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天可汗,想不到朕還要做眾蠻夷的頭,這個稱呼好,天可汗,天下人的可汗”,朱元璋大樂,老四就是老四,做事總能匪夷所思地讓人開心。“去吧,小心安全,朕把你的護身符平遼侯給留下了,你自己照顧好自己”,說到這裏,終究於心有些不忍,若不是武安國兩度捨命相救,自己就再也見不到這個兒子了,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把武安國留下來,又叮囑道:“你們震北軍的鎧甲是天下無雙的,出門時多穿兩層,那鎧甲比為父當年上陣時的鎧甲輕多了,別嫌重。等你從遼東回來,咱們一家再聚,為父去年答應眾臣平了遼之後,在中華門上喝酒的?”又想到去年的送燕王出征時的諸臣有一半去了監獄,不覺有些黯然。
“父皇,兒臣以為那遼東之地,我漢人太少,雖然趕走了高麗,保不準何時又興起一個族群,這樣一來我們純屬為人作嫁衣,所以還得想想治理遼東的辦法”。
“這倒是個難題,移民太傷百姓,你不是把地賣給百姓了嗎,難道人還不夠”,朱元璋皺了皺眉,先前隻想收復漢唐舊地,的確沒考慮收復之後如何。
“是賣了一些,但去的都是農夫,讀書人嫌那是苦寒之地,去的很少。過不得幾年,兒臣恐怕那些百姓自己都不知自己是哪族了。真正占住這些地方,讓蠻夷仰慕我中華教化,還得有讀書人幫忙。非但如此,將來蒙古臣服了,也麵臨這個問題”。朱棣侃侃而談,關於如何治理遼東,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讀書人,讀書人都嬌貴,朕也不好太對他們無禮,這真讓朕有些為難了”,朱元璋皺著眉頭,陷入了沉思。
看我的,朱棣有些得意的向武安國使了個眼色。武安國心下雪亮,當即明白他要幹什麽,凝重的臉上不由得帶出一點喜色。
朱元璋抬起頭,掃了三人一眼,說:“你們三個有什麽好的建議,說出來給朕聽聽”。
“父皇”,朱棣站起來,走到如畫江山的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現在遼河以南盡歸我有,待今秋會盟之後,除了蒙古金山等部外,遼河以北各地沒人管的地方,兒臣也擇險要之地鑄城,明為建立各族交易之地,實施監管之責。整個遼東,有民無官,不便管理。若父皇開恩,把卷進胡逆案中,證據不足和罪責不明的給兒臣一些,哪怕是發配到遼東待罪立功,也救了兒臣燃眉之急”。
“荒唐!”朱元璋一拍桌子,嚇得朱棣一哆嗦。“剛和你們說過國家法度不可費,還轉著彎和我繞圈子,我大明難道沒人了嗎,非要找這些亂臣賊子來推行教化。到了遼東,他們再勾結起來造反怎麽辦,私通蒙古怎麽辦?……”盛怒下的朱元璋用手指著兒子厲聲斥責,本來今天還想父子間好好溝通一下,誰料到這兩個小子串通起來對付自己,真是反了天了。怒火中三分是為了兒子不聽自己意見,倒有七分是恨兩個兒子越長越倒退,盡講些婦人之仁。在他的法律觀念中,治亂世需要重典,隻有酷刑重法的威懾,才能避免更大變亂的發生,才能維護皇家利益和國家穩定。真的內亂再起,人命還不值一條草繩,那才是更大的不仁。為了維護穩定的統治,犧牲掉一些人,冤殺掉一些人,都是為帝王者英明的選擇。而這兩個兒子顯然不認同自己這種觀念,偏偏要給謀反者留情,這才真正讓他感到憤怒。
“聖上息怒,聽臣一言”,武安國見燕王嚇得不敢再說話,明知此時進言不是時候,還是不得不站了出來。
朱元璋停止對朱棣的斥責,怒氣沖沖的說:“講”。
“萬歲,依臣之見,有法必依,法不可輕費,不可枉縱,胡逆謀反,證據確鑿,罪不可赦”。說到這,武安國故意停了下來,借著外邊的日光觀察朱元璋的臉色。
“接著說下去”,朱元璋沒想到武安國支持自己,臉色稍晴,放過朱棣,命令武安國繼續。
“然而執法者亦不可枉殺,否則更是對法律的褻瀆,若用人不當,或有人借冤枉好人而邀功,則成苛法,有違聖上本意”。武安國搜腸刮肚想著既不觸怒朱元璋,又能讓其少殺無辜的言詞。
“說下去”,朱元璋沉著臉,心道,你們三個分明是一夥的,這些天你要見朕,朕就知道你想給胡黨求情。說不定太子和燕王全是你帶壞的,朕且看你怎麽花言巧語。
“這次錦衣衛抓的逆黨中,依臣之見,有很多被冤枉的”。
“噢,這樣說來,你倒是青天大人了”?
武安國不理會朱元璋的諷刺,橫下一條心要把話說完。“臣不是青天,臣隻是以一個常人的角度去推敲此事,就拿太師來說,他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位列三公,再加上和陛下有兒女親家的關係,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如果他自己要謀反,還可以相信,因為人心不足。說他輔佐胡維庸謀反,則分明是陷害。陛下請息怒細想,他幫胡逆謀反成功了,胡逆給他的好處最大不過是太師,不比現在地位高,他也沒另一個女兒嫁給胡維庸的兒子;一旦謀反不成,就要全家處死,這代價和收益差距如此大的事,以太師這麽聰明的人,他會去幹嗎。況且當年和陛下打天下時,比陛下勢力強的諸侯多得是,太師都沒有背叛您,現在他為了一個渺茫的富貴而造反,值得他去做嗎?陛下設身處地的想想,就知道太師有多冤枉”。
“父皇,兒臣以為那遼東之地,我漢人太少,雖然趕走了高麗,保不準何時又興起一個族群,這樣一來我們純屬為人作嫁衣,所以還得想想治理遼東的辦法”。
“這倒是個難題,移民太傷百姓,你不是把地賣給百姓了嗎,難道人還不夠”,朱元璋皺了皺眉,先前隻想收復漢唐舊地,的確沒考慮收復之後如何。
“是賣了一些,但去的都是農夫,讀書人嫌那是苦寒之地,去的很少。過不得幾年,兒臣恐怕那些百姓自己都不知自己是哪族了。真正占住這些地方,讓蠻夷仰慕我中華教化,還得有讀書人幫忙。非但如此,將來蒙古臣服了,也麵臨這個問題”。朱棣侃侃而談,關於如何治理遼東,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讀書人,讀書人都嬌貴,朕也不好太對他們無禮,這真讓朕有些為難了”,朱元璋皺著眉頭,陷入了沉思。
看我的,朱棣有些得意的向武安國使了個眼色。武安國心下雪亮,當即明白他要幹什麽,凝重的臉上不由得帶出一點喜色。
朱元璋抬起頭,掃了三人一眼,說:“你們三個有什麽好的建議,說出來給朕聽聽”。
“父皇”,朱棣站起來,走到如畫江山的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現在遼河以南盡歸我有,待今秋會盟之後,除了蒙古金山等部外,遼河以北各地沒人管的地方,兒臣也擇險要之地鑄城,明為建立各族交易之地,實施監管之責。整個遼東,有民無官,不便管理。若父皇開恩,把卷進胡逆案中,證據不足和罪責不明的給兒臣一些,哪怕是發配到遼東待罪立功,也救了兒臣燃眉之急”。
“荒唐!”朱元璋一拍桌子,嚇得朱棣一哆嗦。“剛和你們說過國家法度不可費,還轉著彎和我繞圈子,我大明難道沒人了嗎,非要找這些亂臣賊子來推行教化。到了遼東,他們再勾結起來造反怎麽辦,私通蒙古怎麽辦?……”盛怒下的朱元璋用手指著兒子厲聲斥責,本來今天還想父子間好好溝通一下,誰料到這兩個小子串通起來對付自己,真是反了天了。怒火中三分是為了兒子不聽自己意見,倒有七分是恨兩個兒子越長越倒退,盡講些婦人之仁。在他的法律觀念中,治亂世需要重典,隻有酷刑重法的威懾,才能避免更大變亂的發生,才能維護皇家利益和國家穩定。真的內亂再起,人命還不值一條草繩,那才是更大的不仁。為了維護穩定的統治,犧牲掉一些人,冤殺掉一些人,都是為帝王者英明的選擇。而這兩個兒子顯然不認同自己這種觀念,偏偏要給謀反者留情,這才真正讓他感到憤怒。
“聖上息怒,聽臣一言”,武安國見燕王嚇得不敢再說話,明知此時進言不是時候,還是不得不站了出來。
朱元璋停止對朱棣的斥責,怒氣沖沖的說:“講”。
“萬歲,依臣之見,有法必依,法不可輕費,不可枉縱,胡逆謀反,證據確鑿,罪不可赦”。說到這,武安國故意停了下來,借著外邊的日光觀察朱元璋的臉色。
“接著說下去”,朱元璋沒想到武安國支持自己,臉色稍晴,放過朱棣,命令武安國繼續。
“然而執法者亦不可枉殺,否則更是對法律的褻瀆,若用人不當,或有人借冤枉好人而邀功,則成苛法,有違聖上本意”。武安國搜腸刮肚想著既不觸怒朱元璋,又能讓其少殺無辜的言詞。
“說下去”,朱元璋沉著臉,心道,你們三個分明是一夥的,這些天你要見朕,朕就知道你想給胡黨求情。說不定太子和燕王全是你帶壞的,朕且看你怎麽花言巧語。
“這次錦衣衛抓的逆黨中,依臣之見,有很多被冤枉的”。
“噢,這樣說來,你倒是青天大人了”?
武安國不理會朱元璋的諷刺,橫下一條心要把話說完。“臣不是青天,臣隻是以一個常人的角度去推敲此事,就拿太師來說,他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位列三公,再加上和陛下有兒女親家的關係,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如果他自己要謀反,還可以相信,因為人心不足。說他輔佐胡維庸謀反,則分明是陷害。陛下請息怒細想,他幫胡逆謀反成功了,胡逆給他的好處最大不過是太師,不比現在地位高,他也沒另一個女兒嫁給胡維庸的兒子;一旦謀反不成,就要全家處死,這代價和收益差距如此大的事,以太師這麽聰明的人,他會去幹嗎。況且當年和陛下打天下時,比陛下勢力強的諸侯多得是,太師都沒有背叛您,現在他為了一個渺茫的富貴而造反,值得他去做嗎?陛下設身處地的想想,就知道太師有多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