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計發又將蘋果交給司號員,司號員立刻又遞給了衛生員,衛生員又拿給了傷員們……
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連長張計發手上。
不得已,張計發下達了死命令,他的聲音沙啞而又堅定:“同誌們,為了拖住敵人,堅持坑道鬥爭,我們必須要吃掉這個蘋果。昨天晚上,我們奪回了陣地,殲滅了敵人,打退了敵人的十幾次衝鋒,難道我們就不能消滅這個蘋果嗎?現在我命令,大家都吃,一人一口,必須吃!來,我帶頭!”說完,他張嘴輕輕咬了一小口,把蘋果傳給了李新民……
蘋果又轉了一圈,回到張計發手上後,蘋果仍然剩下大半個。
一向粗獷、豪爽的張計發眼睛濕潤了:多好的戰士啊,有這樣的鋼鐵戰士,我們還有什麽困難不能克服!!
——這個動人的故事後來也再現於中國紅色經典、電影《上甘嶺》之中。
在殘酷的坑道戰中,英勇頑強的誌願軍將士們就是以這樣驚人的堅忍牽住了美國人的牛鼻子。我軍坑道內的勇士們,就是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像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兩個高地上,以忠誠、堅韌、毅力和勇氣,築起了一條美國人所說的“鐵的防線”。
這就是我們的軍隊。
這就是中國人民誌願軍——一支英名永遠留載於世界軍事史上的英雄軍隊!
這是一支在毛主席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軍隊!!
這是已經站立起來的新中國的軍隊!!!
這是人民的軍隊!!!!
第三節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更新時間2010-12-149:28:59字數:1965
第三節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邊看邊落淚——最後演變成了嚎啕大哭。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最後,他拿出了一部傳世經典——《上甘嶺》。
一個沒有光榮歷史的民族,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
當上甘嶺前線的中國官兵們在浴血奮戰時,大後方的中華大地上展現的卻是另外一幅場景。
抵抗強虜、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人民煥發出了空前的愛國熱情,成千上萬的翻身農民踴躍參戰,直接奔赴戰場。祖國人民組織了大量的支前隊伍支援前線,並且還陸續派出慰問團到前線慰問自己的子弟兵。
1951年4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由總團長廖承誌,副總團長陳沂(後任總政文化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田漢率領,由八個分團五百七十五名各界代表和文藝工作者組成,來到朝鮮,把全國人民捐獻的一千零九十三麵錦旗、四百二十多萬元慰問金、兩千多箱慰問品以及一萬五千多封慰問信,送到了子弟兵的手中。
慰問團回國後,分別奔赴全國兩千零五十個縣進行匯報演講,把前線將士們英勇殺敵的故事廣為傳揚,激勵著後方人民更加努力地恢復生產,支援前線。
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一個經歷了百年屈辱的歷史之後剛剛站立起來的民族,人民幹勁沖天,豪情萬丈,中國當時的民心、民氣真是無與倫比,無可比擬,任何敵人想要壓服我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屆慰問團由劉景範為總團長,陳沂、李明灝、胡厥文、周欽嶽為副總團長,規模比第一屆大了一倍,共有九個分團一千零九十七人,代表性也更為廣泛,還包括了海外華僑、宗教界和少數民族代表。
當他們到達朝鮮時,五聖山南麓上甘嶺旁邊的兩個小山包上,敵我雙方正在進行著酷烈的搏殺。
慰問團第二分團來到了五聖山前線,團員們提出一定要到前沿去,他們要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子弟兵是怎麽打仗的。然而,15軍軍長秦基偉出於安全考慮攔住了他們。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終於達成協議,讓兩位代表——著名工業勞動模範牛汝森和青年作家陸柱國來到前沿觀察所,用望遠鏡觀察前麵打仗。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邊看邊落淚——最後竟演變成了嚎啕大哭。
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決定留在朝鮮。
這位青年作家走遍了參戰的連隊採訪那些戰爭的勝利者和倖存者,他含著熱淚聽著、書寫著,生怕漏掉了一個字、一個詞,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胸中澎湃奔流著,一個個英雄人物在他的腦海中鮮活著,一個個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在他的筆下蜿蜒躍動著,最後,他拿出了一部傳世經典——《上甘嶺》。
後來,《上甘嶺》被新中國電影工作者搬上了銀幕,成為流傳至今的紅色經典影片,《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也成為傳唱至今的紅色經典歌曲。
另一位著名作家巴金也來到了朝鮮前線,他寫下了另一個動人的英雄故事——《團圓》。
《團圓》後來被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它也同樣成為了紅色經典,“英雄猛跳出戰壕,一道電光裂長空,裂長空,……兩腳熊熊趟烈火,渾身閃閃披彩虹!為什麽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麽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一直傳唱到了今天。雖然影片的技術水平趕不上好萊塢大片,但這部影片當年在香港打破了所有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創造了當時香港的電影票房之最。
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連長張計發手上。
不得已,張計發下達了死命令,他的聲音沙啞而又堅定:“同誌們,為了拖住敵人,堅持坑道鬥爭,我們必須要吃掉這個蘋果。昨天晚上,我們奪回了陣地,殲滅了敵人,打退了敵人的十幾次衝鋒,難道我們就不能消滅這個蘋果嗎?現在我命令,大家都吃,一人一口,必須吃!來,我帶頭!”說完,他張嘴輕輕咬了一小口,把蘋果傳給了李新民……
蘋果又轉了一圈,回到張計發手上後,蘋果仍然剩下大半個。
一向粗獷、豪爽的張計發眼睛濕潤了:多好的戰士啊,有這樣的鋼鐵戰士,我們還有什麽困難不能克服!!
——這個動人的故事後來也再現於中國紅色經典、電影《上甘嶺》之中。
在殘酷的坑道戰中,英勇頑強的誌願軍將士們就是以這樣驚人的堅忍牽住了美國人的牛鼻子。我軍坑道內的勇士們,就是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像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兩個高地上,以忠誠、堅韌、毅力和勇氣,築起了一條美國人所說的“鐵的防線”。
這就是我們的軍隊。
這就是中國人民誌願軍——一支英名永遠留載於世界軍事史上的英雄軍隊!
這是一支在毛主席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軍隊!!
這是已經站立起來的新中國的軍隊!!!
這是人民的軍隊!!!!
第三節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更新時間2010-12-149:28:59字數:1965
第三節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邊看邊落淚——最後演變成了嚎啕大哭。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最後,他拿出了一部傳世經典——《上甘嶺》。
一個沒有光榮歷史的民族,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
當上甘嶺前線的中國官兵們在浴血奮戰時,大後方的中華大地上展現的卻是另外一幅場景。
抵抗強虜、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人民煥發出了空前的愛國熱情,成千上萬的翻身農民踴躍參戰,直接奔赴戰場。祖國人民組織了大量的支前隊伍支援前線,並且還陸續派出慰問團到前線慰問自己的子弟兵。
1951年4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由總團長廖承誌,副總團長陳沂(後任總政文化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田漢率領,由八個分團五百七十五名各界代表和文藝工作者組成,來到朝鮮,把全國人民捐獻的一千零九十三麵錦旗、四百二十多萬元慰問金、兩千多箱慰問品以及一萬五千多封慰問信,送到了子弟兵的手中。
慰問團回國後,分別奔赴全國兩千零五十個縣進行匯報演講,把前線將士們英勇殺敵的故事廣為傳揚,激勵著後方人民更加努力地恢復生產,支援前線。
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一個經歷了百年屈辱的歷史之後剛剛站立起來的民族,人民幹勁沖天,豪情萬丈,中國當時的民心、民氣真是無與倫比,無可比擬,任何敵人想要壓服我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屆慰問團由劉景範為總團長,陳沂、李明灝、胡厥文、周欽嶽為副總團長,規模比第一屆大了一倍,共有九個分團一千零九十七人,代表性也更為廣泛,還包括了海外華僑、宗教界和少數民族代表。
當他們到達朝鮮時,五聖山南麓上甘嶺旁邊的兩個小山包上,敵我雙方正在進行著酷烈的搏殺。
慰問團第二分團來到了五聖山前線,團員們提出一定要到前沿去,他們要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子弟兵是怎麽打仗的。然而,15軍軍長秦基偉出於安全考慮攔住了他們。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終於達成協議,讓兩位代表——著名工業勞動模範牛汝森和青年作家陸柱國來到前沿觀察所,用望遠鏡觀察前麵打仗。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邊看邊落淚——最後竟演變成了嚎啕大哭。
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決定留在朝鮮。
這位青年作家走遍了參戰的連隊採訪那些戰爭的勝利者和倖存者,他含著熱淚聽著、書寫著,生怕漏掉了一個字、一個詞,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胸中澎湃奔流著,一個個英雄人物在他的腦海中鮮活著,一個個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在他的筆下蜿蜒躍動著,最後,他拿出了一部傳世經典——《上甘嶺》。
後來,《上甘嶺》被新中國電影工作者搬上了銀幕,成為流傳至今的紅色經典影片,《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也成為傳唱至今的紅色經典歌曲。
另一位著名作家巴金也來到了朝鮮前線,他寫下了另一個動人的英雄故事——《團圓》。
《團圓》後來被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它也同樣成為了紅色經典,“英雄猛跳出戰壕,一道電光裂長空,裂長空,……兩腳熊熊趟烈火,渾身閃閃披彩虹!為什麽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麽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一直傳唱到了今天。雖然影片的技術水平趕不上好萊塢大片,但這部影片當年在香港打破了所有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創造了當時香港的電影票房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