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鑒是十三行的買辦,他繼承了當時隻得少數人獲準經營的絲綢和瓷器生意,身家至少有好幾百萬銀元。這種大視野看起來很痛快,上下千年,縱橫萬裏,但我恰好留心過劉瑾的家當,也抄錄過與明朝國庫有關的一些數字,看了劉瑾家的金銀數目便感覺疑惑,似乎數字太大了。至於明末國庫的白銀存量,更是錯得離譜,張居正改革十年,國庫豐盈,太倉(專門存銀子的國庫,又稱銀庫)的白銀儲備不過600萬兩,亞洲華爾街日報卻說劉瑾一家就有725萬公斤,竟敢說明朝破敗時還有200萬公斤,其誤差恐怕要有十倍百倍。如果崇禎真有這筆相當於二十年中央財政現金收入的白銀儲備,何至於上吊?李自成要是能繳獲這一大筆銀子,何必在京城以至全國大舉搜刮,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我隱約記得在什麽地方看到過一個數字,李自成打下北京,發現太倉裏隻剩下二十多萬兩白銀,不禁感嘆道:這麽個大國,隻有這麽點銀子,豈能不亡?——我查不到這個故事的出處了,姑且擺在這裏,僅供參考。
我相信自己的感覺不錯,懷疑翻譯錯了,就上網搜索原文,結果在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的網站找到了出處。翻譯果然有些小錯。下邊是我選譯的劉瑾簡介(注1)
劉瑾(1452-1510)
社會地位:宮廷太監
財富來源:瀆職
財產:金銀
中國明朝一個富得驚人的宮廷太監。劉瑾濫用職權,聚積了巨大的財富。最後因叛逆罪而被處死時,他被發現擁有黃金1200萬盎司(譯者註:折37萬公斤,而不是前譯的3360公斤),白銀2.59億盎司(譯者註:折805萬公斤,而不是前譯的725萬公斤)。作為對比,明朝倒台時皇宮國庫隻有白銀3000萬至7000萬盎司(譯者註:確實可以折為200萬公斤)。不過,關於劉瑾的財富的報導可能被嚴重誇大了,因為歷史學家們要用他的故事警告人們:太監幹政時將發生什麽樣的事情。
其實我並不想在數字和細節上較勁,要緊的是劉瑾榮登千年世界級最富排行榜這件事本身。我覺得劉瑾、和珅的上榜,揭示了潛藏在中華文明光輝表麵下的大東西。我想深究的就是這種東西。華爾街錯多錯少並不要緊,隻要在劉瑾“富可敵國”這個關鍵點上沒錯,我的深究便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不過,我還是忍不住地想多追幾步,想算算帳,折成人民幣算一算,搞清楚劉瑾家到底有多少錢。我估計有不少人像我一樣對此感到好奇。
這一追還真追出了我自己的毛病,原來華爾街提供的劉瑾家產數字大有根據。
我總共找到了三組數字,第一組就是華爾街所依據的數字,也是最大的數字,即黃金1205.78萬兩,白銀2.59億兩。華爾街把明朝的一兩(36.9克)誤為一盎司(31.103克),因而將劉瑾的家產低估了7.5萬公斤黃金,150萬公斤白銀。我明白,數字太大了讓人眼暈,多兩個零少兩個零早已沒了感覺。這麽說吧,華爾街的這個誤差,僅僅白銀這一項,就超過了明朝全盛時期國庫白銀儲備的六倍。這可不是小錯,如此大刀闊斧地削減劉瑾的家產,犯在他本人手裏,一百條命也丟了。
這第一組數字見於郎瑛的《七修類稿》卷十三,陳洪謨的《繼世紀聞》卷三。《明通鑑》說王世貞也引用過這個數字。這幾個作者均為明朝人,都不是等閑之輩。其中陳洪謨在劉瑾死時正當壯年,36歲,中進士十餘年,當過刑部和戶部的部曹,最後以兵部左侍郎(國防部副部長)退休。這樣的人寫起劉瑾來,如同今日在財政部和最高法院幹過的人,以高級幹部的身份退休後寫陳希同或成克傑,五百年後的晚輩小子怎敢不洗耳恭聽?
第二組數字見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五,(清)趙翼說劉瑾有黃金250萬兩,銀5千餘萬兩,他珍寶無算。這個數字大約隻有第一組數字的五分之一,但趙翼也是大名鼎鼎的史家,這本書又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著稱,考證詳實,我等晚輩也不敢不重視。
第三組數字屬於滑頭數字。《明通鑑》卷四十二列舉了第一組數字後,對比了漢朝董賢的42億錢家產,梁冀的30億錢家產,都比劉瑾差了一個數量級,作者夏燮因此懷疑對劉瑾的家產高估了。於是《明通鑑》宣布與正史保持一致,給了個“金銀累數百萬”的說法。“累數百萬”,到底是一百萬還是九百萬?是金是銀?單位是斤還是兩?這裏的每個差別都能差出十倍,作者一概模糊過去,這樣的數字實在沒法用。當然我們也可以取最保守的態度,一概選擇小頭,說劉瑾至少有幾百萬兩銀子。幾百萬呢?就選個最少的二百萬吧。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得勢,當年中央財政收入的白銀還不足二百萬兩。
從1522年到1532年,太倉平均每年的白銀收入恰好是二百萬兩。
根據會計工作的謹慎原則,我這裏採納第二組數字。不喜歡如此保守的人,不妨把我的估算結果乘以一二三四五中的任何一個數,隻要不超過五,就不算胡說八道。而擔心後代禦用文人將劉瑾妖魔化,拿劉瑾當替罪羊,寧願保守至極的人,隻要記住劉瑾的家產和國庫每年的白銀收入相當就行了——這筆銀子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如今的八億人民幣。
根據第二組數字,劉瑾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餘萬兩。他珍寶無算。我們就不算“他珍寶”,再把黃金按當時的常規一比七折為白銀,劉瑾的家產總值為6750萬兩白銀——比張居正辛辛苦苦十餘年充實起來的太倉還要多十倍。這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呢?在當時的平常年景,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米,按照米價折算,劉瑾的家產相當於254.88億人民幣(注2)。我剛剛上網查了,中國大陸隻有一個人夠格登上《福布斯》雜誌的全球富翁排行榜,即前國家副主席之子,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榮智健,身家為10億美元,不足劉太監的三分之一。
我相信自己的感覺不錯,懷疑翻譯錯了,就上網搜索原文,結果在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的網站找到了出處。翻譯果然有些小錯。下邊是我選譯的劉瑾簡介(注1)
劉瑾(1452-1510)
社會地位:宮廷太監
財富來源:瀆職
財產:金銀
中國明朝一個富得驚人的宮廷太監。劉瑾濫用職權,聚積了巨大的財富。最後因叛逆罪而被處死時,他被發現擁有黃金1200萬盎司(譯者註:折37萬公斤,而不是前譯的3360公斤),白銀2.59億盎司(譯者註:折805萬公斤,而不是前譯的725萬公斤)。作為對比,明朝倒台時皇宮國庫隻有白銀3000萬至7000萬盎司(譯者註:確實可以折為200萬公斤)。不過,關於劉瑾的財富的報導可能被嚴重誇大了,因為歷史學家們要用他的故事警告人們:太監幹政時將發生什麽樣的事情。
其實我並不想在數字和細節上較勁,要緊的是劉瑾榮登千年世界級最富排行榜這件事本身。我覺得劉瑾、和珅的上榜,揭示了潛藏在中華文明光輝表麵下的大東西。我想深究的就是這種東西。華爾街錯多錯少並不要緊,隻要在劉瑾“富可敵國”這個關鍵點上沒錯,我的深究便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不過,我還是忍不住地想多追幾步,想算算帳,折成人民幣算一算,搞清楚劉瑾家到底有多少錢。我估計有不少人像我一樣對此感到好奇。
這一追還真追出了我自己的毛病,原來華爾街提供的劉瑾家產數字大有根據。
我總共找到了三組數字,第一組就是華爾街所依據的數字,也是最大的數字,即黃金1205.78萬兩,白銀2.59億兩。華爾街把明朝的一兩(36.9克)誤為一盎司(31.103克),因而將劉瑾的家產低估了7.5萬公斤黃金,150萬公斤白銀。我明白,數字太大了讓人眼暈,多兩個零少兩個零早已沒了感覺。這麽說吧,華爾街的這個誤差,僅僅白銀這一項,就超過了明朝全盛時期國庫白銀儲備的六倍。這可不是小錯,如此大刀闊斧地削減劉瑾的家產,犯在他本人手裏,一百條命也丟了。
這第一組數字見於郎瑛的《七修類稿》卷十三,陳洪謨的《繼世紀聞》卷三。《明通鑑》說王世貞也引用過這個數字。這幾個作者均為明朝人,都不是等閑之輩。其中陳洪謨在劉瑾死時正當壯年,36歲,中進士十餘年,當過刑部和戶部的部曹,最後以兵部左侍郎(國防部副部長)退休。這樣的人寫起劉瑾來,如同今日在財政部和最高法院幹過的人,以高級幹部的身份退休後寫陳希同或成克傑,五百年後的晚輩小子怎敢不洗耳恭聽?
第二組數字見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五,(清)趙翼說劉瑾有黃金250萬兩,銀5千餘萬兩,他珍寶無算。這個數字大約隻有第一組數字的五分之一,但趙翼也是大名鼎鼎的史家,這本書又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著稱,考證詳實,我等晚輩也不敢不重視。
第三組數字屬於滑頭數字。《明通鑑》卷四十二列舉了第一組數字後,對比了漢朝董賢的42億錢家產,梁冀的30億錢家產,都比劉瑾差了一個數量級,作者夏燮因此懷疑對劉瑾的家產高估了。於是《明通鑑》宣布與正史保持一致,給了個“金銀累數百萬”的說法。“累數百萬”,到底是一百萬還是九百萬?是金是銀?單位是斤還是兩?這裏的每個差別都能差出十倍,作者一概模糊過去,這樣的數字實在沒法用。當然我們也可以取最保守的態度,一概選擇小頭,說劉瑾至少有幾百萬兩銀子。幾百萬呢?就選個最少的二百萬吧。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得勢,當年中央財政收入的白銀還不足二百萬兩。
從1522年到1532年,太倉平均每年的白銀收入恰好是二百萬兩。
根據會計工作的謹慎原則,我這裏採納第二組數字。不喜歡如此保守的人,不妨把我的估算結果乘以一二三四五中的任何一個數,隻要不超過五,就不算胡說八道。而擔心後代禦用文人將劉瑾妖魔化,拿劉瑾當替罪羊,寧願保守至極的人,隻要記住劉瑾的家產和國庫每年的白銀收入相當就行了——這筆銀子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如今的八億人民幣。
根據第二組數字,劉瑾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餘萬兩。他珍寶無算。我們就不算“他珍寶”,再把黃金按當時的常規一比七折為白銀,劉瑾的家產總值為6750萬兩白銀——比張居正辛辛苦苦十餘年充實起來的太倉還要多十倍。這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呢?在當時的平常年景,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米,按照米價折算,劉瑾的家產相當於254.88億人民幣(注2)。我剛剛上網查了,中國大陸隻有一個人夠格登上《福布斯》雜誌的全球富翁排行榜,即前國家副主席之子,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榮智健,身家為10億美元,不足劉太監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