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陷於瓦解狀態的同盟會,在孫中山回國以前,隻是以同盟會本部的名義在上海發表過一篇宣言1。這篇宣言雖然說,還要“長驅河朔,犁庭掃穴,以復我舊邦,建立民國,期得竟其始誌”,但在它的一大堆華而不實的文詞中,對於武昌起義後的形勢和同盟會到底要起什麽作用,沒有作出任何具體論述。當時各種舊勢力在社會上製造輿論說,革命黨無非是為了做官當權。這篇宣言隻是作了這樣的辯白:“(革命黨人)功成事遂,則散處朝市,或悠悠林野,各得其所”,決不會“傲睨群倫,大執政權,而家天下”。
孫中山回國後,在上海召集黨員開會,又發布了一個宣言2,這個宣言比前一篇宣言,內容實在一些。它指出,在黨員中存在著“意見不相統屬,議論歧為萬途”,“良惡無從而辨,薰蕕同於一器”的狀況。它認為,現在“勝敗之數,未能逆料,設一旦軍心瓦解,民氣銷沉,當此千鈞一髮之時,則冒鋒鏑,捐肝腦為前驅,以爭其最後者,舍吾黨其誰屬”。所以“必先自結合,以成堅固不拔之群”,才能“結納”、“羅致”各方麵的力量。對於“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說法,這篇宣言進行了駁斥,並且認為“吾黨之責任,蓋不卒於民族主義,而實卒於民權、民生主義”。這篇宣言雖然提出了要“改造”同盟會,但實際上並沒有能做到。南京政府成立後,1912年2月間,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新的會章,進行選舉。孫中山任總理,而被推為協理的二人,一個是黃興,另一個卻是自己根本沒有表示要參加而且已另外組黨的黎元洪。當時存在著南京和武漢對立的形勢,所以同盟會覺得不但要給黎元洪以副總統的地位,還要把他拉到黨內來,似乎更好一些。這次改組並沒有使同盟會的組織比較健全和堅強一點,就是它的領導機構--同盟會本部也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鄒魯的《中國國民黨史稿》中說:"是時吾黨革命已初步成功。一經公開為政黨,一班官僚政客及投機分子紛來入黨,而從前同誌,有因成功放棄責任者,有因不滿所期另組他黨者。”1但是也應該指出,當時在還處於清朝統治下的各省,在南京和已脫離清朝統治的各省,都有不少參加了或未參加同盟會的有誌之士,他們懷抱著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的新中國的善良願望,進行著鬥爭和工作,甚至不惜流血犧牲。對於這些積極力量,同盟會本部卻並不能領導和組織起來。他們眼看著現實和願望不相符合,或者逐漸消沉下去,或者終於為舊社會勢力所同化。至於在勞動人民群眾,主要是農民群眾中醞藏著的巨大革命力量,如何發動和組織起來的問題,同盟會在它的宣言和章程中更是絲毫也沒有考慮到的。
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沒有能力解決它麵臨的許多困難,處於極其軟弱的地位。
孫中山回國之初,雖然宣稱:“革命之目的不達,無議和之可言”,但是他在就任大總統時隻能承認議和的事實。1月2日他致電袁世凱說:"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事,並不反對"2。在袁世凱讓唐紹儀辭職後,南京政府仍承認伍廷芳為議和全權代表。袁世凱和伍廷芳通過電報商定繼續停戰,南京政府也表示承認。
南京政府之所以不能不承認停戰議和,是因為它沒有作戰的能力。各省的軍隊都在各省的當權派手裏。雖然有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省的部分軍隊由於本省內部矛盾而跑出省來,以北伐的名義來到南京一帶,但是,他們隻是伸手向南京政府要索糧餉,並不聽從南京政府的指揮。作為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的黃興基本上是一個空頭司令。南京政府提出了一個六路進軍的計劃:“以鄂湘為第一軍,由京漢鐵道前進;寧皖為第二軍,向河南前進,與第一軍會合於開封、鄭州之間;淮揚為第三軍,煙臺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會於濟南;秦皇島會合關外之軍為第五軍,山陝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一、二、三、四軍既達第一目的之後,復與第五、六軍會合、共破虜巢”1。議和局麵既然始終沒有破裂,這個看起來很宏偉的計劃也就隻不過是紙上談兵。如果和議破裂,能否實行這個計劃呢?在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任職的李書城的回憶錄中說:“黎元洪認為袁世凱對他有意維護,對袁感激不盡。其他各省都督如譚延闓、程德全、莊蘊寬、湯壽潛、陸榮廷、孫道仁等,各省統兵大將如沈秉坤、王芝祥等,本係清朝大官僚和地方大紳士,在他們看來,擁戴氣味相投的袁世凱,自然比擁戴那些素不相識的革命黨人要好一些。當時如和議破裂,要他們聽革命黨人的命令對袁世凱作戰,他們很可能是反戈相向的。”2
但是湖北的黎元洪、湖南的譚延闓、福建的孫道仁、廣西的陸榮廷、沈秉坤以及其他擁有軍隊的地方當權派,卻又慷慨激昂地致電南京政府,表示他們堅決反對繼續停戰,堅決主張立即出師北伐。他們以空談代替行動,而又把議和怯戰和由此而來的對袁世凱屈服的責任全部加在南京臨時政府的身上。
南京政府一經成立,就不得不呼籲說:“中央財政匱乏已極”1。它不可能從各省得到財政上的任何支援。當時海關是由外國人管理的。海關稅收中用以償還外債以後的剩餘,是清朝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南方各口岸的海關洋稅務司,用維護各國債權為藉口,把收入的全部稅金控製了起來。南京政府不能由此得到一文錢。南京政府想用發行公債的方法來籌款,也失敗了2。在別無出路的時候,就隻好向外國借債。但外國的銀行並不認為南京政府有借債的資格。為了供應軍隊的糧餉(這是南京政府的主要支出),陸軍總長黃興“隻是求助於上海的資本家張謇等暫時應付急需”3。經過上海的資本家,南京政府才向日本大倉洋行借到了二百五十萬元。到了1912年2月底(這時清朝皇帝已經退位,南京政府即將結束),袁世凱從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得到了五百萬兩的借款,而將其中的二百萬兩交給南京政府,作為維持費用。南京政府為解決它的財政問題,隻能求救於張謇等人,甚至弄到隻好分潤袁世凱從外國借來的錢這種地步,這樣,它的腰杆當然硬不起來。
孫中山回國後,在上海召集黨員開會,又發布了一個宣言2,這個宣言比前一篇宣言,內容實在一些。它指出,在黨員中存在著“意見不相統屬,議論歧為萬途”,“良惡無從而辨,薰蕕同於一器”的狀況。它認為,現在“勝敗之數,未能逆料,設一旦軍心瓦解,民氣銷沉,當此千鈞一髮之時,則冒鋒鏑,捐肝腦為前驅,以爭其最後者,舍吾黨其誰屬”。所以“必先自結合,以成堅固不拔之群”,才能“結納”、“羅致”各方麵的力量。對於“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說法,這篇宣言進行了駁斥,並且認為“吾黨之責任,蓋不卒於民族主義,而實卒於民權、民生主義”。這篇宣言雖然提出了要“改造”同盟會,但實際上並沒有能做到。南京政府成立後,1912年2月間,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新的會章,進行選舉。孫中山任總理,而被推為協理的二人,一個是黃興,另一個卻是自己根本沒有表示要參加而且已另外組黨的黎元洪。當時存在著南京和武漢對立的形勢,所以同盟會覺得不但要給黎元洪以副總統的地位,還要把他拉到黨內來,似乎更好一些。這次改組並沒有使同盟會的組織比較健全和堅強一點,就是它的領導機構--同盟會本部也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鄒魯的《中國國民黨史稿》中說:"是時吾黨革命已初步成功。一經公開為政黨,一班官僚政客及投機分子紛來入黨,而從前同誌,有因成功放棄責任者,有因不滿所期另組他黨者。”1但是也應該指出,當時在還處於清朝統治下的各省,在南京和已脫離清朝統治的各省,都有不少參加了或未參加同盟會的有誌之士,他們懷抱著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的新中國的善良願望,進行著鬥爭和工作,甚至不惜流血犧牲。對於這些積極力量,同盟會本部卻並不能領導和組織起來。他們眼看著現實和願望不相符合,或者逐漸消沉下去,或者終於為舊社會勢力所同化。至於在勞動人民群眾,主要是農民群眾中醞藏著的巨大革命力量,如何發動和組織起來的問題,同盟會在它的宣言和章程中更是絲毫也沒有考慮到的。
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沒有能力解決它麵臨的許多困難,處於極其軟弱的地位。
孫中山回國之初,雖然宣稱:“革命之目的不達,無議和之可言”,但是他在就任大總統時隻能承認議和的事實。1月2日他致電袁世凱說:"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事,並不反對"2。在袁世凱讓唐紹儀辭職後,南京政府仍承認伍廷芳為議和全權代表。袁世凱和伍廷芳通過電報商定繼續停戰,南京政府也表示承認。
南京政府之所以不能不承認停戰議和,是因為它沒有作戰的能力。各省的軍隊都在各省的當權派手裏。雖然有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省的部分軍隊由於本省內部矛盾而跑出省來,以北伐的名義來到南京一帶,但是,他們隻是伸手向南京政府要索糧餉,並不聽從南京政府的指揮。作為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的黃興基本上是一個空頭司令。南京政府提出了一個六路進軍的計劃:“以鄂湘為第一軍,由京漢鐵道前進;寧皖為第二軍,向河南前進,與第一軍會合於開封、鄭州之間;淮揚為第三軍,煙臺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會於濟南;秦皇島會合關外之軍為第五軍,山陝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一、二、三、四軍既達第一目的之後,復與第五、六軍會合、共破虜巢”1。議和局麵既然始終沒有破裂,這個看起來很宏偉的計劃也就隻不過是紙上談兵。如果和議破裂,能否實行這個計劃呢?在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任職的李書城的回憶錄中說:“黎元洪認為袁世凱對他有意維護,對袁感激不盡。其他各省都督如譚延闓、程德全、莊蘊寬、湯壽潛、陸榮廷、孫道仁等,各省統兵大將如沈秉坤、王芝祥等,本係清朝大官僚和地方大紳士,在他們看來,擁戴氣味相投的袁世凱,自然比擁戴那些素不相識的革命黨人要好一些。當時如和議破裂,要他們聽革命黨人的命令對袁世凱作戰,他們很可能是反戈相向的。”2
但是湖北的黎元洪、湖南的譚延闓、福建的孫道仁、廣西的陸榮廷、沈秉坤以及其他擁有軍隊的地方當權派,卻又慷慨激昂地致電南京政府,表示他們堅決反對繼續停戰,堅決主張立即出師北伐。他們以空談代替行動,而又把議和怯戰和由此而來的對袁世凱屈服的責任全部加在南京臨時政府的身上。
南京政府一經成立,就不得不呼籲說:“中央財政匱乏已極”1。它不可能從各省得到財政上的任何支援。當時海關是由外國人管理的。海關稅收中用以償還外債以後的剩餘,是清朝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南方各口岸的海關洋稅務司,用維護各國債權為藉口,把收入的全部稅金控製了起來。南京政府不能由此得到一文錢。南京政府想用發行公債的方法來籌款,也失敗了2。在別無出路的時候,就隻好向外國借債。但外國的銀行並不認為南京政府有借債的資格。為了供應軍隊的糧餉(這是南京政府的主要支出),陸軍總長黃興“隻是求助於上海的資本家張謇等暫時應付急需”3。經過上海的資本家,南京政府才向日本大倉洋行借到了二百五十萬元。到了1912年2月底(這時清朝皇帝已經退位,南京政府即將結束),袁世凱從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得到了五百萬兩的借款,而將其中的二百萬兩交給南京政府,作為維持費用。南京政府為解決它的財政問題,隻能求救於張謇等人,甚至弄到隻好分潤袁世凱從外國借來的錢這種地步,這樣,它的腰杆當然硬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