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中法戰爭後三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又一次到北京應順天鄉試,沒有考取。當年九月,他上皇帝的奏書,因為當政的大臣感到文字"過火",被截留了,這是康有為參加實際政治活動的第一步。這次上書1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當時"外夷交迫","兵弱財窮"的危急狀況,認為當此"非常之變局",不能再保持"祖宗"留下的"舊法",必須改行"新法"。他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雖沒有作較具體的闡述,但已孕育著後來提出的一係列具體主張。他考試既失敗,上書又不達,隻好廢然回鄉。
到了中日甲午之戰時,他第三次到北京,組織了“公車上書”(見第十三章第四節),他所起草的準備由一千多個應考舉人聯名上奏的呈文,被稱為康有為的上皇帝的第二書,也沒有能到達皇帝麵前。
康有為從他已經形成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出發,抱著狂熱的政治雄心。為了實現這個雄心,他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爭取皇帝的贊同和官僚集團中的同情,使自己成為大官,從而實際參與政權。在朝廷已經批準馬關和約,原來參與聯名上書的舉人們唯恐惹亂子而妨害自己的功名,紛紛散去的時候,康有為則不顧風險,堅持想達到他的目的。於是他把本來準備聯名上奏的呈文修改了一下,再以個人名義呈送皇帝,這是他上皇帝的第三書1。
第三次上書到達了光緒皇帝手中,而且皇帝看了很受感動,下令把它抄送各省督撫,徵求意見。這使康有為大為振奮。但發交各省督撫,其實是等於煙消雲散。於是康有為接著又作第四次上書。這時他已考中進士,而且有了官職,但隻是個小小的工部主事。工部主事無權直接上奏皇帝,必須經由工部堂官(工部的主管官員)轉遞。工部堂官拒絕為他轉遞。
光緒皇帝讀到的第三書完全是發揮變法的主張。康有為指出局勢十分危急:“民心既解,散勇無歸,外患內訌,禍在旦夕,而苟借和款,求安目前,亡無日矣,今乃始基耳。”因此必須“大講變法”,實行新政。“若非大講變法,是坐待自斃也。”他所要求的“新政”,有一部分是洋務派所講慣了的,如鐵路、輪船、開礦、練兵等,但他認為這些還不是根本,他把他的根本主張概括為三點:“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這是說,現在皇帝左右,多半是庸碌無用的人,所以必須破格任用真正的人才,並且廣開言路,使下情能夠上達,使皇帝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在皇帝沒有能讀到的第四書中,他更具體地說明了他的這些主張。但說來說去,他的變法主張,歸根結蒂要靠皇帝一個人下決心。他的第三書中說:“凡上所陳,其行之者仍在皇上自強之一心,畏敬之一念而已。”2第四書中說:“夫中國人主之權,雷霆萬鈞,惟所轉移,無不披靡。”他認為,隻要皇帝“引咎罪己”,然後對大小官員,嚴行賞罰,再擢用新進人才,並且下詔“求言”,那麽立刻“天下雷動,想望太平,外國變色,斂手受約矣。”於是就可以放手實行種種新政,從改革官製直到開礦修路,振興工農商業,“十年”就可以使中國成為富強的大國了1。
從他的四次上書的內容來看,他的基本方向在於爭取皇帝從上而下地實現他的政治主張。這是傳統的“聖君賢相”主義。他要光緒皇帝做聖君,他自己就是賢相。他想使皇帝按照資產階級的方向進行政治改革,他攻擊現存的官僚體製,想用新的人才來擠掉舊的官僚,這使守舊的官僚們大起反感。康有為既未能實現其“一步登天”的想望,又不願在京城裏做侍奉上司的小官,於是在這年六月,即在第四書受梗不能上達後,他在北京轉入組織強學會的工作。不久離開北京,他和他的門徒們在各地進行製造輿論和組織團體的活動。
--------------------------------------------------------------------------------
1 《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384、385。
2 3同上書,頁407、412。
1 程、朱,是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陸、王,是南宋的陸九淵和明朝的王陽明。
2 梁啓超:《康有為傳》。見《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16。
1 《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115。
2 同上書,頁114。
1 2《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115、117、118。
1 《戊戌變法資料》第二冊,頁123-131。
1 《戊戌變法資料》第二冊,頁166-174。
2 《南海先生四上書記》(時務報館印本),頁32。(《戊戌變法資料》所載第三書有刪節,這幾句話被略去了。)
1 《戊戌變法資料》第二冊,頁185-186。
--------------------------------------------------------------------------------
--------------------------------------------------------------------------------
(二)維新派的宣傳組織活動
康有為這樣的政治活動家隻是在“上麵”碰壁後,才到“下麵”去找尋支持力量。但他所要找的並不是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的力量。
到了中日甲午之戰時,他第三次到北京,組織了“公車上書”(見第十三章第四節),他所起草的準備由一千多個應考舉人聯名上奏的呈文,被稱為康有為的上皇帝的第二書,也沒有能到達皇帝麵前。
康有為從他已經形成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出發,抱著狂熱的政治雄心。為了實現這個雄心,他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爭取皇帝的贊同和官僚集團中的同情,使自己成為大官,從而實際參與政權。在朝廷已經批準馬關和約,原來參與聯名上書的舉人們唯恐惹亂子而妨害自己的功名,紛紛散去的時候,康有為則不顧風險,堅持想達到他的目的。於是他把本來準備聯名上奏的呈文修改了一下,再以個人名義呈送皇帝,這是他上皇帝的第三書1。
第三次上書到達了光緒皇帝手中,而且皇帝看了很受感動,下令把它抄送各省督撫,徵求意見。這使康有為大為振奮。但發交各省督撫,其實是等於煙消雲散。於是康有為接著又作第四次上書。這時他已考中進士,而且有了官職,但隻是個小小的工部主事。工部主事無權直接上奏皇帝,必須經由工部堂官(工部的主管官員)轉遞。工部堂官拒絕為他轉遞。
光緒皇帝讀到的第三書完全是發揮變法的主張。康有為指出局勢十分危急:“民心既解,散勇無歸,外患內訌,禍在旦夕,而苟借和款,求安目前,亡無日矣,今乃始基耳。”因此必須“大講變法”,實行新政。“若非大講變法,是坐待自斃也。”他所要求的“新政”,有一部分是洋務派所講慣了的,如鐵路、輪船、開礦、練兵等,但他認為這些還不是根本,他把他的根本主張概括為三點:“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這是說,現在皇帝左右,多半是庸碌無用的人,所以必須破格任用真正的人才,並且廣開言路,使下情能夠上達,使皇帝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在皇帝沒有能讀到的第四書中,他更具體地說明了他的這些主張。但說來說去,他的變法主張,歸根結蒂要靠皇帝一個人下決心。他的第三書中說:“凡上所陳,其行之者仍在皇上自強之一心,畏敬之一念而已。”2第四書中說:“夫中國人主之權,雷霆萬鈞,惟所轉移,無不披靡。”他認為,隻要皇帝“引咎罪己”,然後對大小官員,嚴行賞罰,再擢用新進人才,並且下詔“求言”,那麽立刻“天下雷動,想望太平,外國變色,斂手受約矣。”於是就可以放手實行種種新政,從改革官製直到開礦修路,振興工農商業,“十年”就可以使中國成為富強的大國了1。
從他的四次上書的內容來看,他的基本方向在於爭取皇帝從上而下地實現他的政治主張。這是傳統的“聖君賢相”主義。他要光緒皇帝做聖君,他自己就是賢相。他想使皇帝按照資產階級的方向進行政治改革,他攻擊現存的官僚體製,想用新的人才來擠掉舊的官僚,這使守舊的官僚們大起反感。康有為既未能實現其“一步登天”的想望,又不願在京城裏做侍奉上司的小官,於是在這年六月,即在第四書受梗不能上達後,他在北京轉入組織強學會的工作。不久離開北京,他和他的門徒們在各地進行製造輿論和組織團體的活動。
--------------------------------------------------------------------------------
1 《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384、385。
2 3同上書,頁407、412。
1 程、朱,是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陸、王,是南宋的陸九淵和明朝的王陽明。
2 梁啓超:《康有為傳》。見《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16。
1 《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115。
2 同上書,頁114。
1 2《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資料》第四冊,頁115、117、118。
1 《戊戌變法資料》第二冊,頁123-131。
1 《戊戌變法資料》第二冊,頁166-174。
2 《南海先生四上書記》(時務報館印本),頁32。(《戊戌變法資料》所載第三書有刪節,這幾句話被略去了。)
1 《戊戌變法資料》第二冊,頁185-186。
--------------------------------------------------------------------------------
--------------------------------------------------------------------------------
(二)維新派的宣傳組織活動
康有為這樣的政治活動家隻是在“上麵”碰壁後,才到“下麵”去找尋支持力量。但他所要找的並不是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