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止他一個人,恐怕身後還有整個江南儒林呢,郭兄,你為難的日子還在後邊”。武安國思考著回應。
郭璞微微一愣,旋即領悟到武安國話中叮囑之意,相處這麽久,二人之間也算心有靈犀。嘆了口氣,低聲問道:“你什麽時候動身,賢弟”!
“後天吧,明天我和張五他們告個別,後天一早走。我這欽差大人奉命北巡,也不能總窩在北平不動彈。先前還有為燕王穩定後方的藉口,現在,大寧收復了,北和林被震北軍剷平,蒙古此次南征的東路軍在湯和和常茂前後夾擊下已經全軍覆沒,西路蒙古人也被藍玉打得丟盔卸甲,明年開了春,估計中路也快完蛋了,我再不走,估計大家會有麻煩”。武安國無奈的回答,如果可以選擇,他寧願留在北平。
“明天設宴給你餞行,怪不得你今天和我師兄說了那麽多沒來由的話”,郭璞心中萬分不舍,“凡事慎重,不要樹敵過多,有些不像話的官,皇上自己會來管他”。
“知道了,你自己也小心”,武安國心裏充滿離愁別緒,“這次李兄留給我的資金,我明天準備把他轉交給北平書院,讓穆罕默德他們拿去再開幾所學校,郭兄也盡量鼓勵商人們向各地發展,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屋子中的氣氛一時有些壓抑,燕王可以和蒙古人握手言歡,曹振可以和高麗人攜手作戰,可那些身上血脈相連的人,卻要相互仇恨,不共戴天。什麽時候大家能從衝動和誤解中冷靜下來,拍拍肩膀彼此稱一聲兄弟?布政使郭璞在燈下鬱悶地想。
窗外,北風肆虐的刮著。
第二卷 大風 第十三章 路
第三天,武安國在一幹侍衛的前呼後擁之下南返,郭璞、張五等人照例是送出十裏。沿途百姓夾道相送,幾度將侍衛隊伍衝垮,眾人知道武大人性情,並不著力替其維持官威嚴,自古以來,這百姓是最知道人情冷暖的,每個侍衛連帶著懷裏都被塞進了不少特產。
武安國在軍中的坐騎奔雷自從回京平亂起就被留在了安東,月前被安東守將千裏迢迢的送了回來。幾年未縱情馳騁,奔雷終於又得機會撒一撒野,一離開送別的人群,立刻張開四蹄,遠遠的把侍衛們的馬拋在後邊,跑了半個時辰方才盡興,找了個高處回頭四望,一人一馬顧盼生姿。此次南返,武安國自知沒機會再回北平,心裏卻不如上次離開那般不舍。北平的新興勢力經歷此番打擊,已經慢慢開始成熟,武安國從張五、詹氏兄弟和郭璞的身上能清晰的看到這種變化。雖然這種勢力和他心目中的理想相去甚遠,但是,有誰能知道哪條路一定是正確的,即使是在他原來生活的社會,也沒有一種社會模式能盡善盡美,況且那些模式還都建立在其歷史與社會基礎之上。與其花費太多的時間去爭議或定義,不如從技術層麵上付出努力,避免那些已經發生和已知的悲劇再度發生。作為工科學生,武安國做事並不拘泥於形式。在郭璞問及他心目中的理想方式是什麽而他無言以對的瞬間,他已經將自己的心結解開。
一旦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和北平的現實妥協,武安國腦海反而沒有那麽多焦急和無奈。也許從一開始,他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參與者而不是聖人的位置上,當不再用數百年後的眼光而是盡力用這個時代人的眼光看北平,武安國霍然發現所有的黑暗之處都隱含著光明,看似有通路的地方實際閉塞,看似閉塞的地方卻隱約有通路的存在。經過自己這個偶發事件一攪和,北平已經不是原來的北平,大明也未必是原來的大明,甚至世界都已經不是原來的世界。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恐怕任誰都無法讓歷史退到原來的老路上去,任誰都不能否認北平新生活方式的存在。無論其喜歡不喜歡,大明朝的工業和經濟命脈在這裏,大明朝最強大的軍隊出自這裏。
北平有郭璞等人支撐,張五等人已經懂得謹慎地維護自身權利。這些進步讓武安國對新政的未來充滿信心。軍事方麵,他更認為自己無需擔心太多,震北軍有燕王朱棣率領,這個日漸成熟的小政治家居然能想出參拜成吉思汗衣冠塚認親這種辦法來拉攏蒙古人,可以預見,用不了五年,東部蒙古必定定會在他的旗幟下得到統一。而在更遙遠的海上,曹振率大明水師殺入日本,逼迫對手簽訂城下之盟,完成了一代天驕忽必烈都沒完成的目標,如今太子朱標的聲望如日中天,如果自己再能避免朱標的早死,說不定連靖難之禍都可以避免。
位卑未敢忘憂國,來到古代,武安國的地位變了,人生軌跡變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卻絲毫未減。他不是聖人,揭示不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軌跡,但是他卻知道這片土地上在探求革新之路中曾經發生的悲劇,知道那些被人強加在這片土地上的恥辱,並且永遠不希望其重演。他那個原來的時代積累了無數次教訓才製度完善的製度,武安國不希望大明朝付出同樣的代價。更進一步,縱使平等的夢想再遙遠,再不被世人接受,武安國亦希望讓這個世界能接受平等的準則,不能因為不平等現象的存在而放棄了對平等理念的認同。因為如果那樣,衝突永無止境。自認為高高在上者不會尊重他們眼中下位著的生命和尊嚴,被踐踏者一旦起來反抗,要麽玉石俱焚,要麽同樣將原來的上位者踏於腳下,開始新一次輪迴。
郭璞微微一愣,旋即領悟到武安國話中叮囑之意,相處這麽久,二人之間也算心有靈犀。嘆了口氣,低聲問道:“你什麽時候動身,賢弟”!
“後天吧,明天我和張五他們告個別,後天一早走。我這欽差大人奉命北巡,也不能總窩在北平不動彈。先前還有為燕王穩定後方的藉口,現在,大寧收復了,北和林被震北軍剷平,蒙古此次南征的東路軍在湯和和常茂前後夾擊下已經全軍覆沒,西路蒙古人也被藍玉打得丟盔卸甲,明年開了春,估計中路也快完蛋了,我再不走,估計大家會有麻煩”。武安國無奈的回答,如果可以選擇,他寧願留在北平。
“明天設宴給你餞行,怪不得你今天和我師兄說了那麽多沒來由的話”,郭璞心中萬分不舍,“凡事慎重,不要樹敵過多,有些不像話的官,皇上自己會來管他”。
“知道了,你自己也小心”,武安國心裏充滿離愁別緒,“這次李兄留給我的資金,我明天準備把他轉交給北平書院,讓穆罕默德他們拿去再開幾所學校,郭兄也盡量鼓勵商人們向各地發展,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屋子中的氣氛一時有些壓抑,燕王可以和蒙古人握手言歡,曹振可以和高麗人攜手作戰,可那些身上血脈相連的人,卻要相互仇恨,不共戴天。什麽時候大家能從衝動和誤解中冷靜下來,拍拍肩膀彼此稱一聲兄弟?布政使郭璞在燈下鬱悶地想。
窗外,北風肆虐的刮著。
第二卷 大風 第十三章 路
第三天,武安國在一幹侍衛的前呼後擁之下南返,郭璞、張五等人照例是送出十裏。沿途百姓夾道相送,幾度將侍衛隊伍衝垮,眾人知道武大人性情,並不著力替其維持官威嚴,自古以來,這百姓是最知道人情冷暖的,每個侍衛連帶著懷裏都被塞進了不少特產。
武安國在軍中的坐騎奔雷自從回京平亂起就被留在了安東,月前被安東守將千裏迢迢的送了回來。幾年未縱情馳騁,奔雷終於又得機會撒一撒野,一離開送別的人群,立刻張開四蹄,遠遠的把侍衛們的馬拋在後邊,跑了半個時辰方才盡興,找了個高處回頭四望,一人一馬顧盼生姿。此次南返,武安國自知沒機會再回北平,心裏卻不如上次離開那般不舍。北平的新興勢力經歷此番打擊,已經慢慢開始成熟,武安國從張五、詹氏兄弟和郭璞的身上能清晰的看到這種變化。雖然這種勢力和他心目中的理想相去甚遠,但是,有誰能知道哪條路一定是正確的,即使是在他原來生活的社會,也沒有一種社會模式能盡善盡美,況且那些模式還都建立在其歷史與社會基礎之上。與其花費太多的時間去爭議或定義,不如從技術層麵上付出努力,避免那些已經發生和已知的悲劇再度發生。作為工科學生,武安國做事並不拘泥於形式。在郭璞問及他心目中的理想方式是什麽而他無言以對的瞬間,他已經將自己的心結解開。
一旦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和北平的現實妥協,武安國腦海反而沒有那麽多焦急和無奈。也許從一開始,他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參與者而不是聖人的位置上,當不再用數百年後的眼光而是盡力用這個時代人的眼光看北平,武安國霍然發現所有的黑暗之處都隱含著光明,看似有通路的地方實際閉塞,看似閉塞的地方卻隱約有通路的存在。經過自己這個偶發事件一攪和,北平已經不是原來的北平,大明也未必是原來的大明,甚至世界都已經不是原來的世界。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恐怕任誰都無法讓歷史退到原來的老路上去,任誰都不能否認北平新生活方式的存在。無論其喜歡不喜歡,大明朝的工業和經濟命脈在這裏,大明朝最強大的軍隊出自這裏。
北平有郭璞等人支撐,張五等人已經懂得謹慎地維護自身權利。這些進步讓武安國對新政的未來充滿信心。軍事方麵,他更認為自己無需擔心太多,震北軍有燕王朱棣率領,這個日漸成熟的小政治家居然能想出參拜成吉思汗衣冠塚認親這種辦法來拉攏蒙古人,可以預見,用不了五年,東部蒙古必定定會在他的旗幟下得到統一。而在更遙遠的海上,曹振率大明水師殺入日本,逼迫對手簽訂城下之盟,完成了一代天驕忽必烈都沒完成的目標,如今太子朱標的聲望如日中天,如果自己再能避免朱標的早死,說不定連靖難之禍都可以避免。
位卑未敢忘憂國,來到古代,武安國的地位變了,人生軌跡變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卻絲毫未減。他不是聖人,揭示不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軌跡,但是他卻知道這片土地上在探求革新之路中曾經發生的悲劇,知道那些被人強加在這片土地上的恥辱,並且永遠不希望其重演。他那個原來的時代積累了無數次教訓才製度完善的製度,武安國不希望大明朝付出同樣的代價。更進一步,縱使平等的夢想再遙遠,再不被世人接受,武安國亦希望讓這個世界能接受平等的準則,不能因為不平等現象的存在而放棄了對平等理念的認同。因為如果那樣,衝突永無止境。自認為高高在上者不會尊重他們眼中下位著的生命和尊嚴,被踐踏者一旦起來反抗,要麽玉石俱焚,要麽同樣將原來的上位者踏於腳下,開始新一次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