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人之危,小人行為”,詹氏兄弟低聲罵到,口氣中有點吃不到葡萄得感覺。但他們兄弟心中明白,盛產鋼材得懷柔現在缺鋼,如果他們是武安國,更苛刻的條件都得答應。
盡管年初的時候,張五等人已經把目光放到北平周邊,永平府那邊(河北遷安)礦石成色更好,並且以現在的材料技術,可以搭建比原來大一倍的冶煉爐;武安國年初也用綠礬油和火鹼等物測試了礦石的陰陽性,提出了配料的比例。但等到永平那邊的十幾個煉爐投產出鋼,至少要到秋天。而朝廷派來學習冶煉的官員更指望不上,以這些張口子曰,閉口詩雲的書生的腦子,學會煉鋼恐怕需要等到後年。而現在,太子朱標的船載火炮的訂單就擺在李善平的案頭。曹振的信中說,訂單是出自沈斌的手筆。離開京城時,曹振把沈斌推薦給了太子朱標,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也為了讓家族再次崛起,沈斌不但為海關建設獻計獻策,還起草了所有裝備訂貨合同,從交貨時間、地點到貨物質量,列得一清二楚。精密之處,讓武安國這個“大奸商”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除了火炮,太子還定購了三千多把鬼頭大刀,註明了是急需。
馬車、水車、鍾錶哪一樣缺得了鋼鐵,更不用說是日益風靡全國的水爐子和自來水了。而無論是水師還是北平新軍的裝備,哪個又能耽誤,“天哪,我上哪裏去變鋼材啊”,武安國有時真的想學學朱棣,仰天長嘯幾聲,發泄心中的鬱悶。
五月底,不斷上漲的鐵價讓很多原來從北平向外賣鋼鐵的商人(高質量彈力軟鋼在懷柔屬於官府專購產品,民間不準買賣),開始轉過頭來把全國各地的鋼鐵販往北平,徐誌塵從全國各大城市和海外收購的鋼材也如約前來,多少緩解了原材料的壓力。這些灌鋼法煉製的鋼鐵做武器和精密部件不行,打造一些水爐子或重新鑄造成自來水管道還可以,一些非精密的工業部件也能用好一點的百鍊鋼替代,這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張五等人倒是很看得開買鐵的問題,因為貨物成品價格比原材料高得多,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知道軍中現在急需好的鋼材,做為經歷過戰火的邊民,沒有人比他們更希望大明軍隊強大。
讓武安國感到欣慰的是,楊老漢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把布的問題給解決了,當他和幾個工人托著長長厚厚的一塊大布走進武安國家中的時候,看著老漢疲憊的身軀,武安國感動得幾乎要給大家行跪拜之禮。然而更讓他吃驚的事還在後麵,為了生產這塊布,楊老漢和鐵柱等木匠師父改進了整個布匹生產工藝,透過那些機械,武安國知道,一個新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那是新式的軋棉、紡紗和織布機。本來這些東西宋朝就已經不稀奇,但經木匠們改進後,和原來的有了天壤之別。
劄棉機上麵裝有進料鬥,可以把棉桃送到下麵的柵格上,柵格下麵有一個帶很多小鐵鉤的滾筒,轉動滾筒,鐵鉤就把棉花從柵縫中鉤下來,而把棉籽留在柵格上,再由一把旋轉刷將棉花纖維收集在一起。如果用張家新式的水車推動,這東西效率足足是原來的一千倍。紡紗機是根據北平民間的三錠腳踏紡車(元代黃道婆發明)而改進,把紡錘改為鋼製,紡錘由水平狀態變為直立,靠水車推動,機下有轉軸,機上有滑軌,通過齒輪帶著16個豎立紡錘,一次即可紡出16根比原來均勻細密又結實的紗來(我們這個空間,1764,英國,哈裏夫)。織布機則是通過同樣的道理改進了原來的腳踏織布車,由於採用水車推動,靠拐臂和齒輪往復運動的新式並列梭子(我們這個空間,飛梭,1733,英國凱伊),織出的布幅麵比原來寬了不止一倍,隻需多層加厚即可織出武安國要求的厚布來。而織布的女子也不必像原來一樣辛苦,隻要看好梭子即可。這機器不但可以織布,而且可以織綢、麻等物。
“我給你的夢想找到了翅膀”在給曹振的八百裏加急快信中,武安國這樣寫到,那封信就寫在一塊厚布上,曹振命人把這塊布做成了正在船塢中趕製的新式戰艦的主帆。
除了專門為艦隊紡織帆布的數台織布機由李善平派人專管外,第一批為民間提供的織布機被宛平商人張阿牛花高價買走,隻兩個月,他就收回了全部成本。利用懷柔的特產染料,宛平城第一次以特產彩布而上了《北平新報》。而這個去年才來到宛平的商人,也因此讓大家刮目相看。七月,有個叫餘瀚宇的鬆江府的商人一口氣定購了十多套紡紗織布設備,他家鄉那裏有條河叫“橫浦”,四季水流湍急,是個天生的織布之地。
無論新產品以多快的速度推出,北平的稅收也湊不出三百萬兩銀子。除非武安國能發現新的金礦,或造出比水晶琉璃更值錢的東西。後者已經衍生出了琉璃窗、琉璃燈、琉璃碗、琉璃風鈴等二十餘種物品,創造的稅收依然無法滿足朱棣的大胃口。“武兄,難道你讓我賣了封地籌錢嗎,可那也得有人買啊”!在一次加稅的建議被武安國等人一致製止後,朱棣憤懣的說。
“我比你還急,天知道我們有多長時間準備,誰能保證朝中的大老這時候在向萬歲吹什麽風”!武安國有些喪氣的答到,回到北平已經三個多月了,錢的事情讓他一籌莫展。
“要不,我們向太子借些銀子吧,海關那邊據說已經有了盈餘,各海關加起來,每月有四十多萬呢?”郭璞建議道。
盡管年初的時候,張五等人已經把目光放到北平周邊,永平府那邊(河北遷安)礦石成色更好,並且以現在的材料技術,可以搭建比原來大一倍的冶煉爐;武安國年初也用綠礬油和火鹼等物測試了礦石的陰陽性,提出了配料的比例。但等到永平那邊的十幾個煉爐投產出鋼,至少要到秋天。而朝廷派來學習冶煉的官員更指望不上,以這些張口子曰,閉口詩雲的書生的腦子,學會煉鋼恐怕需要等到後年。而現在,太子朱標的船載火炮的訂單就擺在李善平的案頭。曹振的信中說,訂單是出自沈斌的手筆。離開京城時,曹振把沈斌推薦給了太子朱標,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也為了讓家族再次崛起,沈斌不但為海關建設獻計獻策,還起草了所有裝備訂貨合同,從交貨時間、地點到貨物質量,列得一清二楚。精密之處,讓武安國這個“大奸商”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除了火炮,太子還定購了三千多把鬼頭大刀,註明了是急需。
馬車、水車、鍾錶哪一樣缺得了鋼鐵,更不用說是日益風靡全國的水爐子和自來水了。而無論是水師還是北平新軍的裝備,哪個又能耽誤,“天哪,我上哪裏去變鋼材啊”,武安國有時真的想學學朱棣,仰天長嘯幾聲,發泄心中的鬱悶。
五月底,不斷上漲的鐵價讓很多原來從北平向外賣鋼鐵的商人(高質量彈力軟鋼在懷柔屬於官府專購產品,民間不準買賣),開始轉過頭來把全國各地的鋼鐵販往北平,徐誌塵從全國各大城市和海外收購的鋼材也如約前來,多少緩解了原材料的壓力。這些灌鋼法煉製的鋼鐵做武器和精密部件不行,打造一些水爐子或重新鑄造成自來水管道還可以,一些非精密的工業部件也能用好一點的百鍊鋼替代,這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張五等人倒是很看得開買鐵的問題,因為貨物成品價格比原材料高得多,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知道軍中現在急需好的鋼材,做為經歷過戰火的邊民,沒有人比他們更希望大明軍隊強大。
讓武安國感到欣慰的是,楊老漢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把布的問題給解決了,當他和幾個工人托著長長厚厚的一塊大布走進武安國家中的時候,看著老漢疲憊的身軀,武安國感動得幾乎要給大家行跪拜之禮。然而更讓他吃驚的事還在後麵,為了生產這塊布,楊老漢和鐵柱等木匠師父改進了整個布匹生產工藝,透過那些機械,武安國知道,一個新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那是新式的軋棉、紡紗和織布機。本來這些東西宋朝就已經不稀奇,但經木匠們改進後,和原來的有了天壤之別。
劄棉機上麵裝有進料鬥,可以把棉桃送到下麵的柵格上,柵格下麵有一個帶很多小鐵鉤的滾筒,轉動滾筒,鐵鉤就把棉花從柵縫中鉤下來,而把棉籽留在柵格上,再由一把旋轉刷將棉花纖維收集在一起。如果用張家新式的水車推動,這東西效率足足是原來的一千倍。紡紗機是根據北平民間的三錠腳踏紡車(元代黃道婆發明)而改進,把紡錘改為鋼製,紡錘由水平狀態變為直立,靠水車推動,機下有轉軸,機上有滑軌,通過齒輪帶著16個豎立紡錘,一次即可紡出16根比原來均勻細密又結實的紗來(我們這個空間,1764,英國,哈裏夫)。織布機則是通過同樣的道理改進了原來的腳踏織布車,由於採用水車推動,靠拐臂和齒輪往復運動的新式並列梭子(我們這個空間,飛梭,1733,英國凱伊),織出的布幅麵比原來寬了不止一倍,隻需多層加厚即可織出武安國要求的厚布來。而織布的女子也不必像原來一樣辛苦,隻要看好梭子即可。這機器不但可以織布,而且可以織綢、麻等物。
“我給你的夢想找到了翅膀”在給曹振的八百裏加急快信中,武安國這樣寫到,那封信就寫在一塊厚布上,曹振命人把這塊布做成了正在船塢中趕製的新式戰艦的主帆。
除了專門為艦隊紡織帆布的數台織布機由李善平派人專管外,第一批為民間提供的織布機被宛平商人張阿牛花高價買走,隻兩個月,他就收回了全部成本。利用懷柔的特產染料,宛平城第一次以特產彩布而上了《北平新報》。而這個去年才來到宛平的商人,也因此讓大家刮目相看。七月,有個叫餘瀚宇的鬆江府的商人一口氣定購了十多套紡紗織布設備,他家鄉那裏有條河叫“橫浦”,四季水流湍急,是個天生的織布之地。
無論新產品以多快的速度推出,北平的稅收也湊不出三百萬兩銀子。除非武安國能發現新的金礦,或造出比水晶琉璃更值錢的東西。後者已經衍生出了琉璃窗、琉璃燈、琉璃碗、琉璃風鈴等二十餘種物品,創造的稅收依然無法滿足朱棣的大胃口。“武兄,難道你讓我賣了封地籌錢嗎,可那也得有人買啊”!在一次加稅的建議被武安國等人一致製止後,朱棣憤懣的說。
“我比你還急,天知道我們有多長時間準備,誰能保證朝中的大老這時候在向萬歲吹什麽風”!武安國有些喪氣的答到,回到北平已經三個多月了,錢的事情讓他一籌莫展。
“要不,我們向太子借些銀子吧,海關那邊據說已經有了盈餘,各海關加起來,每月有四十多萬呢?”郭璞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