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十六章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和反袁世凱的鬥爭
(一)1913年國民黨反袁世凱的失敗
雖然辛亥革命的果實已經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所篡奪,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並不是立刻就認識到這一點的。在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有些表麵現象使資產階級革命派相信自己並沒有失敗:第一,袁世凱不得不表示承認南京臨時政府的臨時約法,根據這個約法,國家行政的權力主要不在總統手裏而在內閣手裏。第二,袁世凱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是一個多少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官僚,他甚至願意參加同盟會。第三,唐紹儀的內閣的十個部長中有四個是同盟會會員。第四,在由南京搬到北京去的臨時參議院(按照臨時約法,它具有議會的性質)中,同盟會占有相當多的席位(在一百三十個議員中,同盟會議員有四十多人)。此外,當時在經過革命風浪的各省中,當權的實力派有不少是同盟會會員。
這些表麵現象似乎可以表明,袁世凱當大總統無礙於革命的勝利。孫中山在他解職後不久,1912年4月間發表演講說:"吾國種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會革命尚未著手。故社會事業,在今日非常緊要。......仆此次解職,即願為一人民事業之發起人。"1他又說:"我中華之弱,由於民貧。餘觀列強致富之原,在於實業。今共和初成,興實業為救貧之藥劑,為當今最要之政策"2。孫中山當時認為,他此後的任務是從事社會事業,振興實業。
事實上,在民主共和國的招牌下,袁世凱正在一步步加強他的獨裁統治。“臨時約法”、“責任內閣”、“臨時參議院”都不能對他起什麽限製作用。在參議院議員和各省的當權派中的同盟會會員,有許多其實並不真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並不真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由同盟會會員主管的司法、農林、工商、教育這四個部,在當時說來,都不過是閑散衙門;重要的關鍵性的部,如外交、內務、陸軍、海軍等部則都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手中。而且唐紹儀的內閣隻存在了兩個多月就被迫下台了。
唐紹儀雖然是袁世凱的老朋友,他加入同盟會也是袁世凱所同意的,但是因為他要求行使責任內閣的權力,不為袁世凱所容。在他辭職時,同盟會的四個閣員也同時辭職。6月底,袁世凱任命他所更信得過的原外交總長陸征祥為內閣總理。到了9月裏,內閣總理又改由原任內務總長的趙秉鈞(他是袁世凱的心腹)擔任。對於內閣的這種變動,同盟會的領袖們仍沒有感到不安。
同盟會的領袖人物之一宋教仁,特別醉心於資產階級的議會政治。他主張改組同盟會,擴大其組織,以求能在將要成立的正式國會中占多數議席,從而能自己組成內閣。他的主張得到了黃興等人的贊助。1912年8月間,同盟會改組成為國民黨。國民黨仍奉孫中山為領袖,但以宋教仁為核心人物。
當時在臨時參議院中占有席位數和同盟會大體相等的一個黨叫做共和黨。它以黎元洪為領袖,它的骨幹分子是張謇、程德全等人。這是個擁護袁世凱而反對同盟會的黨。此外,還有統一共和黨和其它名義的一些政團,其組成分子也大多是舊官僚政客和立憲派人物。宋教仁組織國民黨時,把統一共和黨和幾個小政團拉了進來。吳玉章的回憶錄中指出:宋教仁“以為國民黨隻要在議會中取得多數,就可以組織責任內閣,中華民國即可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而得到長治久安,袁世凱的大總統就隻剩下一個元首的空名了。他為了在選舉中取得多數,不惜把大批的政客和封建餘孽拉入黨內。他為了使這些人能夠接受,又不顧許多同盟會員的反對,把同盟會綱領中的革命內容盡行刪除。‘平均地權’被改為‘注重於民生政策’,‘力謀國際平等’被改為‘維持國際和平’,這就是說,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精神完全被拋棄了。甚至連‘男女平權’的主張也被取消,因此更遭到女同誌們的反對”1。關於當時國民黨濫收黨員的情形,一個回憶錄作者說:“簡直是拿著本子亂填,誰要進黨都可以登記,大批因勢趨利的投機分子都混了進去”2。袁世凱的趙秉鈞內閣的閣員中,除陸軍、海軍、外交三總長外,都掛名於國民黨,因而這個內閣竟被稱為“國民黨內閣”。這樣,同盟會就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未得到成功時,從一個資產階級革命黨倒退為以爭取議會席位為唯一宗旨的、無原則的政黨。
由於當時正處於革命熱潮之後,袁世凱感到有必要拉攏孫中山和黃興這樣有聲望的革命領袖來給自己裝點門麵。1912年8月下旬,他先把孫中山請到北京,待以上賓之禮,共商國家大計。經過會談,袁世凱使孫中山完全相信他可以做很好的民國元首,並且完全同意他所提出的八條"內政大綱",那其實一點也沒有民主氣息,完全是為建立袁家天下打算的。孫中山表示希望袁做十年總統,而他自己則將全力從事鐵路建設。袁世凱給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總辦的名義。黃興也被邀請到北京。在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後,黃興負責南京留守府,這個機構的任務主要是處理集合在南京一帶的十幾萬各省軍隊。袁世凱利用他遣散了這些軍隊中的大部分。他到北京主要是談了建立政黨內閣的主張。孫中山、黃興在和袁世凱會談後都仍回到上海。袁世凱表麵上對孫、黃十分推崇,暗中卻派人編造孫、黃的所謂"陰私",印成小冊子,在各處散發,對他們進行造謠詆毀1。孫中山在到北京前以修築二十萬裏鐵路為號召,組織了一個鐵道協會。袁世凱派人在北京也成立了個鐵路協會相對抗。不久,北京的鐵路協會竟要求解散上海的鐵道協會,並終於以兩個協會合併的名義來取消了鐵道協會2。
(一)1913年國民黨反袁世凱的失敗
雖然辛亥革命的果實已經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所篡奪,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並不是立刻就認識到這一點的。在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有些表麵現象使資產階級革命派相信自己並沒有失敗:第一,袁世凱不得不表示承認南京臨時政府的臨時約法,根據這個約法,國家行政的權力主要不在總統手裏而在內閣手裏。第二,袁世凱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是一個多少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官僚,他甚至願意參加同盟會。第三,唐紹儀的內閣的十個部長中有四個是同盟會會員。第四,在由南京搬到北京去的臨時參議院(按照臨時約法,它具有議會的性質)中,同盟會占有相當多的席位(在一百三十個議員中,同盟會議員有四十多人)。此外,當時在經過革命風浪的各省中,當權的實力派有不少是同盟會會員。
這些表麵現象似乎可以表明,袁世凱當大總統無礙於革命的勝利。孫中山在他解職後不久,1912年4月間發表演講說:"吾國種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會革命尚未著手。故社會事業,在今日非常緊要。......仆此次解職,即願為一人民事業之發起人。"1他又說:"我中華之弱,由於民貧。餘觀列強致富之原,在於實業。今共和初成,興實業為救貧之藥劑,為當今最要之政策"2。孫中山當時認為,他此後的任務是從事社會事業,振興實業。
事實上,在民主共和國的招牌下,袁世凱正在一步步加強他的獨裁統治。“臨時約法”、“責任內閣”、“臨時參議院”都不能對他起什麽限製作用。在參議院議員和各省的當權派中的同盟會會員,有許多其實並不真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並不真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由同盟會會員主管的司法、農林、工商、教育這四個部,在當時說來,都不過是閑散衙門;重要的關鍵性的部,如外交、內務、陸軍、海軍等部則都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手中。而且唐紹儀的內閣隻存在了兩個多月就被迫下台了。
唐紹儀雖然是袁世凱的老朋友,他加入同盟會也是袁世凱所同意的,但是因為他要求行使責任內閣的權力,不為袁世凱所容。在他辭職時,同盟會的四個閣員也同時辭職。6月底,袁世凱任命他所更信得過的原外交總長陸征祥為內閣總理。到了9月裏,內閣總理又改由原任內務總長的趙秉鈞(他是袁世凱的心腹)擔任。對於內閣的這種變動,同盟會的領袖們仍沒有感到不安。
同盟會的領袖人物之一宋教仁,特別醉心於資產階級的議會政治。他主張改組同盟會,擴大其組織,以求能在將要成立的正式國會中占多數議席,從而能自己組成內閣。他的主張得到了黃興等人的贊助。1912年8月間,同盟會改組成為國民黨。國民黨仍奉孫中山為領袖,但以宋教仁為核心人物。
當時在臨時參議院中占有席位數和同盟會大體相等的一個黨叫做共和黨。它以黎元洪為領袖,它的骨幹分子是張謇、程德全等人。這是個擁護袁世凱而反對同盟會的黨。此外,還有統一共和黨和其它名義的一些政團,其組成分子也大多是舊官僚政客和立憲派人物。宋教仁組織國民黨時,把統一共和黨和幾個小政團拉了進來。吳玉章的回憶錄中指出:宋教仁“以為國民黨隻要在議會中取得多數,就可以組織責任內閣,中華民國即可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而得到長治久安,袁世凱的大總統就隻剩下一個元首的空名了。他為了在選舉中取得多數,不惜把大批的政客和封建餘孽拉入黨內。他為了使這些人能夠接受,又不顧許多同盟會員的反對,把同盟會綱領中的革命內容盡行刪除。‘平均地權’被改為‘注重於民生政策’,‘力謀國際平等’被改為‘維持國際和平’,這就是說,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精神完全被拋棄了。甚至連‘男女平權’的主張也被取消,因此更遭到女同誌們的反對”1。關於當時國民黨濫收黨員的情形,一個回憶錄作者說:“簡直是拿著本子亂填,誰要進黨都可以登記,大批因勢趨利的投機分子都混了進去”2。袁世凱的趙秉鈞內閣的閣員中,除陸軍、海軍、外交三總長外,都掛名於國民黨,因而這個內閣竟被稱為“國民黨內閣”。這樣,同盟會就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未得到成功時,從一個資產階級革命黨倒退為以爭取議會席位為唯一宗旨的、無原則的政黨。
由於當時正處於革命熱潮之後,袁世凱感到有必要拉攏孫中山和黃興這樣有聲望的革命領袖來給自己裝點門麵。1912年8月下旬,他先把孫中山請到北京,待以上賓之禮,共商國家大計。經過會談,袁世凱使孫中山完全相信他可以做很好的民國元首,並且完全同意他所提出的八條"內政大綱",那其實一點也沒有民主氣息,完全是為建立袁家天下打算的。孫中山表示希望袁做十年總統,而他自己則將全力從事鐵路建設。袁世凱給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總辦的名義。黃興也被邀請到北京。在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後,黃興負責南京留守府,這個機構的任務主要是處理集合在南京一帶的十幾萬各省軍隊。袁世凱利用他遣散了這些軍隊中的大部分。他到北京主要是談了建立政黨內閣的主張。孫中山、黃興在和袁世凱會談後都仍回到上海。袁世凱表麵上對孫、黃十分推崇,暗中卻派人編造孫、黃的所謂"陰私",印成小冊子,在各處散發,對他們進行造謠詆毀1。孫中山在到北京前以修築二十萬裏鐵路為號召,組織了一個鐵道協會。袁世凱派人在北京也成立了個鐵路協會相對抗。不久,北京的鐵路協會竟要求解散上海的鐵道協會,並終於以兩個協會合併的名義來取消了鐵道協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