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先鋒部隊來襲
一胎四寶而已,王爺竟以身相許 作者:路幽靜難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員們都帶著任務離開,他們心知肚明,永康是徹底完了。
可也要想辦法保住其他地方,不然他們這些父母官,萬死也難辭其咎。
永康百姓流離失所已成定局,永康知府現在就是想趁著百姓們失去口糧,對蝗蟲無比仇視的心理下,盡可能多消滅蝗蟲。
多殺死一個就少一個,要是什麽都不做,他感覺自己會瘋掉。
永康出來的報信人員,有人快馬加鞭向京都方向跑去,也有人跑向慶山府。
可是這些人不眠不休,不顧跑死多少馬,也比不過蝗蟲大軍的速度。
畢竟,馬的四條腿隻能跑,哪裏能比得上會飛的蝗蟲。
*
武寧縣。
楊知槿來到了青山鎮,身後跟著楊潤。
兩人走在街道上,看著亂飛亂撞的蝗蟲,楊知槿的心越來越沉,直至沉入穀底。
本來李夢玥去縣衙,告訴他蝗災來臨的消息。
雖然他麵上很震驚,也吩咐下去,讓武寧縣境內的所有百姓,提前把稻穀收回家,也讓人通知了其他縣城。
可他知道,這樣做隻是走個過場。
先不說其他縣令會不會相信,就是治下百姓,他在沒有用強硬手腕的情況下,絕不會把還未成熟的稻子,收割回家,放進地窖。
更何況隻需再等十幾天,稻穀就會長得飽滿,多收不少糧食。
對把糧食當成命的普通百姓來說,冒著減產的風險收割,相當於要他們的命。
怎麽可能衙役通知一聲,說有蝗災,要把稻子提前收到家裏來,村民們就會乖乖照做。
而他對這些心知肚明,還是答應了李夢玥。
隻是在李夢玥走後,他總是心神不寧,像是真有大事發生似的。
公務處理完畢,在縣衙待著憋悶的厲害,就讓楊潤準備馬車,來到了青山鎮。
在此之前,本來不相信蝗災會這麽快來臨的他,看到街道上飛來很多蝗蟲。
他就知道壞菜了。
“少爺,說不準蝗災來臨是真的。”
“廢話,我看得到。”
“快,再次通知所有村鎮,必須收割稻穀,違者罰銀五兩。”
“是。”
楊潤丟下自家少爺,就去執行命令了。
他知道以少爺的身手,在這裏不會遇到什麽危險。
就算有人不怕死的找事,少爺也會教對方重新做人,眼下最重要的還是糧食。
要是真像李姑娘說的那樣,蝗災在來臨的路上,那麽最好還是趁沒有全麵爆發之前,讓村民把稻子收割到家裏。
楊潤縱使沒經曆過蝗災,也從書中的描述裏,知道蝗災到底有多可怕,於是走路的速度越來越快。
楊知槿在楊潤走後,沒立即回縣衙,而是朝杏花村走去。
兩個月前,他從李夢玥那裏得知,今年會有蝗災。
他並沒有無腦相信,而是認真做了調研,發現武寧縣的天氣情況確實很反常。
長期幹旱不說,氣溫還比較高,適宜於蝗蟲生長繁殖。
由於他對農業不怎麽了解,還特地讓人找了經驗豐富的種地能手,以及上了年紀,經曆過蝗災的老人。
他們都一致認為,發生蝗災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他之所以願意來武寧縣當縣令,一方麵是逃避家裏讓他窒息的環境,遠離糟心的人和事,另一方麵他也想做出一番事業,證明他的能力。
等他來到武寧縣,看到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被深深震撼到了。
他從來不知道,對他來說隻是一頓飯錢,能讓一家人吃飽穿暖。
在他眼裏,地上的野菜,拉喉嚨的粗糧,都不值一提,卻是普通百姓活下來的口糧。
還有很多適齡孩童,明明到了讀書的年紀,卻要學著大人的樣子,笨拙地做家務。
稍微大點的孩子,已經被算成家裏的勞動力,跟著大人一起下地幹活了。
這些在他的心理預期內,還不難接受。
可還有不少人,連粗糧都吃不起。
剛開始他還有疑問,不是都有種地,收的糧食就算不吃,換成粗糧應該也沒問題吧。
後來他才知道,自己這種想法到底有多天真。
原來糧食的畝產量很低,到了收獲季節,勞心費力地把糧食收回家,交納完糧,所剩不多。
就算全都賣掉換成粗糧,也遠遠不夠一家人吃。
想他雖從小沒了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可在吃穿住行方麵,還算是沒被虧待,自是體會不到底層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艱難。
不知從何時起,他的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他想讓武寧縣的窮苦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每天都能吃飽穿暖,再也不用擔憂餓肚子。
可正當他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蝗災,狠狠抽了他一巴掌,好似在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
隻是他相信人定勝天,厚著臉皮從李夢玥那裏,弄了十多萬隻小鴨子。
雖然大部分分給了其他縣城,武寧縣隻留下三萬多隻。
三萬多隻小鴨子發揮的作用,讓他很是驚喜。
他不知道一天能吃掉蝗蟲的具體數字,可正因如此,整個武寧縣的蝗蟲不怎麽多,相反連鴨子的口糧都不夠。
可能正是小鴨子的原因,才給了他錯覺,讓人談之色變的蝗災,並沒那麽厲害。
就連他給朝廷遞折子,說明蝗災爆發的可能性,在一直收不到回複的情況下,他沒有當回事。
哪裏想到,他不再糾結蝗災,想辦法增加百姓的收入時,李夢玥竟然悄無聲息地來到縣衙,告訴他蝗災來了。
本來不相信的他,看到青山鎮街道上亂飛的蝗蟲,不敢再抱有僥幸心理。
隻不過他看街上的蝗蟲,沒達到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地步,想著這次蝗災麵積會不會比較小,造不成多大的損失。
正暗暗慶幸的楊知槿,怎麽可能會想到,這些隻是蝗蟲的先鋒部隊,大軍正浩浩蕩蕩以不可阻擋之勢,從永康府往慶山府移動。
去杏花村的路上,楊知槿看到周家村、梅花村、桂花村、石頭村的所作所為,讓他很是驚訝。
可也要想辦法保住其他地方,不然他們這些父母官,萬死也難辭其咎。
永康百姓流離失所已成定局,永康知府現在就是想趁著百姓們失去口糧,對蝗蟲無比仇視的心理下,盡可能多消滅蝗蟲。
多殺死一個就少一個,要是什麽都不做,他感覺自己會瘋掉。
永康出來的報信人員,有人快馬加鞭向京都方向跑去,也有人跑向慶山府。
可是這些人不眠不休,不顧跑死多少馬,也比不過蝗蟲大軍的速度。
畢竟,馬的四條腿隻能跑,哪裏能比得上會飛的蝗蟲。
*
武寧縣。
楊知槿來到了青山鎮,身後跟著楊潤。
兩人走在街道上,看著亂飛亂撞的蝗蟲,楊知槿的心越來越沉,直至沉入穀底。
本來李夢玥去縣衙,告訴他蝗災來臨的消息。
雖然他麵上很震驚,也吩咐下去,讓武寧縣境內的所有百姓,提前把稻穀收回家,也讓人通知了其他縣城。
可他知道,這樣做隻是走個過場。
先不說其他縣令會不會相信,就是治下百姓,他在沒有用強硬手腕的情況下,絕不會把還未成熟的稻子,收割回家,放進地窖。
更何況隻需再等十幾天,稻穀就會長得飽滿,多收不少糧食。
對把糧食當成命的普通百姓來說,冒著減產的風險收割,相當於要他們的命。
怎麽可能衙役通知一聲,說有蝗災,要把稻子提前收到家裏來,村民們就會乖乖照做。
而他對這些心知肚明,還是答應了李夢玥。
隻是在李夢玥走後,他總是心神不寧,像是真有大事發生似的。
公務處理完畢,在縣衙待著憋悶的厲害,就讓楊潤準備馬車,來到了青山鎮。
在此之前,本來不相信蝗災會這麽快來臨的他,看到街道上飛來很多蝗蟲。
他就知道壞菜了。
“少爺,說不準蝗災來臨是真的。”
“廢話,我看得到。”
“快,再次通知所有村鎮,必須收割稻穀,違者罰銀五兩。”
“是。”
楊潤丟下自家少爺,就去執行命令了。
他知道以少爺的身手,在這裏不會遇到什麽危險。
就算有人不怕死的找事,少爺也會教對方重新做人,眼下最重要的還是糧食。
要是真像李姑娘說的那樣,蝗災在來臨的路上,那麽最好還是趁沒有全麵爆發之前,讓村民把稻子收割到家裏。
楊潤縱使沒經曆過蝗災,也從書中的描述裏,知道蝗災到底有多可怕,於是走路的速度越來越快。
楊知槿在楊潤走後,沒立即回縣衙,而是朝杏花村走去。
兩個月前,他從李夢玥那裏得知,今年會有蝗災。
他並沒有無腦相信,而是認真做了調研,發現武寧縣的天氣情況確實很反常。
長期幹旱不說,氣溫還比較高,適宜於蝗蟲生長繁殖。
由於他對農業不怎麽了解,還特地讓人找了經驗豐富的種地能手,以及上了年紀,經曆過蝗災的老人。
他們都一致認為,發生蝗災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他之所以願意來武寧縣當縣令,一方麵是逃避家裏讓他窒息的環境,遠離糟心的人和事,另一方麵他也想做出一番事業,證明他的能力。
等他來到武寧縣,看到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被深深震撼到了。
他從來不知道,對他來說隻是一頓飯錢,能讓一家人吃飽穿暖。
在他眼裏,地上的野菜,拉喉嚨的粗糧,都不值一提,卻是普通百姓活下來的口糧。
還有很多適齡孩童,明明到了讀書的年紀,卻要學著大人的樣子,笨拙地做家務。
稍微大點的孩子,已經被算成家裏的勞動力,跟著大人一起下地幹活了。
這些在他的心理預期內,還不難接受。
可還有不少人,連粗糧都吃不起。
剛開始他還有疑問,不是都有種地,收的糧食就算不吃,換成粗糧應該也沒問題吧。
後來他才知道,自己這種想法到底有多天真。
原來糧食的畝產量很低,到了收獲季節,勞心費力地把糧食收回家,交納完糧,所剩不多。
就算全都賣掉換成粗糧,也遠遠不夠一家人吃。
想他雖從小沒了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可在吃穿住行方麵,還算是沒被虧待,自是體會不到底層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艱難。
不知從何時起,他的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他想讓武寧縣的窮苦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每天都能吃飽穿暖,再也不用擔憂餓肚子。
可正當他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蝗災,狠狠抽了他一巴掌,好似在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
隻是他相信人定勝天,厚著臉皮從李夢玥那裏,弄了十多萬隻小鴨子。
雖然大部分分給了其他縣城,武寧縣隻留下三萬多隻。
三萬多隻小鴨子發揮的作用,讓他很是驚喜。
他不知道一天能吃掉蝗蟲的具體數字,可正因如此,整個武寧縣的蝗蟲不怎麽多,相反連鴨子的口糧都不夠。
可能正是小鴨子的原因,才給了他錯覺,讓人談之色變的蝗災,並沒那麽厲害。
就連他給朝廷遞折子,說明蝗災爆發的可能性,在一直收不到回複的情況下,他沒有當回事。
哪裏想到,他不再糾結蝗災,想辦法增加百姓的收入時,李夢玥竟然悄無聲息地來到縣衙,告訴他蝗災來了。
本來不相信的他,看到青山鎮街道上亂飛的蝗蟲,不敢再抱有僥幸心理。
隻不過他看街上的蝗蟲,沒達到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地步,想著這次蝗災麵積會不會比較小,造不成多大的損失。
正暗暗慶幸的楊知槿,怎麽可能會想到,這些隻是蝗蟲的先鋒部隊,大軍正浩浩蕩蕩以不可阻擋之勢,從永康府往慶山府移動。
去杏花村的路上,楊知槿看到周家村、梅花村、桂花村、石頭村的所作所為,讓他很是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