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裏的生活異常艱苦、枯燥、沉悶。傷員們有的因為痛苦而發出呻吟,有的因昏迷說著夢話,有的因為急於重返前線而情緒不穩定,焦急、煩躁、叫喊……王清珍突然想到坑道裏應該有歌聲,對!用歌聲給傷員們解除痛苦,寬慰他們的情緒。
於是,王清珍又經常為大家唱起民歌,精心地護理傷員……
王清珍在護理工作中的卓越表現,受到了誌願軍廣大官兵的讚揚,被譽為模範護士。戰後,誌司給她記二等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授予她二級戰士榮譽勳章。後來,她還光榮地被推選為15軍英模代表。
1954年5月,15軍凱旋迴國後,長春電影製片廠編劇林杉、曹欣、導演沙蒙等跟蹤到河南駐馬店、明港部隊駐地,向45師師長崔建功、135團團長張信元和135團7連英雄連長張計發、英模代表王清珍等人詳細了解情況,進而將上甘嶺戰役搬上了銀幕,最終拍攝成了中國永恆的紅色經典——《上甘嶺》。
影片中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人物就是王清珍,東北魯藝演員劉玉茹成功地扮演了這一角色,堅強、勇敢、熱情、開朗的女衛生員王蘭和她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親切、優美的歌聲,也從此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每當聽到這首歌時,我們的腦海裏就會浮現出上甘嶺殘酷的戰鬥場麵,浮現出誌願軍戰士苦守坑道、饑渴難捱、捨身報國的動人一幕。“我的祖國”插曲是《上甘嶺》飛出的翅膀,是一曲淡淡的鄉愁,是英雄柔情的流淌,更是中華兒女們對祖國母親的忠貞、親昵和眷戀……
那是一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歲月!
那是一個無私奉獻、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一個經歷了百年屈辱之後剛剛站立起來的英雄民族!!!
……
誌願軍在出動之前,曾專門進行了出國作戰的政策和紀律教育,中國駐朝鮮大使館還對朝鮮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了調查、歸納並發回國內。毛主席主席指示誌願軍指戰員,全心全意地擁護朝鮮人民和朝鮮政府,“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
根據毛主席主席的指示,誌願軍部隊出國後,處處尊重朝鮮主權,愛護朝鮮人民,遇事按規定都要和朝鮮有關單位協商,如:向朝鮮群眾借糧借物,轉移居民,組織支前等,都通過朝鮮黨政部門來解決。朝鮮老百姓說:“誌願軍真同大姑娘一樣規矩。”
誌願軍所到之處不僅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而且還奮不顧身地搶救朝鮮群眾的生命財產,湧現出了以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為代表的一大批愛民模範……
嚴明的紀律,真誠的奉獻,使誌願軍很快就得到了朝鮮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擁戴。當冷酷的上甘嶺戰役正在激烈進行時,五聖山一帶的朝鮮人民,紛紛組織起來支援中國人民誌願軍。山穀裏,小道上,密林中,到處都可以看到朝鮮老百姓忙碌的身影,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踴躍支前,不辭辛勞地為誌願軍運送彈藥、傷員和物資,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湧現出了許多支前模範和感人的英雄事跡。
在風雪寒夜,英勇的朝鮮擔架隊員們怕山高路滑摔了傷員,就用膝蓋跪著爬山、下坡,或者把傷員抱在懷裏,從山上護送下來。當青年農民金萬培告訴父母自己要去參加擔架隊時,他的父母非常高興。然而剛上戰場三天,他就犧牲了。他的四十八歲的父親金新華,掩埋了兒子後,帶病參加了運輸隊。我軍戰士看他年老有病,幾次謝絕,但他卻始終堅持著,他告訴戰士們:“我的兒子犧牲了,我要繼續為了我們的祖國戰鬥,你們不要拒絕我。”後來,當他也不幸犧牲後,金萬培家裏的最後一個人——金萬培年老的母親,又從家裏走出來,為誌願軍洗衣做飯,她說:“愛護誌願軍就是愛護我們的祖國。”
有一個二十一歲的朝鮮姑娘石吉榮,是朝鮮民主青年同盟盟員。在支前中,她的左腿被美軍的飛機炸斷,康復出院後不能運送彈藥和傷員。上甘嶺戰役開始後,她就在轉運傷員的路邊設了一個茶水站,自己拄著拐杖給傷員們燒水。傷員們喝水不便的時候,她總要親自餵他們。公路上人來人往,一天之內有上千人都喝到了她燒的茶水。她那條好腿腫了,那條殘疾的腿疼得她吃不下飯,但她仍然堅持著,每天早晨頂著月亮開始,晚上頂著星星收工,一直幹了四十多天,路過的誌願軍戰士和支前群眾看了都非常感動。
直到今天,我們在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血染金達萊——朝鮮戰場上的貴州各族兒女》一書中還可以看到這位朝鮮姑娘拄著雙拐與中國誌願軍戰士的合影,她那雙小小的眼睛裏,依然透射出一種堅強和剛毅……
第五節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02
更新時間2010-12-149:35:25字數:3000
公洞裏村的農民白景龍聽說誌願軍戰士們在坑道中堅守,飲水極為困難時,他就連夜跑了一百多裏路趕到縣裏,用自己半年節省下來的一萬元朝鮮幣買了三百個蘋果,全部送給了誌願軍。
另一位名叫樸在根的朝鮮老人帶頭參加了擔架隊,搶運傷員,他像愛護自己的兒子一樣精心護理誌願軍傷員,我們的幹部、戰士們都親切地管叫他阿爸吉。一次,擔架隊突然遇上了敵機空襲,躲避已經來不及了,樸在根老人毫不猶豫地撲在傷員身上。傷員得救了,樸在根老人卻被炸彈彈片穿透背部,搶救無效,光榮犧牲。
於是,王清珍又經常為大家唱起民歌,精心地護理傷員……
王清珍在護理工作中的卓越表現,受到了誌願軍廣大官兵的讚揚,被譽為模範護士。戰後,誌司給她記二等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授予她二級戰士榮譽勳章。後來,她還光榮地被推選為15軍英模代表。
1954年5月,15軍凱旋迴國後,長春電影製片廠編劇林杉、曹欣、導演沙蒙等跟蹤到河南駐馬店、明港部隊駐地,向45師師長崔建功、135團團長張信元和135團7連英雄連長張計發、英模代表王清珍等人詳細了解情況,進而將上甘嶺戰役搬上了銀幕,最終拍攝成了中國永恆的紅色經典——《上甘嶺》。
影片中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人物就是王清珍,東北魯藝演員劉玉茹成功地扮演了這一角色,堅強、勇敢、熱情、開朗的女衛生員王蘭和她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親切、優美的歌聲,也從此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每當聽到這首歌時,我們的腦海裏就會浮現出上甘嶺殘酷的戰鬥場麵,浮現出誌願軍戰士苦守坑道、饑渴難捱、捨身報國的動人一幕。“我的祖國”插曲是《上甘嶺》飛出的翅膀,是一曲淡淡的鄉愁,是英雄柔情的流淌,更是中華兒女們對祖國母親的忠貞、親昵和眷戀……
那是一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歲月!
那是一個無私奉獻、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一個經歷了百年屈辱之後剛剛站立起來的英雄民族!!!
……
誌願軍在出動之前,曾專門進行了出國作戰的政策和紀律教育,中國駐朝鮮大使館還對朝鮮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了調查、歸納並發回國內。毛主席主席指示誌願軍指戰員,全心全意地擁護朝鮮人民和朝鮮政府,“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
根據毛主席主席的指示,誌願軍部隊出國後,處處尊重朝鮮主權,愛護朝鮮人民,遇事按規定都要和朝鮮有關單位協商,如:向朝鮮群眾借糧借物,轉移居民,組織支前等,都通過朝鮮黨政部門來解決。朝鮮老百姓說:“誌願軍真同大姑娘一樣規矩。”
誌願軍所到之處不僅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而且還奮不顧身地搶救朝鮮群眾的生命財產,湧現出了以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為代表的一大批愛民模範……
嚴明的紀律,真誠的奉獻,使誌願軍很快就得到了朝鮮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擁戴。當冷酷的上甘嶺戰役正在激烈進行時,五聖山一帶的朝鮮人民,紛紛組織起來支援中國人民誌願軍。山穀裏,小道上,密林中,到處都可以看到朝鮮老百姓忙碌的身影,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踴躍支前,不辭辛勞地為誌願軍運送彈藥、傷員和物資,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湧現出了許多支前模範和感人的英雄事跡。
在風雪寒夜,英勇的朝鮮擔架隊員們怕山高路滑摔了傷員,就用膝蓋跪著爬山、下坡,或者把傷員抱在懷裏,從山上護送下來。當青年農民金萬培告訴父母自己要去參加擔架隊時,他的父母非常高興。然而剛上戰場三天,他就犧牲了。他的四十八歲的父親金新華,掩埋了兒子後,帶病參加了運輸隊。我軍戰士看他年老有病,幾次謝絕,但他卻始終堅持著,他告訴戰士們:“我的兒子犧牲了,我要繼續為了我們的祖國戰鬥,你們不要拒絕我。”後來,當他也不幸犧牲後,金萬培家裏的最後一個人——金萬培年老的母親,又從家裏走出來,為誌願軍洗衣做飯,她說:“愛護誌願軍就是愛護我們的祖國。”
有一個二十一歲的朝鮮姑娘石吉榮,是朝鮮民主青年同盟盟員。在支前中,她的左腿被美軍的飛機炸斷,康復出院後不能運送彈藥和傷員。上甘嶺戰役開始後,她就在轉運傷員的路邊設了一個茶水站,自己拄著拐杖給傷員們燒水。傷員們喝水不便的時候,她總要親自餵他們。公路上人來人往,一天之內有上千人都喝到了她燒的茶水。她那條好腿腫了,那條殘疾的腿疼得她吃不下飯,但她仍然堅持著,每天早晨頂著月亮開始,晚上頂著星星收工,一直幹了四十多天,路過的誌願軍戰士和支前群眾看了都非常感動。
直到今天,我們在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血染金達萊——朝鮮戰場上的貴州各族兒女》一書中還可以看到這位朝鮮姑娘拄著雙拐與中國誌願軍戰士的合影,她那雙小小的眼睛裏,依然透射出一種堅強和剛毅……
第五節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02
更新時間2010-12-149:35:25字數:3000
公洞裏村的農民白景龍聽說誌願軍戰士們在坑道中堅守,飲水極為困難時,他就連夜跑了一百多裏路趕到縣裏,用自己半年節省下來的一萬元朝鮮幣買了三百個蘋果,全部送給了誌願軍。
另一位名叫樸在根的朝鮮老人帶頭參加了擔架隊,搶運傷員,他像愛護自己的兒子一樣精心護理誌願軍傷員,我們的幹部、戰士們都親切地管叫他阿爸吉。一次,擔架隊突然遇上了敵機空襲,躲避已經來不及了,樸在根老人毫不猶豫地撲在傷員身上。傷員得救了,樸在根老人卻被炸彈彈片穿透背部,搶救無效,光榮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