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 《黎副總統書牘彙編》卷一,廣益書局1914年版,頁8。
2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頁708。
--------------------------------------------------------------------------------
--------------------------------------------------------------------------------
(五)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的破滅
在南京的臨時政府解散,孫中山解職,讓位給袁世凱的時候,辛亥革命就宣告結束了。帝製的中國換上了民國的招牌,但是,就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目的來說,革命是以失敗而告終了。十二年後,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回顧辛亥革命的教訓說:"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者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於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1
站在袁世凱背後的是帝國主義。向袁世凱謀妥協也就是向帝國主義謀妥協,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南京臨時政府剛成立時,1月5日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名義發布了一個對外的文告,其中說:"恐世界各邦或昧於吾民睦鄰之真旨,故將下列各條,披瀝陳於各友邦之前。我各友邦,尚垂鑒之。"這以下歷舉了八條,前三條是:"(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於條約期滿而止。其締結於革命起事以後則否。(二)革命之前,滿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其在革命軍興以後者則否,其前經訂借事後過付者,亦否認。(三)凡革命以前滿清政府所讓與各國國家或各國個人種種之權利,民國政府亦照舊尊重之。其在革命軍興以後者則否。"這個文告最後說:"民國與世界各國政府人民之交際,此後必益求輯睦。深望各國既表同意於先,更篤友誼於後,提攜親愛,視前有加。當民國改建一切未備之時,務守鎮靜之態,以俟其成,且協助吾人,俾種種大計終得底定,蓋此改建之大業,固諸友邦當日所勸告吾民而滿政府未之能用者也。"1
這個文件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於帝國主義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主觀上是想使中國獨立,能和世界各國平等相處,他們的革命是要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朝政府,但是他們卻無條件地把帝國主義者同清朝政府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賣身契一律承認了下來。對於剛成立的革命政府說來,立即做到廢除這一切固然是不現實的,但是他們以為,既然他們保證不損害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既得權益,帝國主義列強就會來支持他們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這是個幻想。這種幻想迅速地在事實麵前破滅了。南京政府不但沒有從帝國主義列強得到他們所企望得到的承認,而且經常感受到列強武裝幹涉的陰影。
害怕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幹涉是南京政府向袁世凱妥協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南北和談過程中,袁世凱係統的各地軍閥官僚,左一個電報、右一個宣言,都說國事危急,外國幹涉的危險迫在眼前,以此來脅迫南方讓步。革命陣營中的許多人也竭力渲染這種恐怖。例如由伍廷芳、張謇等和一些同盟會員組成的共和統一會發表的意見書說:“今日列國之對於(革命)軍興,尚未幹涉也,固也。今不幹涉之果否可恃,可否持久,智者能測而知之。……彼今之尚未實行幹涉者,一則戰禍之為日淺也,久亂不治,斯幹涉繼之矣。……一旦幹涉提出,而軍國之步調亂矣。”1南京政府派到北京請袁世凱南下的以蔡元培為首的代表團,受到了袁世凱和帝國主義的恐嚇,電告南京政府說:“北京兵變,外人極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設使再有此等事發生,外人自由行動,恐將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議以為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餘盡可遷就,以定大局。”2這就是說:如果一定堅持要袁世凱南下,就難免遭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幹涉,因此隻能向袁世凱妥協。
南京政府不是靠自己在國內站穩腳跟來使得外國不能不承認,而是想靠帝國主義列強的承認來提高自己在同北方政府談判中的地位。憑這種姿態,它不可能得到它所渴望得到的承認。在武昌起義後,列強雖然一般地停止了對清朝政府的貸款,但仍應清朝政府的要求而給以少量的貸款。同時,南京政府想要向外國借款來解決它的財政困難,卻遭到了各國的拒絕。南京政府不能依靠廣大人民自力更生,結果帝國主義就能夠用不承認的政策來把它扼殺。
在清皇朝宣布退位,袁世凱接收了北京政府以後,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開始同北京政府進行數額巨大的借款談判,並且在總的協議沒有達成以前,先行墊支部分的款項。袁世凱的北京政府之所以能併吞南京政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得到帝國主義的財政援助。
2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頁708。
--------------------------------------------------------------------------------
--------------------------------------------------------------------------------
(五)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的破滅
在南京的臨時政府解散,孫中山解職,讓位給袁世凱的時候,辛亥革命就宣告結束了。帝製的中國換上了民國的招牌,但是,就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目的來說,革命是以失敗而告終了。十二年後,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回顧辛亥革命的教訓說:"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者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於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1
站在袁世凱背後的是帝國主義。向袁世凱謀妥協也就是向帝國主義謀妥協,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南京臨時政府剛成立時,1月5日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名義發布了一個對外的文告,其中說:"恐世界各邦或昧於吾民睦鄰之真旨,故將下列各條,披瀝陳於各友邦之前。我各友邦,尚垂鑒之。"這以下歷舉了八條,前三條是:"(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於條約期滿而止。其締結於革命起事以後則否。(二)革命之前,滿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其在革命軍興以後者則否,其前經訂借事後過付者,亦否認。(三)凡革命以前滿清政府所讓與各國國家或各國個人種種之權利,民國政府亦照舊尊重之。其在革命軍興以後者則否。"這個文告最後說:"民國與世界各國政府人民之交際,此後必益求輯睦。深望各國既表同意於先,更篤友誼於後,提攜親愛,視前有加。當民國改建一切未備之時,務守鎮靜之態,以俟其成,且協助吾人,俾種種大計終得底定,蓋此改建之大業,固諸友邦當日所勸告吾民而滿政府未之能用者也。"1
這個文件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於帝國主義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主觀上是想使中國獨立,能和世界各國平等相處,他們的革命是要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朝政府,但是他們卻無條件地把帝國主義者同清朝政府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賣身契一律承認了下來。對於剛成立的革命政府說來,立即做到廢除這一切固然是不現實的,但是他們以為,既然他們保證不損害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既得權益,帝國主義列強就會來支持他們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這是個幻想。這種幻想迅速地在事實麵前破滅了。南京政府不但沒有從帝國主義列強得到他們所企望得到的承認,而且經常感受到列強武裝幹涉的陰影。
害怕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幹涉是南京政府向袁世凱妥協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南北和談過程中,袁世凱係統的各地軍閥官僚,左一個電報、右一個宣言,都說國事危急,外國幹涉的危險迫在眼前,以此來脅迫南方讓步。革命陣營中的許多人也竭力渲染這種恐怖。例如由伍廷芳、張謇等和一些同盟會員組成的共和統一會發表的意見書說:“今日列國之對於(革命)軍興,尚未幹涉也,固也。今不幹涉之果否可恃,可否持久,智者能測而知之。……彼今之尚未實行幹涉者,一則戰禍之為日淺也,久亂不治,斯幹涉繼之矣。……一旦幹涉提出,而軍國之步調亂矣。”1南京政府派到北京請袁世凱南下的以蔡元培為首的代表團,受到了袁世凱和帝國主義的恐嚇,電告南京政府說:“北京兵變,外人極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設使再有此等事發生,外人自由行動,恐將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議以為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餘盡可遷就,以定大局。”2這就是說:如果一定堅持要袁世凱南下,就難免遭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幹涉,因此隻能向袁世凱妥協。
南京政府不是靠自己在國內站穩腳跟來使得外國不能不承認,而是想靠帝國主義列強的承認來提高自己在同北方政府談判中的地位。憑這種姿態,它不可能得到它所渴望得到的承認。在武昌起義後,列強雖然一般地停止了對清朝政府的貸款,但仍應清朝政府的要求而給以少量的貸款。同時,南京政府想要向外國借款來解決它的財政困難,卻遭到了各國的拒絕。南京政府不能依靠廣大人民自力更生,結果帝國主義就能夠用不承認的政策來把它扼殺。
在清皇朝宣布退位,袁世凱接收了北京政府以後,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開始同北京政府進行數額巨大的借款談判,並且在總的協議沒有達成以前,先行墊支部分的款項。袁世凱的北京政府之所以能併吞南京政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得到帝國主義的財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