草不生。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在陣地上隨手抓一把,就能抓到幾十塊彈片。這次戰役,在如此狹小的地域內,雙方參戰兵力之多,作戰持續時間之長,火力之猛烈、密集,戰鬥之緊張、殘酷,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軍隊一氣打出了十七個炮兵師,這個數字比戰爭剛開始時整整多了十個!


    戰爭結束三十五年之後,美國軍方向中國軍方提供的數據是:其在韓戰中的傷亡有62%是由炮火造成的。炮兵對敵人造成的傷亡終於超過了步兵對敵人造成的傷亡,這是中國軍隊歷史上翻天覆地的巨變。從此,炮兵火力正式取代步兵火力,成為中國軍隊殺敵的重要手段。今天,中國軍隊中陸軍的炮兵連隊早已遠遠超過步兵連隊的數量——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軍隊打出了現在這支全世界最強大的地麵炮兵力量……


    上甘嶺戰役既是一場大規模的陣地防禦戰役,也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打鋼鐵”、“打後勤”的現代化戰役。在這四十三天的激戰中,我軍共供應各種物資一萬六千多噸,實際消耗一萬一千多噸,其中僅彈藥一項即達五千五百多噸,平均每天達一百二十八噸。戰鬥緊張時,常常一個團作戰,需要兩個團負責運輸作戰物資。


    上甘嶺戰役也是對我軍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防禦體係的嚴重考驗。我軍不僅依託坑道頑強防守,抗擊敵人強大的火力和大規模的步兵攻擊,使每一個陣地都成為了消耗敵人的“肉磨子”;而且還使它成為屯兵坑道,在進攻時依託坑道,就近接敵,減少了傷亡,更加有力的打擊了敵人,進一步保證了我軍防禦的穩定性。


    當紅色經典《上甘嶺》傾倒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時候,中外軍事專家也把上甘嶺研究得相當透徹。從軍事戰術上講,上甘嶺是反常用兵,誌願軍靈活採用被視為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與敵人進行反覆爭奪。據第45師師長崔建功將軍後來回憶:


    “我們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嘛。第一我們有坑道,打到第二天第三天,我的工兵營全上去了。當時對他們的口號也是,白天打敵人,夜間還要繼續鞏固坑道。坑道打壞了繼續補繼續挖,白天打夜間挖就是這樣的。陣地工事也是白天打夜間挖。……隻有添油戰術啊,因為隻有這麽大個麵積嘛,隻能慢慢往上加啊……”


    美國人對誌願軍的坑道工事也印象深刻,“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後來回憶說:


    “中國軍隊已經在朝鮮山頭陣地之下挖掘了‘實際的地下城市’,構築了‘四通八達的地下堡壘’,開始我們不了解這個情況,因此事實上我們挨了打,吃了不少苦頭。”


    美國軍事史專家沃爾特﹒g﹒赫爾姆斯在《韓戰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則這樣寫道:


    “無論是從空中或地麵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戰壕裏的敵人消滅。”


    “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是在防守一方。”


    二十多年後,葉劍英元帥在一次重要講話中說:“上甘嶺戰役,在那麽個不大的山頭上,敵人投射了數千枚炸彈和上百萬發炮彈,我們的戰士就靠勇敢,靠技術,同時也靠洞子,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大量地消滅了敵人。”他還強調指出:“洞子是對付核武器的有效手段。”把坑道工事的重要性提到了戰略高度。


    通過上甘嶺戰役的實踐,誌願軍摸索出了一整套坑道防禦戰的戰術經驗。其中,特別強調“小、近、狠、快”。“小”,就是每次使用兵力要少,一般以一兩個人打敵班進攻,以小組打敵排進攻,以班打敵連進攻。“近”,就是將敵放得近一些,放到二十至三十米處再打。“狠”,就是力爭全殲突入我陣地之敵,讓敵人有來無回。“快”,就是從坑道內躍出快、擊敵快、撤回快,反擊一般不超過一百米。這樣,我軍就可以節約兵力,減少傷亡,更好地完成防禦任務。


    這次戰役也進一步證明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和緊張、嚴酷的作戰中,它鼓舞了全軍鬥誌,發揚了黨團骨幹的模範帶頭作用和領導作用,激發了部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戰役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血上甘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亞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亞煒並收藏鐵血上甘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