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件事,喬木那時醫療待遇還未恢復,他有一個親戚是醫生,我把她吸收到醫務所,目的是照顧喬木,熟悉,方便。人家就傳出來,說這個人是我的小姨子,鄧力群搞私人關係,把自己的小姨子安排進來了。我也把這事講清楚了。這是我對喬木的關照。


    這裏順便講一件有關喬木的事。先說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要解散了,後來又說不解散了。那時正準備開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要我們研究室出個人大代表。因為我是黨代表,考慮選於光遠為人大代表,大家也同意。後來,我想應讓喬木當代表,這樣他就可以進入人大常委當委員。於光遠當人大代表沒問題,但選成常委,不一定通得過。而喬木當常委,估計是能通得過的。這樣可以使喬木的政治地位逐步提升。於光遠很痛快,完全同意。別人就說我:你怎麽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情況就是這樣。我是從全局考慮問題。對喬木,就是為了使他能幫助小平同誌更多地做些工作。


    我在社科院,沒有隱瞞過自己的政治觀點。包括我個人的事,該批評就批評,該同意就同意,應該講我在社科院是光明磊落的。盡管人家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見。但在這一點上,人家無話可說,沒有人說我邪門歪道,陰一套陽一套。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


    五 辦八件實事


    在社科院最初的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的工作有重點,但有一條,就是不論如何開展,都不能阻礙科研工作的恢復和發展,都要有利於把社科院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科研上來。


    到1982年5月離開社科院這四年多,我們陸續解決了一係列與科研有關的問題,主要做了以下八件重要的事。


    1 擴大科研領域,新建十幾個研究所


    這個工作主要是為社科院的健全和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學科基礎,擴大了學科設置規模。設想是胡喬木提出的,我幫他實施。我們去社科院時,隻有14個研究所。胡喬木原來設想,要擴至50個,後來實際上沒達到。到1981年底,增加到30個左右。新成立的所級研究機構中,有些是同一學科的不同分支學科分出來的。例如經濟研究所原隻有一個,後來一分為五。研究國際問題的原來有一個世界經濟研究所,後來增加了世界政治研究所、美國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歐研究所、蘇聯東歐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又由中共中央聯絡部劃歸社科院,這樣一來,有不同的研究所對世界範圍不同領域不同國家開展研究。文學所原來隻有一個,後來又增加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新成立的所級研究機構還有:新聞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到現在為止,社科院還是胡喬木當時設計的框架,隻是後來有些研究所進行了合併。


    這時候還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胡喬木原來設想要把這個所辦成社科院的第一所,後來一段時間內卻被蘇紹智等幾個人搞成了反對毛澤東思想的“第一所”。


    我的工作就是根據胡喬木提出的設想,抽調人員,組織班子。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得到了胡耀邦的同意和幫助,調了一批老同誌到社科院來做黨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作用。其中包括吳介民、楊克等同誌。當時,社科院從全國各地包括從北京其他部門,抽調了一批既能夠做知識分子工作、本人又有一定科學頭腦的幹部到社科院。他們到社科院後,有的做研究工作,有的做黨的工作。前後一共調進大約40到50人,其中有馬洪、劉明夫、吳介民、徐達深、杜敬等。朱鎔基是馬洪1978年把他從石油部管道局調到工業經濟研究所當研究室主任的。這些人調進社科院後,有的任所長、有的作黨委書記,有的當研究室主任,把架子撐起來了。


    2 抓科研規劃


    我們到社科院後,很快就開始著手抓科研規劃。1978年1月初,社科院就召開了製訂科研計劃和規劃的動員大會。會後不久,我到民族研究所,出席了他們的科研計劃座談會並且講了話。在社科院開展揭批"四人幫"的運動中,我們提出的治院方針,也強調要整頓作風,搞好科研。就是說,搞揭批查運動,也不能妨礙科研工作的恢復。


    在開始搞規劃的時候,胡喬木提出了100個研究課題,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是重要的大題目,有些課題是要組織很多人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出了這些題目,對研究人員是一種激勵,使大家知道在中國和世界範圍裏,還有這麽多重大課題需要研究。盡管隻是出了題目,但對科研人員產生很大的吸引力,搞學問不是沒事幹,需要幹、能夠幹的事多著呢。這件事對社科院影響很大。趙復三對研究所的建設和課題設置的印象很深,在他寫的對喬木的回憶文章中談到了這兩件事。在社科院的發展過程中,這兩件事確實起到了衝破老框框、開闢新天地的作用。在這個工作中,胡喬木確實起了好作用,他終究是有學問的人啊!


    3 恢復職稱評定


    這個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就停了,一停就是十多年。我們到社科院時,全院職工有2200多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科研人員為數甚少。"文革"十年中,打派仗耽誤了很多時間,而且研究人員搞科研成為非法的事。盡管如此,有些人還是比較早就認識到,長期陷在打派仗中對自己沒有好處,於是爭取時間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在這次評職稱中,那些利用"文革"期間做了研究工作,確有進步的和有點成就的人,都評上了相應的高級職稱。我們當時掌握的標準是,既不要過低、也不要過高,要和北京的科學研究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的情況相對應。1979年社科院評定出51個研究員、165個副研究員、698個助理研究員。職稱評定製度的恢復,對社科院科研人員從心裏把工作著重點轉到科研上來,起了很大的作用。社科院的基本任務是搞科研,是出成果、出人才。科研人員應該用主要的時間來搞科研,科研達到了一定水平之後,就要給予相應的承認。應該說,真正切實做到重點轉移是1979年初,社科院恢復職稱評定工作以後。這時,絕大多數科研人員的心思都轉到科研工作上來了,一個穩定正常的科研工作秩序建立起來了。這是當時很重要的一件工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力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力群並收藏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