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混在革命隊伍中的伍廷芳、黎元洪之流都極力擁戴袁世凱,他們完全贊成優待清室的條件。黎元洪為此致電伍廷芳說:“優待清室條件,於共和主義,毫無妨礙,敝處極表同情。即令各省反對,亦不過外交之後勁,非與公為難也”1。由於這種優待條件明顯地同革命宗旨相違背,當時有不少反對的呼聲。在黎元洪看來,這些呼聲並不是真反對,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對於各省的當權派所發出的反對呼聲,確是可以這樣看的。
革命陣營的妥協、讓步,還不隻是對清室的優待。更大的妥協、讓步,是按照袁世凱的意願在取消清皇朝以後也取消了南京政府。
前麵說過,袁世凱在開始脅迫清皇朝退位的時候,已經通過伍廷芳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在清帝退位後,立即解散的要求。對於這種要求,隻有孫中山進行了抗拒。在瀰漫著妥協空氣的革命陣營中,孫中山處於孤立的地位,因而他的抗拒極為軟弱無力。南京政府畢竟還是解散了,不過總算不是像袁世凱所要求的那樣立即解散。它在清帝退位後還維持了五十多天。
孫中山在1月18日到20日間,連續有幾個電報給伍廷芳,要他向袁世凱方麵提出如下三點:"一、清帝退位,政權同時消滅,不得私授其臣民;二、在北京不得更立臨時政府;三、各國承認中華民國之後,臨時總統辭職,請參議院公舉袁為大總統。"1在這以前,孫中山表示過,在袁世凱使清帝退位後,他立即辭職,那麽為什麽這時又提出這三條呢?他向伍廷芳解釋說:"前電言清帝退位,臨時大總統即日辭職,意以袁能與滿洲政府斷絕一切關係,變為民國國民,故許以即日舉袁。嗣後就歷來各電觀之,袁意不獨欲去滿政府,並須同時取消民國政府,自在北京另組織一臨時政府。則此種臨時政府將為君主立憲政府乎,抑民主政府乎,人誰知之!縱彼自謂為民主政府,又誰為之保證?故文昨電謂須俟各國承認後,始行解職,無非欲鞏固民國之基礎,並非前後意見有所衝突也。"2
孫中山的三條是針對袁世凱而設的防線,但他的防線多麽不中用!既然革命陣營是要依靠袁世凱的力量來結束清皇朝,那麽,怎麽能指望袁世凱不從清皇朝手裏取得政權呢?又有什麽辦法使袁世凱不在北方成立與南京相對立的政權呢?孫中山為了保證南京政府成為統一全國的政權,所能設想的一著棋,就是依靠帝國主義列強的承認。他重申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諾言,但他把自己解除臨時大總統職位的時候推遲到“各國承認”民國政府之後。他以為,一旦帝國主義列強承認南京政府是統一全國的政權,袁世凱就隻好老老實實地來當民國的大總統而不能再有什麽別的打算了。
袁世凱和北方、南方一切擁護他的人們,都沒有把孫中山的三條放在眼裏。
以清朝皇太後、皇帝名義發布的退位詔書,是袁世凱委託在上海的張謇起草的。這個文件中說:“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1。袁世凱立即以這個退位詔書為根據宣布自己是“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首領,將他的原內閣中的各部大臣,改稱為各部首腦。他發出布告說:“竊念政府機關不容有一日之間斷,現值組織臨時政府,所有舊日政務目下仍當繼續進行……凡現有內外大小文武各項官署人員,均應照舊供職。”2
這顯然完全違反了孫中山提出上述三條的前二個條件。恰恰是清帝退位時把政權“私授”給袁世凱,恰恰是在北京出現了一個繼承清政府並且企圖吞併南京政府的“臨時政府”。孫中山隻好委婉地向袁世凱提出異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節。執事明於理勢,當必知此。”3袁世凱答辯說,他在北方“維持秩序”,並不是因為清帝的委託,“現在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無足再論”4。這是說,如果接受清帝的委託不算合法,那麽還有北方各省軍隊的推戴,我袁世凱當大總統並不一定要靠南京的選舉。
在革命陣營中的袁世凱的朋友們響起了一片歌頌袁世凱的噪音,似乎靠了這個清朝的內閣總理大臣,革命才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們所製造出來的空氣迫使孫中山實踐立即辭職讓位的諾言。汪精衛是伍廷芳進行和議的一個主要助手。他對孫中山說:“你不贊成和議,是捨不得總統嗎?”他邀約了一些同盟會會員發表宣言提出所謂“五不”主義,“五不”的第一條就是“不做官”,藉以攻擊孫中山:如果孫中山不立即辭職,那就是貪戀做官1!
2月14日,孫中山為形勢所迫向參議院提出辭職。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又被推為副總統。參議院通告袁世凱的電文中稱他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2。
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兩次呼籲帝國主義列強予以“承認”,列強都置之不理。孫中山不得不放棄了他曾提出過的要等各國承認南京政府以後才辭職的主張,但他在2月14日辭職時申明了三條辦法:"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二、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製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製章程"3。按照這三條辦法,孫中山把他的"辭職"和"解職"分成兩件事。雖然他辭職了,但是並沒有"解職",在新選出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還沒有到南京就職以前,以他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存在著。
革命陣營的妥協、讓步,還不隻是對清室的優待。更大的妥協、讓步,是按照袁世凱的意願在取消清皇朝以後也取消了南京政府。
前麵說過,袁世凱在開始脅迫清皇朝退位的時候,已經通過伍廷芳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在清帝退位後,立即解散的要求。對於這種要求,隻有孫中山進行了抗拒。在瀰漫著妥協空氣的革命陣營中,孫中山處於孤立的地位,因而他的抗拒極為軟弱無力。南京政府畢竟還是解散了,不過總算不是像袁世凱所要求的那樣立即解散。它在清帝退位後還維持了五十多天。
孫中山在1月18日到20日間,連續有幾個電報給伍廷芳,要他向袁世凱方麵提出如下三點:"一、清帝退位,政權同時消滅,不得私授其臣民;二、在北京不得更立臨時政府;三、各國承認中華民國之後,臨時總統辭職,請參議院公舉袁為大總統。"1在這以前,孫中山表示過,在袁世凱使清帝退位後,他立即辭職,那麽為什麽這時又提出這三條呢?他向伍廷芳解釋說:"前電言清帝退位,臨時大總統即日辭職,意以袁能與滿洲政府斷絕一切關係,變為民國國民,故許以即日舉袁。嗣後就歷來各電觀之,袁意不獨欲去滿政府,並須同時取消民國政府,自在北京另組織一臨時政府。則此種臨時政府將為君主立憲政府乎,抑民主政府乎,人誰知之!縱彼自謂為民主政府,又誰為之保證?故文昨電謂須俟各國承認後,始行解職,無非欲鞏固民國之基礎,並非前後意見有所衝突也。"2
孫中山的三條是針對袁世凱而設的防線,但他的防線多麽不中用!既然革命陣營是要依靠袁世凱的力量來結束清皇朝,那麽,怎麽能指望袁世凱不從清皇朝手裏取得政權呢?又有什麽辦法使袁世凱不在北方成立與南京相對立的政權呢?孫中山為了保證南京政府成為統一全國的政權,所能設想的一著棋,就是依靠帝國主義列強的承認。他重申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諾言,但他把自己解除臨時大總統職位的時候推遲到“各國承認”民國政府之後。他以為,一旦帝國主義列強承認南京政府是統一全國的政權,袁世凱就隻好老老實實地來當民國的大總統而不能再有什麽別的打算了。
袁世凱和北方、南方一切擁護他的人們,都沒有把孫中山的三條放在眼裏。
以清朝皇太後、皇帝名義發布的退位詔書,是袁世凱委託在上海的張謇起草的。這個文件中說:“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1。袁世凱立即以這個退位詔書為根據宣布自己是“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首領,將他的原內閣中的各部大臣,改稱為各部首腦。他發出布告說:“竊念政府機關不容有一日之間斷,現值組織臨時政府,所有舊日政務目下仍當繼續進行……凡現有內外大小文武各項官署人員,均應照舊供職。”2
這顯然完全違反了孫中山提出上述三條的前二個條件。恰恰是清帝退位時把政權“私授”給袁世凱,恰恰是在北京出現了一個繼承清政府並且企圖吞併南京政府的“臨時政府”。孫中山隻好委婉地向袁世凱提出異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節。執事明於理勢,當必知此。”3袁世凱答辯說,他在北方“維持秩序”,並不是因為清帝的委託,“現在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無足再論”4。這是說,如果接受清帝的委託不算合法,那麽還有北方各省軍隊的推戴,我袁世凱當大總統並不一定要靠南京的選舉。
在革命陣營中的袁世凱的朋友們響起了一片歌頌袁世凱的噪音,似乎靠了這個清朝的內閣總理大臣,革命才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們所製造出來的空氣迫使孫中山實踐立即辭職讓位的諾言。汪精衛是伍廷芳進行和議的一個主要助手。他對孫中山說:“你不贊成和議,是捨不得總統嗎?”他邀約了一些同盟會會員發表宣言提出所謂“五不”主義,“五不”的第一條就是“不做官”,藉以攻擊孫中山:如果孫中山不立即辭職,那就是貪戀做官1!
2月14日,孫中山為形勢所迫向參議院提出辭職。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又被推為副總統。參議院通告袁世凱的電文中稱他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2。
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兩次呼籲帝國主義列強予以“承認”,列強都置之不理。孫中山不得不放棄了他曾提出過的要等各國承認南京政府以後才辭職的主張,但他在2月14日辭職時申明了三條辦法:"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二、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製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製章程"3。按照這三條辦法,孫中山把他的"辭職"和"解職"分成兩件事。雖然他辭職了,但是並沒有"解職",在新選出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還沒有到南京就職以前,以他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