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劉坤一也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死去。於是袁世凱與張之洞成為各省督撫中的主要人物。他們兩人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聯名上奏,主張停止科舉,推廣學校。他們說:"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1。可見他們之所以主張廢除科舉考試,著眼點還是在於使封建主義的統治政權披上"維新"的外衣而求得帝國主義的信任。


    在八國聯軍之役以前,慈禧太後是平衡地使用封建守舊派的官僚集團和更多帶有買辦性的洋務派官僚集團。自經此役以後,可以說,慈禧太後已經使朝廷成為洋務派的朝廷。從此,守舊派與洋務派這兩個官僚集團的區別也就不再存在了。


    慈禧太後之所以高唱變法,又是為了應付國內的危機。辛醜條約的訂立雖然使她逃避了從外國來的危機,但是國內的危機卻顯然是更加嚴重了。不但在被壓迫被剝削的下層廣大群眾中到處埋伏著待燃的火種,而且屬於上層社會的一些階級、階層,包括各地的士紳、中小地主、商人、新興的資產階級,對於清朝政權的不信任感也空前地增長了。為了使這些階級、階層感到這個政權還是有希望的,慈禧太後也不得不重新彈起三年前光緒皇帝彈過的調子。


    慈禧太後的朝廷在回到北京後最初三年間所實行的“新政”,比較突出的有三件事:


    第一是提倡和獎勵私人資本辦工業。光緒二十九年八月(1903年9月)朝廷成立了商部,由前一年曾被派往英國、法國、比利時、美國和日本考察的皇親貴族載振任尚書,工礦業和鐵路都歸這個部管理(三年後這個部改稱農工商部)。商部成立後就著手製定商律,並提出了"獎勵公司章程"。章程中說:"向來官場出資經商者頗不乏人,惟狃於積習,往往恥言貿易,或改換姓名,或寄託他人經理,以致官商終多隔閡。現在朝廷重視商政,亟宜破除成見,使官商不分畛域,合力講求,庶可廣開風氣。"1允許私人資本自由發展,原是維新派的主張。直至中日甲午戰爭時,清朝一直實行的是把新式工業緊緊地控製在官方手裏的政策。到了外國資本已經深深地侵入中國工礦各部門,官方已經無力控製時,清朝才來鼓勵私人資本,這雖然是對資產階級的一種讓步,但顯然已為時太晚。而且它的獎勵辦法不過是對於投資設公司的商人按照投資數量的多寡給以不同的官銜。實際上保護私人資本的措施是一點也沒有的。


    第二是廢除科舉考試製度,設立學堂,提倡出國留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選派學生到西洋各國講求專門學業。二十九年(1903年)頒布了學生章程。這時,已經實行了對各級學堂畢業的人授與貢生、舉人、進士等名銜的辦法,而且規定按照科舉考試製度通過會試的人還必須入京師大學堂分門肄業。三十一年(1905年)根據袁世凱、張之洞的建議廢除了科舉考試製度。為形勢所迫,封建統治者終於不得不給與資產階級的西學以合法的地位,如同給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以合法地位一樣。


    第三是改革軍製,這就是逐漸裁撤舊式的綠營、防勇,組成新式的軍隊。清朝末年的各省“新軍”就在這時開始形成。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京成立練兵處,主管官員名義上是光緒皇帝的叔父奕劻,實際上是袁世凱。在袁世凱統率下的北洋六鎮是最先成立的新軍。為了培養新軍的官兵,清廷令各省設武備學堂,並且從三十年(1904年)起,每年派百人左右到日本學習軍事。


    這些新政既沒有起到加強清朝統治的效果,也遠不足以使社會各階級、階層感到國家已有了新的氣象。如果說光緒皇帝依靠康有為一派人造成的維新運動的聲勢而彈出的調子在社會上層各階級、階層中曾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那麽到了這時候,以辛醜條約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賠款為背景,這些調子已經沒有什麽激動人心的作用了。


    封建官僚政治的腐朽黑暗一切照舊。為了年年支付巨額的庚子賠款,全國各省,原有的賦稅加碼徵收,新創的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層出不窮。各省長官除貪汙中飽外,又以籌款辦理新政的名義自行增加捐稅。光緒三十年(1904年)官方文書中承認:"近年以來,民力已極凋敝,加以各省攤派賠款,益復不支,剜肉補瘡,生計日蹙。......各省督撫因舉辦地方要政,又復多方籌款,幾同竭澤而漁。其中官吏之抑勒,差役之騷擾,劣紳訟棍之播弄,皆在所不免。"1這樣的事實,當然不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新政"所能掩蓋得了的。


    清朝統治者已經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甘心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以維持自己的存在,這更是掩蓋不了的事實。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家陳天華在1903年這樣說:清朝政府"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大禍,才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實何曾行過?不過藉此掩飾掩飾國民的耳目,討討洋人的喜歡罷了;不但沒有放了一線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幾倍。"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繩並收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