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正在這時候回國。在他到達上海後四天,12月29日,南京的各省代表會議進行臨時總統的選舉。與會的有十七省代表,每一省投一票。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隻有浙江省代表沒有投他的票。12月31日,孫中山率領一些隨員從上海到南京。次日,孫中山就任臨時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天就是1912年1月1日(陰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


    前麵說過,在孫中山回國以前,各省都督和各省代表會議已經醞釀成立臨時的中央政府。但是他們找不出一個公認的有威望的領袖人物,而且他們在企待袁世凱來擔任總統,因此,他們隻是推舉了黎元洪和黃興做為大元帥、副元帥,暫代臨時總統的職權,而這兩個人又都沒有就職。隻是因為袁世凱遲遲不作出最後決定,他們才感到有必要迅速把中央政府成立起來。已經宣布共和的各省各自為政的局麵不能長久保持下去,這固然是他們要成立中央政府的一個原因,但是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他們認為,成立了中央政府,才有可能得到外國的“承認”。當時參加革命的所有人,包括真正的革命派,更不用說投機分子了,都把帝國主義列強的“承認”看做是首要的事。第二,他們又用成立中央政府來向袁世凱示威,但並不是同袁世凱決裂,而是企圖迫使他早下決心拋棄清皇朝。因此,他們隻願意把新政府稱為“臨時政府”,孫中山隻是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然反對用“臨時”的名義,但他的主張沒有被接受。


    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不迴避他出任大總統所可能遇到的風險,毅然地到南京就職。他在就職宣言中說:“臨時政府,革命時代之政府也。”1但是他不能不受到漫在革命隊伍裏的那種並不想徹底進行革命,要把總統的職位讓給袁世凱的思潮的影響。他的就任大總統誓詞中說:“至專製政府既例,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所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2他又致電北京的袁世凱,表示自己隻是“暫時擔任”組織臨時政府,並且說,“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3


    這種情形決定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的命運。它隻能是一個過渡性的政府,它所擔當的任務不是把革命進行到底,而是用妥協的方法來結束革命。


    --------------------------------------------------------------------------------


    1 《復美國某埠華僑鄭澤生信》。《孫中山全集》第一卷,頁533。


    2 《建國方略》。《孫中山選集》,頁209。


    1 譚人鳳:《石叟牌詞敘錄》。見《近代史資料》1956年第三期,頁59。


    2 郭孝成:《中國革命紀事本末》第三編,頁7。


    1 《建國方略》。《孫中山選集》,頁211。


    1 《中國革命記》第十三冊《記事》欄,時事新報館1912年1月版,頁4。


    2 《南北代表會議問答速記錄》,見《辛亥革命資料》,第八冊,頁77、79。


    1 《總理全集》,近芬書屋1944年版,宣言頁4。


    2 《辛亥革命資料》第八冊,頁8。


    3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頁576。


    --------------------------------------------------------------------------------


    --------------------------------------------------------------------------------


    (二)袁世凱在南北議和中的陰謀


    袁世凱在1911年11月16日組成以他為首的內閣以後,迅速地把清朝的全部政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裏。攝政王載灃(皇帝溥儀的生父)已不起任何作用,12月6日自請退位。載灃的弟弟載濤是軍諮府大臣,又是禁衛軍訓練大臣,也接著請求解除軍職。袁世凱立即以他的親信徐世昌任軍諮府大臣,並且以另一親信馮國璋來統率禁衛軍。殘餘在皇族手裏最後一點軍權由此而全部喪失。皇族中有些人如慶親王奕劻早已同袁世凱相勾結,有些人雖然對袁世凱不滿和猜忌,但也隻能坐看大權為他所獨攬。從皇太後(光緒皇帝的妻子,稱為隆裕太後)到所有親貴,都已隻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依仗他來挽救清朝命運。在北京城裏的官員們,有些看到形勢不妙,棄職離去,留下來的都依附於袁世凱的周圍。


    袁世凱雖然擁有當時最有訓練、最強的北洋軍隊,但是在全國幾乎三分之二的省份已經宣布對清朝獨立的情況下,他顯然不可能靠兵力來撲滅革命的火焰。當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成立時,全國除內蒙古、外蒙古和西藏以外,二十二個省中隻有直隸、河南、山東、甘肅、東三省和新疆還沒有改換清朝的旗幟。但在這些省份裏也存在著動亂的因素。


    山東在清朝巡撫孫寶琦取消了獨立(見第二十四章第四節)以後,袁世凱派去的官員對革命實行嚴厲的鎮壓。濟南城裏凡剪了辮子的男子都有被拘留的危險。但是山東巡撫已不能完整地統治全省。革命黨人在膠東發動起義,占領了煙臺、登州(蓬萊)、榮成、文登等地,並在煙臺成立了軍政府。在膠濟鐵路東段沿線地區,也有人組織革命軍,先後占領即墨、高密、安丘、諸城等地。清軍在即墨和諸城實行了殘酷的殺戮。


    袁世凱以重兵控製的河南省也總是不太平。同盟會組織在11月下旬進攻洛陽的計劃流產(見第二十四章第五節)後,省城開封學界中的一些同盟會會員又聯絡了城裏的陸軍學校學生等力量,準備發動起義。但因為這時正是黎元洪和袁世凱協議停戰十五天的期間,他們沒有即時發動(由此可見停戰協議是起了麻痹革命的作用的)。由於延期,起義計劃被官方察覺。在12月23日這個預定起義日前夕,同盟會會員張鍾端等十一人被捕殺,他們大多數是留日學生。死於此役的還有不少不知名的勞動群眾。河南的清軍在西麵同陝西的革命軍作戰,在南麵要保障在漢口方麵的清軍後路,並防禦可能從幾個方麵來的北伐的革命軍。陝西的革命軍在得到各地民間的武裝力量的配合下一度攻入豫西。豫南南陽、鄧州一帶也有許多民間武裝力量,等待時機,躍躍欲試。從鄂西北出發的北伐軍在1912年1月間攻入河南,占領了新野、鄧州、南陽等地。因此如果戰事延長,袁世凱對河南的控製是並沒有把握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繩並收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