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些也不能滿足發展的時候肯定會出現模仿朝廷驛報製度而在民間出現民用郵政的雛形。民用郵政的出現是為滿足什麽需要呢?這就牽扯到了第二種解決生產過剩的方法:


    眾所周知市場可以按照買賣雙方誰作為主導地位而劃分為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現在的北平市場是典型的賣方市場。不管搗騰出的是什麽玩意不用愁銷路,隻管拚命生產就是(一北平一市的能力拚命生產又能生產多少呢?)當市場真正出現飽和的時候(不管賣哪都賣不出去了包括歐洲)恐怕商家就會自然的想到怎麽做,做什麽才能滿足消費者?隻要有一個商家開了此例,那麽這一市場終將變為買方市場。而買方市場中對與商家最中要的就是信息,出現郵政也不足為奇。而且其經濟銷售模式必然會呈現內向→外向→再內向→再外向→最終同步(畢竟有新東西當然是從國內開始推廣了)而要想達到這一模式又需要多長時間?不要告訴我給我十內我當完成一切!而在這段時間內明帝國的農業就真的是毫無建樹?


    再說輕工業的地位問題,當你在日常的生活中都離不開它的時候你還能否定它的地位麽?現在北平已經形成了但凡有新東西就必然會先向政府輸入的慣例那麽政府在日常生活中能離開那些動西麽?(夏天不讓你開空調,冬天不讓你用暖氣、做飯不讓你用爐子、出門不讓你坐現代化交通工具看你不瘋?)這種情況下我倒想不出會有什麽發展失衡?要說真有失衡隻怕也是重工業的發展速度跟不上輕工業的發展速度的失衡。(重工業發展所要求的資金、技術的支持遠非輕工業可比自然發展的難度也大大增加。而偏偏重工業是國家支持的所以產業格局的巨變不大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險、投機和外財


    先說靠什麽來保護自由竟爭的火種。實際上不論燕王是否願意,他本身的政治前途已經牢牢的與北平新政的成功與否捆在了一起。而切按照《明》的發展他本身很可能成為北平利益在朝廷中的政治代表。這難到不是保護傘?從股票的開盤起,實際上燕王的經濟利益就已經和金融有了聯繫。這種聯繫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深。別的地方不好說而在北平,金融資本的國家化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燕王也會是這一現象的直接受害者。至於外財嘛,在整個國家仍然以儒家思想為主題思想的時候偶爾為之也許無妨,經常來嘛恐怕。。。。。


    再說了放眼東亞、東南亞又會有多少外財呢?畢竟最富的好像是中國吧。最後我還要再次強調當時的明帝國隻有資本主義萌芽而沒有資本主義,要想將社會從封建社會轉為資本主義必會有一場革命(古往今來的歷史都是左證)而革命無論規模多大、時間多長都將是一場明帝國內部各個勢力的大洗牌。在這個大洗牌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都將被隱藏和擱置,而許多矛盾也將爆發,哪還有時間關注外財啊??????


    簡單來說女人同車兄犯了一個簡單的哲學錯誤: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嗬嗬。。


    一點拙見,純屬遊戲之作。歡迎各位高手砸磚,希望在磚頭猛砸的過程中小弟也能得到提高。


    第21節 作品前言資料與雜談 從中央銀行、鈔票與金銀比價說開去


    從中央銀行、鈔票與金銀比價說開去


    最近這幾章貨幣問題寫得比較費力,酒徒不是金融專業,所虛構的金融故事難免貽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細節,還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討。文中資料都是來自前人的研究結果,酒徒屬於照搬照抄,抄得不對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說一說中央銀行,關於故事中的通貨膨脹問題,很多朋友建議酒徒虛構一個中央銀行出來。這個建議開始酒徒非常心動,仔細考慮之後認為,哥們,這缺德事情咱不能幹。原因酒徒曾經提及,在封建君權時代,君主出言即為法律。中央銀行的建立與貨幣發行完全依靠國家信譽,但中國古代的封建政權對百姓往往是最不講信譽的,其權力又不接受百姓監督,所以建立中央銀行容易,破產也容易。明顯的例子就是金朝的紙幣。金朝初起時,軍事上四麵出擊,發了戰爭財,上下驕奢糜費。後來四麵受敵,軍費開支太大,財政極端困難,就濫發紙幣。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後,取消紙幣七年作廢一次的限製,不限發行數量,不管兌現,不備鈔本,並且不斷發行新鈔,擴大交鈔麵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在已經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發行麵額二百貫到一千貫的大鈔,結果幣值跌成千分之一,一貫鈔幣實際隻值一文錢。百姓的資財受通貨膨脹影響瞬間即化為烏有,當時稱作“坐化”。貞祐三年又發行新幣“貞祐寶券”。一年後,寶券又跌到每貫隻值幾文錢。貞祐五年再發行新幣“貞祐通寶”,一貫當寶券一千貫,再跌成千分之一。至興定五年(1221年),銀價已上漲四十多萬倍,元光二年(1223年)銀價已漲到六千萬倍。與其信任這樣一個朝廷,倒不如信任黃金實在,好在這個星球上到目前為止,黃金探明儲量不多。


    再說一下大明寶鈔,明代隻發行了大明通行寶鈔一種鈔幣。洪武八年(1375年),設立寶鈔提舉司,立鈔法,發行大明通行寶鈔。它的形製基本仿照元鈔,花紋結構、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紙印刷。麵額按銅錢從一百文到一貫共分六種。一貫的寶鈔,長一尺,寬六寸,是我國最大的鈔幣。允許與銅錢混合流通,但政府發鈔不兌現錢。每鈔一貫,折錢一千文,銀一兩,鈔四貫準黃金一兩。明代鈔法,沿用元製,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寶鈔的印製和發行都集中於中央政府。為了推行寶鈔,曾實行“戶口鈔鹽法”(每戶大人配鹽一斤,收鈔一貫)、“門攤課程”(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強製商民用鈔,但收效甚微。弘治年間(1488—1505年)寶鈔已無人使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酒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酒徒並收藏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