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不假,這小子民間出身,讀書雖然少,但比起一些滿嘴文章的傢夥強多了。為政者要負責任,這話也有道理。朕前兩天看書,北平有個叫伯文淵的,寫了篇文章叫官府之責,也說了這個道理。說什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些都是官府的責任,官員不但要對皇帝負責,還要對治下百姓生活是否富足負責,說得真是有見地。滿朝文武,明白這個道理的真還不多,這幾年,人材都出在北平了”。朱元璋聽李善長轉述武安國的話,提到為政者的責任,讚嘆了幾句。
“陛下聖明”,李善長聽朱元璋提起大儒伯文淵的著作,不知是禍是福,小心翼翼的歌功頌德。自從武安國對他說出目前政治的弊端是太依賴於明君與清官,他就一直處心積慮希望修補這個缺陷。大明的製度出自他手,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自己設計的東西盡可能的趨近完美。而以前讀過的書不能提示他如何去做,所以李善長對於觀點新穎的著述非常關注。伯文淵公開發表的任何著作他都未曾放過。有些觀點他非常認同,有些觀點他雖然不認同,但是非常擔心這些觀點會給作者帶來大禍,總是小心的回護一二。孔子誅少正卯的先例在那擺著,古今儒者都不在乎從把對手從肉體上消滅,盡管對手也是聖人門下。
“聖明不聖明朕不知道,朕和你都比有些大臣當百姓的日子多些,知道的撒是當百姓的苦楚。前些日子王本建議朕把伯文淵抓了,治他歪曲聖人言語,不敬朝廷之罪,他奶奶的當朕糊塗麽?朕當即問他,有個姓孟的小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比伯文淵大逆不道多了,朕是否先把他誅了九族”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姓孟的小子,不知是誰,先是微微一愣,猛然間醒悟過來朱元璋是拿亞聖孟子奚落王本,笑得不住咳嗽。邊笑邊說道:“是啊,依臣所見,有個姓李的更應該抄家滅族,他居然說“百姓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是公然唆使百姓造反嗎?陛下趕快派人把他抓了,遲了這人就逃了”!
滿屋子的太監都被逗笑了,不敢大聲,背對著牆壁拚命捂住嘴巴。朱元璋笑了半晌,喘息著說道:“他奶奶的,老子今天還說過爾俸爾祿,民脂民膏,讓他們好好想想到底是誰養活了誰,莫不成老子自己要造自己的反不成。武小子曾對朕說胸懷坦蕩的人不在乎別人怎麽議論,憑這一點就比王本他們強!”。
“那陛下為何不把伯文淵招到身邊來,聽聽他對朝政的見解”。放賢才在民間,一向不是朱元璋的習慣。把伯文淵招到京城來,聽聽他對朝政的建議,對自己修正製度也有所幫助,李善長的建議考慮可謂長遠。
朱元璋長嘆一聲,說道:“朕又何嚐不想,但是大賢可能在民間才能成就其賢,到了朝廷,很快就和眾人一樣了。朕這些年發現,一個人再有賢名,做官沒幾年,就把自己所說過的話全忘了,昧了良心貪起來花樣更多,並且藉口總能理直氣壯。還不如那些科舉上來的後生小子,好歹變壞得慢些。為政者要對百姓負責,說得容易,真正肯為百姓負責的,朕到現在也沒找到幾個”。
李善長苦笑了一下,朱元璋說得有道理,以前起事抗元,很大程度是因為對官府欺壓百姓不滿。但大明朝欺壓百姓的狗官殺了一批又一批,貪官們總是前仆後繼如飛蛾仆火。今天趁著朱元璋高興,不如把要緊的事先和他說了。想到此,李善長又建議道:“武駙馬倒是個肯負責的人,目前應該派他出去收拾北方的亂局,新政出自他手,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其中的關鍵。況且如陛下所評,武侯心懷百姓,不至於壞了陛下的事”。
屋子裏的呼吸聲一下子止住了,所有人豎起了耳朵聽朱元璋的下文。王公公偷眼看看剛才笑得麵紅耳赤的李善長,心中著實納悶這個謹慎的太師今天怎麽突然膽子越發大了起來。
“朕正有此意,這小子賺錢還有一手,腦子也夠用,剛好替朕檢查一下為什麽小小天災折騰得這麽厲害。北平的事情也確實需要個人去料理,隻是他為政經驗太少,朕怕他把事情弄急了,反倒不好收拾”。沉吟了一下,朱元璋回答道。派武安國去給震北軍解決後顧之憂,對付北平的股災和軍火庫被燒問題,捎帶著在路上檢查一下各地救災情況,的確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是這小子一旦出了京城,可謂是虎入深山,再招回來就不容易了。為此,他已經猶豫了很久,白天不肯治武安國考慮事情不周之罪,就是為此緣故。李善長不知是太擅長揣摩聖意,還是不約而同和朱元璋想到了一處,提出的建議正中其心事。
“陛下,武侯雖然貴為駙馬,但出去替天子巡視邊疆,不領兵權,不算違背律法。況且作為欽差大臣,在地方無具體職責,陛下朝中有事需要聽取他的建言,可以隨時招他回來。”李善長怎會不知道朱元璋怕什麽,小心地提醒道。
“這個建議甚合朕意,隻是武小子太過剛直,還需要一個好幫手才行”。朱元璋被李善長說中心事,老臉微微一紅,連忙找藉口掩飾。欽差大臣是個讓他非常滿意的提案,表麵上權力非常,實際上所有權力全憑皇帝一句話,隨時可以收回。
“這,微臣一時想不起誰能擔此重任。微臣覺得駙馬是可塑之才,希望陛下多磨鍊於他,為日後留為備用。”
“陛下聖明”,李善長聽朱元璋提起大儒伯文淵的著作,不知是禍是福,小心翼翼的歌功頌德。自從武安國對他說出目前政治的弊端是太依賴於明君與清官,他就一直處心積慮希望修補這個缺陷。大明的製度出自他手,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自己設計的東西盡可能的趨近完美。而以前讀過的書不能提示他如何去做,所以李善長對於觀點新穎的著述非常關注。伯文淵公開發表的任何著作他都未曾放過。有些觀點他非常認同,有些觀點他雖然不認同,但是非常擔心這些觀點會給作者帶來大禍,總是小心的回護一二。孔子誅少正卯的先例在那擺著,古今儒者都不在乎從把對手從肉體上消滅,盡管對手也是聖人門下。
“聖明不聖明朕不知道,朕和你都比有些大臣當百姓的日子多些,知道的撒是當百姓的苦楚。前些日子王本建議朕把伯文淵抓了,治他歪曲聖人言語,不敬朝廷之罪,他奶奶的當朕糊塗麽?朕當即問他,有個姓孟的小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比伯文淵大逆不道多了,朕是否先把他誅了九族”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姓孟的小子,不知是誰,先是微微一愣,猛然間醒悟過來朱元璋是拿亞聖孟子奚落王本,笑得不住咳嗽。邊笑邊說道:“是啊,依臣所見,有個姓李的更應該抄家滅族,他居然說“百姓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是公然唆使百姓造反嗎?陛下趕快派人把他抓了,遲了這人就逃了”!
滿屋子的太監都被逗笑了,不敢大聲,背對著牆壁拚命捂住嘴巴。朱元璋笑了半晌,喘息著說道:“他奶奶的,老子今天還說過爾俸爾祿,民脂民膏,讓他們好好想想到底是誰養活了誰,莫不成老子自己要造自己的反不成。武小子曾對朕說胸懷坦蕩的人不在乎別人怎麽議論,憑這一點就比王本他們強!”。
“那陛下為何不把伯文淵招到身邊來,聽聽他對朝政的見解”。放賢才在民間,一向不是朱元璋的習慣。把伯文淵招到京城來,聽聽他對朝政的建議,對自己修正製度也有所幫助,李善長的建議考慮可謂長遠。
朱元璋長嘆一聲,說道:“朕又何嚐不想,但是大賢可能在民間才能成就其賢,到了朝廷,很快就和眾人一樣了。朕這些年發現,一個人再有賢名,做官沒幾年,就把自己所說過的話全忘了,昧了良心貪起來花樣更多,並且藉口總能理直氣壯。還不如那些科舉上來的後生小子,好歹變壞得慢些。為政者要對百姓負責,說得容易,真正肯為百姓負責的,朕到現在也沒找到幾個”。
李善長苦笑了一下,朱元璋說得有道理,以前起事抗元,很大程度是因為對官府欺壓百姓不滿。但大明朝欺壓百姓的狗官殺了一批又一批,貪官們總是前仆後繼如飛蛾仆火。今天趁著朱元璋高興,不如把要緊的事先和他說了。想到此,李善長又建議道:“武駙馬倒是個肯負責的人,目前應該派他出去收拾北方的亂局,新政出自他手,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其中的關鍵。況且如陛下所評,武侯心懷百姓,不至於壞了陛下的事”。
屋子裏的呼吸聲一下子止住了,所有人豎起了耳朵聽朱元璋的下文。王公公偷眼看看剛才笑得麵紅耳赤的李善長,心中著實納悶這個謹慎的太師今天怎麽突然膽子越發大了起來。
“朕正有此意,這小子賺錢還有一手,腦子也夠用,剛好替朕檢查一下為什麽小小天災折騰得這麽厲害。北平的事情也確實需要個人去料理,隻是他為政經驗太少,朕怕他把事情弄急了,反倒不好收拾”。沉吟了一下,朱元璋回答道。派武安國去給震北軍解決後顧之憂,對付北平的股災和軍火庫被燒問題,捎帶著在路上檢查一下各地救災情況,的確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是這小子一旦出了京城,可謂是虎入深山,再招回來就不容易了。為此,他已經猶豫了很久,白天不肯治武安國考慮事情不周之罪,就是為此緣故。李善長不知是太擅長揣摩聖意,還是不約而同和朱元璋想到了一處,提出的建議正中其心事。
“陛下,武侯雖然貴為駙馬,但出去替天子巡視邊疆,不領兵權,不算違背律法。況且作為欽差大臣,在地方無具體職責,陛下朝中有事需要聽取他的建言,可以隨時招他回來。”李善長怎會不知道朱元璋怕什麽,小心地提醒道。
“這個建議甚合朕意,隻是武小子太過剛直,還需要一個好幫手才行”。朱元璋被李善長說中心事,老臉微微一紅,連忙找藉口掩飾。欽差大臣是個讓他非常滿意的提案,表麵上權力非常,實際上所有權力全憑皇帝一句話,隨時可以收回。
“這,微臣一時想不起誰能擔此重任。微臣覺得駙馬是可塑之才,希望陛下多磨鍊於他,為日後留為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