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徐增壽馬上了解到這個建議的價值所在,興奮地附和:“殿下,咱們再來一次斡難河大會,你和他們約為兄弟,成吉思汗說過,英雄不要在窩裏掐,天下有征服不完的草原和女人”!
“喀嚓”,天際間響起一個霹雷,洪武十六年,草原上第一場雷雨提前趕來了。
如果千裏之外的朱元璋能知道朱棣現在的想法,他一定會和兒子一樣感到非常委屈。皇家威嚴讓父子之間無法好好溝通,裂痕一旦出現,隻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洪武十五年震北軍在草原上勢如破竹,曹振率水師橫掃日本,接二連三的勝利讓朱元璋和朝中大臣們對新式軍隊的信心膨脹到極點,所以根本沒考慮到震北軍現實所麵臨的困難。今春調常茂西去大同更無半點兒惡意,當年拆分震北軍是為了分散武安國的勢力,如今這種調動卻是為了加大帝王家對軍隊的掌握。按朱元璋現在的想法,現在每從朱棣的震北軍中分出一股力量出來,這股力量都可以成長為一支新式軍隊的主力,並且這個主力最好是掌控在自家子侄的手中。大明朝的軍事力量也基本是這樣劃分,在幾隻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中,水師的最高統帥是太子朱標,安東軍歸湯和指揮,名義上的主帥卻是寧王。西南新軍主帥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駐紮在大同一帶和蒙古人隔河對峙的威北軍實力稍弱,主帥馮勝自從去年貿然出擊葬送了李陵和麾下半數人馬後,一直負疚於心,多次上本請辭,常茂及其所率的精銳一到,威北軍的指揮權自然會交到他手裏。這個看似魯莽的將軍常茂接替馮勝掌管威北軍是朱元璋考慮多時的一步舉措,對於馮勝來說,把軍隊交給他自己的女婿,表現了皇家對他以往功勞的最大肯定,他必然毫無怨言。而常茂的另一個身份和沐英一樣,也是朱元璋的義子,由他執掌軍隊,朱元璋最放心不過。
戰功赫赫的太子居中,諸子侄率軍拱衛於外,大明朝江山萬萬年。自從李善長老去之後,朱元璋也開始慢慢考慮起自己百年之後的安排。原來朱元璋還有些擔心太子性格過於軟弱,可是經過近幾年的外出磨鍊,朱標的性格中明顯體現了朱元璋自己那遇事機智決斷的優點,雖然還和他母親一樣有些善心泛濫,但朱元璋並不認為太子的仁慈是個致命缺點,朱元璋認為和自己打天下時不同,太平時期治理天下偶爾需要些慈悲心,經歷去年日本一戰,太子朱標在文臣和武將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可以預見,他將是一個合格的帝王。朱元璋仔細規劃著名朱家王朝的未來,如畫江山前,沒有人比他凝望的時間更多。徐達老了,馮勝老了,常勝將軍傅有德也老到隻能在指揮學院中發揮餘溫,將來是孩子們的天下,自己必須提前為他們布好這個局。文臣方麵,武安國沒有野心,也沒有軍權,按李善長的建議,是留下輔佐太子的不二人選,有了他,至少大明朝的國庫不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窘態。北平的郭璞也是一個不錯的資政之才,為官多年,經驗豐富,是將來打理吏部的最佳選擇,隻可惜他和武安國關係太近了,自己還需要花點兒時間讓他們疏遠。海事司大臣朱江岩是個智士,還出身於太子一係,可以入選禮部或繼續主管海事司,平衡朝中權力劃分…...。武將方麵,天下之精銳全部掌握在自己的子侄手中,可以肯定的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大漠南北併入大明版圖,盛唐之世朝廷實力不過如此。水路陸路併力發展,自己朱家的江山的規模肯定要超過以前任何一朝。無論世界有多大,中華註定是世界的中央,要接受四夷來朝。這不但是他朱元璋的夢,也是歷朝歷代帝王的夢。
“萬歲,平遼侯他們來了”。秉筆太監王公公在禦書房外低聲通稟。
“讓他們進來,叫禦膳房準備今天的晚飯給送過來,今晚下午朕和他們有要事商量,叫閑雜人等沒事別來打擾朕”!朱元璋頭也不回地吩咐,眼前的如畫江山好似一盤棋局,他要把每個子放到恰當位置,任一個子不能脫離掌控。
大學士邵質、吳伯宗、費震和平遼侯武安國通報後魚貫而入,叩拜之後,各自找個合適的位置站好,朱元璋吩咐太監搬過幾把椅子,眾臣子照例走一遍推謝的過場,等皇帝再三賜座後貼著椅子坐了半個邊。
“朕今天找你們來主要是幾件涉及到番邦來朝的事,朕想聽聽你們的主意,怎樣做才能不失天朝威嚴,又不讓外人說咱們天朝大國仗勢欺人,關鍵一點,要占據主動,防著將來大家翻臉。這兩個小國都不是什麽善類,咱們現在前方和蒙古人正打得激烈,不能樹敵過多,先放他們一馬,有些帳往後壓一壓,等大家都有時間時再一點點兒算”。眾人落座之後,朱元璋把下午的議題擺了出來。
受了武安國的影響,朱元璋現在每當議事前,總喜歡把議事要達到的目標說清楚,免得大臣們說話詞不達意。在朝堂上這樣試過幾次,效果還不錯。所以在禦書房決策時,朱元璋基本就採用了這種談話方式。為了讓幾個大學士更清楚當前情況,朱元璋特地吩咐人把最近的幾個奏摺和番邦來信取了來,一字排開在桌麵上。那是河中地區帖木兒的稱臣信,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保證書,還有郭璞和曹振等人的建議。
自從內閣中逐退了王本等人,眾學士知道皇上做事唯利,不願意受一些禮義上約束,所以也不再提那些冠冕堂皇的藉口。反正內閣議定某事的處理意見後,自有臣子能找出一個符合春秋大義的理由。況且現在是在禦書房,不是朝堂之上,更不用避諱什麽是否違背聖人之道。國家利益麵前,根本沒有道義公理可言。眾人一一將桌子上的奏摺、文案以及輔助資料翻閱了一遍,各自心中有了計較。
“喀嚓”,天際間響起一個霹雷,洪武十六年,草原上第一場雷雨提前趕來了。
如果千裏之外的朱元璋能知道朱棣現在的想法,他一定會和兒子一樣感到非常委屈。皇家威嚴讓父子之間無法好好溝通,裂痕一旦出現,隻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洪武十五年震北軍在草原上勢如破竹,曹振率水師橫掃日本,接二連三的勝利讓朱元璋和朝中大臣們對新式軍隊的信心膨脹到極點,所以根本沒考慮到震北軍現實所麵臨的困難。今春調常茂西去大同更無半點兒惡意,當年拆分震北軍是為了分散武安國的勢力,如今這種調動卻是為了加大帝王家對軍隊的掌握。按朱元璋現在的想法,現在每從朱棣的震北軍中分出一股力量出來,這股力量都可以成長為一支新式軍隊的主力,並且這個主力最好是掌控在自家子侄的手中。大明朝的軍事力量也基本是這樣劃分,在幾隻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中,水師的最高統帥是太子朱標,安東軍歸湯和指揮,名義上的主帥卻是寧王。西南新軍主帥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駐紮在大同一帶和蒙古人隔河對峙的威北軍實力稍弱,主帥馮勝自從去年貿然出擊葬送了李陵和麾下半數人馬後,一直負疚於心,多次上本請辭,常茂及其所率的精銳一到,威北軍的指揮權自然會交到他手裏。這個看似魯莽的將軍常茂接替馮勝掌管威北軍是朱元璋考慮多時的一步舉措,對於馮勝來說,把軍隊交給他自己的女婿,表現了皇家對他以往功勞的最大肯定,他必然毫無怨言。而常茂的另一個身份和沐英一樣,也是朱元璋的義子,由他執掌軍隊,朱元璋最放心不過。
戰功赫赫的太子居中,諸子侄率軍拱衛於外,大明朝江山萬萬年。自從李善長老去之後,朱元璋也開始慢慢考慮起自己百年之後的安排。原來朱元璋還有些擔心太子性格過於軟弱,可是經過近幾年的外出磨鍊,朱標的性格中明顯體現了朱元璋自己那遇事機智決斷的優點,雖然還和他母親一樣有些善心泛濫,但朱元璋並不認為太子的仁慈是個致命缺點,朱元璋認為和自己打天下時不同,太平時期治理天下偶爾需要些慈悲心,經歷去年日本一戰,太子朱標在文臣和武將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可以預見,他將是一個合格的帝王。朱元璋仔細規劃著名朱家王朝的未來,如畫江山前,沒有人比他凝望的時間更多。徐達老了,馮勝老了,常勝將軍傅有德也老到隻能在指揮學院中發揮餘溫,將來是孩子們的天下,自己必須提前為他們布好這個局。文臣方麵,武安國沒有野心,也沒有軍權,按李善長的建議,是留下輔佐太子的不二人選,有了他,至少大明朝的國庫不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窘態。北平的郭璞也是一個不錯的資政之才,為官多年,經驗豐富,是將來打理吏部的最佳選擇,隻可惜他和武安國關係太近了,自己還需要花點兒時間讓他們疏遠。海事司大臣朱江岩是個智士,還出身於太子一係,可以入選禮部或繼續主管海事司,平衡朝中權力劃分…...。武將方麵,天下之精銳全部掌握在自己的子侄手中,可以肯定的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大漠南北併入大明版圖,盛唐之世朝廷實力不過如此。水路陸路併力發展,自己朱家的江山的規模肯定要超過以前任何一朝。無論世界有多大,中華註定是世界的中央,要接受四夷來朝。這不但是他朱元璋的夢,也是歷朝歷代帝王的夢。
“萬歲,平遼侯他們來了”。秉筆太監王公公在禦書房外低聲通稟。
“讓他們進來,叫禦膳房準備今天的晚飯給送過來,今晚下午朕和他們有要事商量,叫閑雜人等沒事別來打擾朕”!朱元璋頭也不回地吩咐,眼前的如畫江山好似一盤棋局,他要把每個子放到恰當位置,任一個子不能脫離掌控。
大學士邵質、吳伯宗、費震和平遼侯武安國通報後魚貫而入,叩拜之後,各自找個合適的位置站好,朱元璋吩咐太監搬過幾把椅子,眾臣子照例走一遍推謝的過場,等皇帝再三賜座後貼著椅子坐了半個邊。
“朕今天找你們來主要是幾件涉及到番邦來朝的事,朕想聽聽你們的主意,怎樣做才能不失天朝威嚴,又不讓外人說咱們天朝大國仗勢欺人,關鍵一點,要占據主動,防著將來大家翻臉。這兩個小國都不是什麽善類,咱們現在前方和蒙古人正打得激烈,不能樹敵過多,先放他們一馬,有些帳往後壓一壓,等大家都有時間時再一點點兒算”。眾人落座之後,朱元璋把下午的議題擺了出來。
受了武安國的影響,朱元璋現在每當議事前,總喜歡把議事要達到的目標說清楚,免得大臣們說話詞不達意。在朝堂上這樣試過幾次,效果還不錯。所以在禦書房決策時,朱元璋基本就採用了這種談話方式。為了讓幾個大學士更清楚當前情況,朱元璋特地吩咐人把最近的幾個奏摺和番邦來信取了來,一字排開在桌麵上。那是河中地區帖木兒的稱臣信,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保證書,還有郭璞和曹振等人的建議。
自從內閣中逐退了王本等人,眾學士知道皇上做事唯利,不願意受一些禮義上約束,所以也不再提那些冠冕堂皇的藉口。反正內閣議定某事的處理意見後,自有臣子能找出一個符合春秋大義的理由。況且現在是在禦書房,不是朝堂之上,更不用避諱什麽是否違背聖人之道。國家利益麵前,根本沒有道義公理可言。眾人一一將桌子上的奏摺、文案以及輔助資料翻閱了一遍,各自心中有了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