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師累計傷亡數字為三千二百餘人。


    崔建功那張小小的行軍床早已搬到了作戰值班室,他親自守著幾部電話,一根接一根的不停地抽著煙,思考著破敵良策。但是——沒有什麽更妙的方法。幾天來的戰況幾乎是一次次的重複——白天,敵人在強大的航空火力和地麵炮火支援下瘋狂進攻,占領陣地;夜晚,我方組織戰術反擊,恢復表麵陣地,替換退守坑道的部隊。所不同的是雙方每天都有數百名甚至數千名士兵倒在這兩個小小的高地上,鮮血染紅了山嶺……


    我軍的一支反擊部隊在打掃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個小小的坑道口外躺著二十多具敵人的屍體。在這個坑道口的正麵圍著三層鐵絲網,兩側還有兩個臨時性的碉堡。戰士們走進坑道,發現坑道內隻有一個已經犧牲了的不知名的青年戰士,他麵向敵人趴在洞口,兩手死死地緊握著機槍,至死都保持著戰鬥姿勢。他孤身一人與敵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搏鬥,把敵人打得喪魂失膽。敵人是這樣地怕他,不僅用鐵絲網和碉堡防止他衝出坑道,而且直到他犧牲以後,敵人依然不敢接近洞口去拖回他們同伴的屍體。


    在被雙方的炮火翻耕了無數次的陣地上,到處都可見血肉模糊的屍體,破碎的武器堆積如山,光禿禿的山頭上充滿了恐怖和殺氣……


    多年之後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時,崔建功說:“打到16號、17號,前麵沒兵啦……我給秦基偉打電話說,軍長,我可以守,再攻就攻不動了……當時,我隻剩下六個機動連隊了,其他逐步投入的十五個連隊都打殘了,最少的隻剩下幾個人。我下了死命令,各團營再用兵,應以排為單位,超過一個排的兵力必須報我批準。不這麽幹,仗就打不起了……那時候,我真知道了戰鬥力的寶貴,沒兵還打什麽仗?”


    僅僅一周的時間,在兩個不足四平方公裏的小山頭上,竟然差不多拚光了一個滿員師!從第三兵團司令部,到誌司總部,都深深地感到了震驚。


    喜愛下象棋的秦基偉將軍後來回憶說:“這七天,敵我雙方經過長時間準備,都憋足了勁兒,好比下象棋一樣,出手就是當頭炮……”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向前推移——


    說起15軍的歷史,那可並不悠久,其前身是1947年8月在太行軍區地方武裝基礎上組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簡稱“九縱”。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黃鎮。


    那個時候九縱三個旅21000多人,機槍、步槍加起來還不到8000支,兩個人攤不上一支。有的戰士隻背了把大刀,還有許多什麽也沒有的徒手兵。全縱隻有九門輕型火炮。第80團全團隻有一門六零迫擊炮,在過黃河的時候,炮手一不留神,迫擊炮被一浪顛到河裏去了,團長牛子龍心疼得罵了他好幾天娘。


    然而戰爭就是鍛鍊人,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年輕的九縱一仗接一仗地發展起來。


    1948年10月進行的鄭州戰役中,九縱可“發大財”了,他們以1比32的微小傷亡,殲敵11000餘名,繳獲的槍枝、彈藥堆積如山,光俘虜就抓了9500多人,被俘後的國民黨軍第99軍少將參謀長佘輝庭還感慨地說了一句妙語:“貴軍以精銳而驅烏合,摧枯折腐,理所當然。”


    多年之後,四縱的一個老兵還氣不過地罵道:“他奶奶個熊的,咱們四個縱隊白忙活了半個多月,結果讓九縱連肉帶湯地全獨吞了,一口也沒給咱們剩下……”


    陳毅陳老總當麵對秦基偉說:“九縱已經成熟了,可以打大仗了。”


    後來在淮海戰役中,九縱又首創了敵前“近迫作業”的新戰法,為我軍全殲黃維兵團立下了汗馬功勞。淮海戰役後,九縱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


    但即便如此,在解放軍幾十個野戰軍中,15軍依然算不上頭等主力。15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隸屬於陳賡將軍的四兵團,在四兵團的三個軍中,15軍還算不上陳賡最倚重的。


    韓戰爆發後,15軍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三兵團建製。後來陳賡因腿傷住院治療,三兵團就由副司令員王近山率領入朝參戰。


    第三兵團下轄第12軍、第15軍、第60軍三個軍,其中第12軍是王近山的王牌軍,寶刀的刀刃,利劍的劍鋒,看家的籌碼。曾經有人問王近山:“為什麽12軍由你指揮就能打勝仗,可同樣的部隊交給別人指揮就不行呢?是不是12軍驕傲,別人指揮不了?”


    王近山搖搖頭,正色道:


    “這很簡單,我對我的部隊熟悉。就像一個工人修機器,該用扳手的地方就不能用鉗子。”


    接著,王近山如數家珍般的評論第12軍:


    “比如我手下幾員大將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銀就各有特點:李德生能打硬仗,不怕苦,不怕惡,任務交給他,那他就像老牛頂架,縮不回來。襄樊戰役,打琵琶山、真武山、鐵佛寺——刀劈三關,我交給李德生,他就給拿下來了。尤太忠打仗機動靈活,分割穿插,端敵人司令部、巷戰、掏洞都是他的拿手好戲。肖永銀打仗‘滑’,他的十八旅你放多遠也不用擔心,他吃不了虧,追擊敵人、擴張戰果是他的特點,號稱橫掃八百裏。敵人一潰逃,你讓十八旅上去,不用下命令,他能連敵人的車馬夫、廚子都捉回來,一個也別想溜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血上甘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亞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亞煒並收藏鐵血上甘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