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淩一直對武安國橫眉冷對,忽然見武安國給自己施軍禮,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一微微低下頭,答了一聲,聲音細不可聞。
“其實你們早已經見過了,我妹妹武藝高強,從來就不是窩在家裏不出大門的,自小有跟著劉叔叔讀了很多書,見識自然高人一等,如果本朝允許女子參加科舉,奪個狀元也不在話下”。徐增壽第一次見劉淩做小女兒狀,大覺好奇,連忙趁火打劫。那個“早”字咬得特別重,幾句話,把當年武安國酒後對大明女子的“大門不出,目不識丁,四肢無力”的評價貼了個嚴絲合縫。
劉淩當年聽了武安國得事跡,出於好奇,躲在院子角落裏偷看,聽見武安國對大明女子的評價太過偏頗,一時激憤,才出劍恐嚇。為了此事,沒少受徐增壽擠兌,這次又聽見徐增壽這般言語,大羞,麵紅過耳,說一聲我營中還有事,順著牆角走了出去。
“這丫頭不知怎麽說動了母後,居然請了一份懿旨,前幾天奉旨入軍,我也不好阻攔”,朱棣看劉淩那幅模樣,肚皮幾乎笑破,平素吃慣了這野郡主的虧,今天總算出了口惡氣。
“師父,你們一夥大男人合起來欺負一個女子,勝之不武”,張正心見劉淩走得狼狽,登時動了幾分俠義心腸,旁邊小聲嘟囔道,“師父,你昏睡時,可是郡主給你親手熬的藥”。
暈,武安國手一軟,撲通一下躺在床上。朱棣、徐增壽相視而笑:武兄,你這回麻煩大了。
武安國苦笑,以目前所知劉淩的脾氣,估計今天吃了這個虧,少不得要日後找回來。盡管心存恐懼,一絲久違的溫暖感覺還是湧上心頭。
接連幾天,預計中的麻煩始終沒有出現,劉淩仿佛知道他的心思般,奇蹟般從他視野中消失,倒是徐增壽,來了幾趟,把自己這位義妹的底細合盤托出。
當年劉伯溫淡薄名利,功成身退,本以為可以安穩地過個陶朱公般的日子。誰知有人告他縱子搶奪他人田產。朱元璋最恨高官仗勢欺壓百姓,下旨有司嚴辦。劉伯溫無奈,親自上京闡述委屈。朱元璋也就把他留在京城,合計著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後,再放他回家。劉淩在家中半年未見父親回來,欲效古之提縈到京城為父鳴冤。人未到京城,其父劉伯溫卻已暴病身亡。徐達憐其身世,敬其膽略,收其為義女。而朱元璋也覺得愧對劉伯溫,又因為徐達受封王爵,所以特地贈了劉淩一個郡主的封號。這劉淩膽色過人,又學得一身武藝,深受馬皇後喜愛。皇後常在人前說劉淩有自己年青時上陣殺敵的影子,有了這個靠山,劉淩行事自然更隨心所欲,全無一絲淑女狀態,害得徐達常常為其終身大事犯愁。
“師父,小竹是誰啊,為什麽你每次昏迷都會叫他的名字”,張正心扶著武安國,在院子中散步。
“小竹”,武安國微微嘆了口氣,這孩子好奇心還挺強。“小竹是另一個世界的女子,師父已經沒見到她很久了,也不知她現在怎麽樣”。
“是你說的海的另一邊嗎,她為什麽不和你一起回大明”。
武安國長出了一口氣,為什麽,很多事情,誰能說出原因呢。他拍拍張正心的頭,說道:“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是沒有理由的”。
“那,她會回來嗎?”
“回來”?武安國搖搖頭,來路在哪裏呢,小竹,不知哪個有福氣的人在那邊伴你。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回去。也許,這份感情也如自己的人生般,應該有一個新的開始,武安國心中慢慢出現一個含嗔帶怒的麵孔。嘆了口氣,他低低的問:“正心,你看師父老嗎”?
張正心嘿嘿的笑了:“師父,您一點兒也不老,我娘說過,男人大一點兒會疼人”!
這孩子鬼精鬼精的,武安國拍了拍張正心的頭,笑了。作為二十一世紀來客,他也不掩飾自己對劉淩的好感,但這個大明好像不流行寫情書、約會之類的手段,劉淩不露臉,不能私闖女子營帳的軍規又是自己定的。托人做媒吧,又不知對方意下如何,還真難弄。“溯逥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武安國讀的為數不多的文言書中,這兩句偷偷的溜了出來,溜進他的腦海。
“這回,估計能把妹妹嫁出去了,不知父親知道後會怎樣獎賞我”,徐增壽在自己大帳裏暗自得意,如釋重負。
隨著傷口一天天長好,朱棣每天來的次數也多了起來,有時恨不得把會議搬到武安國的病榻前。震北軍分工細緻的好處在武安國養傷期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眾人各司其職, 大部份工作沒有武安國一樣井井有條。“一個好的製度勝過十個聖賢”,朱棣現在深深體會到武安國當初不厭其煩的和眾人討論製度得失並幾次修改的苦心。“聖人這東西,或許有之,但幾百年不出一個,每件事由聖人來決策,可能做效率高些,但是一旦哪天聖人出了錯,足以把以前的收穫全部賠掉,所以殿下就不必學那些古聖先賢了,遇到難做決斷的事,分析一下前因後果,讓大家公推一個最可行和最可靠的辦法就好。這樣殿下也不用那麽累”。想著這些話,朱棣心中對武安國十分感激,雖然這些概念聽起來不太合乎自己以前所學,但照著做會減少很多麻煩,並且收益幾乎立竿見影。所以讓武安國閑著,朱棣覺得實在是對不起自己,“能從武兄肚子裏掏多少東西就掏多少,說不定這個寶貝過幾天就被父皇和太子哥哥搶去,自己是畢竟隻是個王爺,沒有權利留人”。
“其實你們早已經見過了,我妹妹武藝高強,從來就不是窩在家裏不出大門的,自小有跟著劉叔叔讀了很多書,見識自然高人一等,如果本朝允許女子參加科舉,奪個狀元也不在話下”。徐增壽第一次見劉淩做小女兒狀,大覺好奇,連忙趁火打劫。那個“早”字咬得特別重,幾句話,把當年武安國酒後對大明女子的“大門不出,目不識丁,四肢無力”的評價貼了個嚴絲合縫。
劉淩當年聽了武安國得事跡,出於好奇,躲在院子角落裏偷看,聽見武安國對大明女子的評價太過偏頗,一時激憤,才出劍恐嚇。為了此事,沒少受徐增壽擠兌,這次又聽見徐增壽這般言語,大羞,麵紅過耳,說一聲我營中還有事,順著牆角走了出去。
“這丫頭不知怎麽說動了母後,居然請了一份懿旨,前幾天奉旨入軍,我也不好阻攔”,朱棣看劉淩那幅模樣,肚皮幾乎笑破,平素吃慣了這野郡主的虧,今天總算出了口惡氣。
“師父,你們一夥大男人合起來欺負一個女子,勝之不武”,張正心見劉淩走得狼狽,登時動了幾分俠義心腸,旁邊小聲嘟囔道,“師父,你昏睡時,可是郡主給你親手熬的藥”。
暈,武安國手一軟,撲通一下躺在床上。朱棣、徐增壽相視而笑:武兄,你這回麻煩大了。
武安國苦笑,以目前所知劉淩的脾氣,估計今天吃了這個虧,少不得要日後找回來。盡管心存恐懼,一絲久違的溫暖感覺還是湧上心頭。
接連幾天,預計中的麻煩始終沒有出現,劉淩仿佛知道他的心思般,奇蹟般從他視野中消失,倒是徐增壽,來了幾趟,把自己這位義妹的底細合盤托出。
當年劉伯溫淡薄名利,功成身退,本以為可以安穩地過個陶朱公般的日子。誰知有人告他縱子搶奪他人田產。朱元璋最恨高官仗勢欺壓百姓,下旨有司嚴辦。劉伯溫無奈,親自上京闡述委屈。朱元璋也就把他留在京城,合計著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後,再放他回家。劉淩在家中半年未見父親回來,欲效古之提縈到京城為父鳴冤。人未到京城,其父劉伯溫卻已暴病身亡。徐達憐其身世,敬其膽略,收其為義女。而朱元璋也覺得愧對劉伯溫,又因為徐達受封王爵,所以特地贈了劉淩一個郡主的封號。這劉淩膽色過人,又學得一身武藝,深受馬皇後喜愛。皇後常在人前說劉淩有自己年青時上陣殺敵的影子,有了這個靠山,劉淩行事自然更隨心所欲,全無一絲淑女狀態,害得徐達常常為其終身大事犯愁。
“師父,小竹是誰啊,為什麽你每次昏迷都會叫他的名字”,張正心扶著武安國,在院子中散步。
“小竹”,武安國微微嘆了口氣,這孩子好奇心還挺強。“小竹是另一個世界的女子,師父已經沒見到她很久了,也不知她現在怎麽樣”。
“是你說的海的另一邊嗎,她為什麽不和你一起回大明”。
武安國長出了一口氣,為什麽,很多事情,誰能說出原因呢。他拍拍張正心的頭,說道:“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是沒有理由的”。
“那,她會回來嗎?”
“回來”?武安國搖搖頭,來路在哪裏呢,小竹,不知哪個有福氣的人在那邊伴你。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回去。也許,這份感情也如自己的人生般,應該有一個新的開始,武安國心中慢慢出現一個含嗔帶怒的麵孔。嘆了口氣,他低低的問:“正心,你看師父老嗎”?
張正心嘿嘿的笑了:“師父,您一點兒也不老,我娘說過,男人大一點兒會疼人”!
這孩子鬼精鬼精的,武安國拍了拍張正心的頭,笑了。作為二十一世紀來客,他也不掩飾自己對劉淩的好感,但這個大明好像不流行寫情書、約會之類的手段,劉淩不露臉,不能私闖女子營帳的軍規又是自己定的。托人做媒吧,又不知對方意下如何,還真難弄。“溯逥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武安國讀的為數不多的文言書中,這兩句偷偷的溜了出來,溜進他的腦海。
“這回,估計能把妹妹嫁出去了,不知父親知道後會怎樣獎賞我”,徐增壽在自己大帳裏暗自得意,如釋重負。
隨著傷口一天天長好,朱棣每天來的次數也多了起來,有時恨不得把會議搬到武安國的病榻前。震北軍分工細緻的好處在武安國養傷期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眾人各司其職, 大部份工作沒有武安國一樣井井有條。“一個好的製度勝過十個聖賢”,朱棣現在深深體會到武安國當初不厭其煩的和眾人討論製度得失並幾次修改的苦心。“聖人這東西,或許有之,但幾百年不出一個,每件事由聖人來決策,可能做效率高些,但是一旦哪天聖人出了錯,足以把以前的收穫全部賠掉,所以殿下就不必學那些古聖先賢了,遇到難做決斷的事,分析一下前因後果,讓大家公推一個最可行和最可靠的辦法就好。這樣殿下也不用那麽累”。想著這些話,朱棣心中對武安國十分感激,雖然這些概念聽起來不太合乎自己以前所學,但照著做會減少很多麻煩,並且收益幾乎立竿見影。所以讓武安國閑著,朱棣覺得實在是對不起自己,“能從武兄肚子裏掏多少東西就掏多少,說不定這個寶貝過幾天就被父皇和太子哥哥搶去,自己是畢竟隻是個王爺,沒有權利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