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國表示它們決不侵犯中國主權或中國與列強之間的既存條約的意思;


    二、俄國保證不在長江流域為它自己或為俄國臣民或為其他國家人民謀取任何鐵路讓與權,並且不直接或間接阻礙那個地區內英國政府所支持的鐵路事業;


    三、英國對於長城以北的鐵路讓與權也負有一種類似的義務。”1


    這個協議表麵上講的是劃分在中國修建鐵路權利的問題,實際上是英、俄兩個帝國主義經過反覆鬥爭,從中國掠奪了大量權利以後,暫時確定了勢力範圍的劃分方案。


    中日甲午戰爭後最初幾年間,當英、俄、法、德四家這樣地宰割中國的時候,日本正在初步消化它所占領的台灣,並且以由戰爭而得到的巨大賠款來養壯自己。雖然它被迫吐出了遼東半島,但是仍以貪婪的眼睛望著中國大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日本正式向總理衙門提出"不把福建省割讓或租借與其他國家"的要求,也就是要把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劃做它的勢力範圍。


    至於美帝國主義,同其他帝國主義一樣,也利用中日甲午戰爭趁火打劫。這次戰爭尚未結束時,大批美國人就湧到中國,“帶來建築鐵路、設立銀行和開發礦產的建議。”美國駐天津領事說,來中國的美國“冒險家和幸福追尋者之流的人物特別多。”2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剛結束,美國駐北京公使田貝就明確地說,中國為了賠償戰費必須出讓"從未讓與之各項特殊權利","它可以把鐵路建築權賣給一家辛迪加,把採礦權賣給另一家,把開設銀行的權利賣給第三家,造成一係列特殊的權利關係",而美國必須獲得這些"巨大特權",才能保證美國享有"巨大的威信和優勢地位"3。但是美國採取的政策不是參與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鬥爭。如前所述,美國在取得粵漢鐵路的借款權後,已經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將粵漢路的幹路和支路沿線劃為美國勢力範圍,但美國對此並不熱心,沒有積極去"經營"。美國駐華公使康格曾經在1898年11月向美國政府建議占領大沽口,後來美國又考慮過占領三沙灣(在福建省北部沿海),但是都沒有實現。其原因並不是清朝政府獨獨拒絕美國的要求。原來美國比起西歐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來,是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它已經在工業生產上大大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正因此,它不願意同其他列強一樣僅僅分割中國的一部分地區作為勢力範圍,它有更大得多的野心,它企圖通過別的途徑實現這種野心。這是我們在不久以後就可以看到的。


    中日甲午戰爭後隻過了短短幾年,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年中,中國沿海重要港灣--旅大、威海衛、膠州灣、九龍、廣州灣,都樹起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旗幟;許多重要的鐵路幹線的修築權,為它們所攫奪;中國的幾乎全部國土被分劃為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範圍。所謂"租借地"、"租界"、"租借港口"實際上已經成了殖民地,它們和所謂"通商口岸"都是列強在中國領土上擴張其勢力範圍的根據地,所謂"勢力範圍"實際上是走向獨占的殖民地的過渡形式。中國麵臨著從半獨立國--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


    2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第二卷,頁802。


    1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一六,頁36。


    2 《中國海關與中日戰爭》,頁173-174。


    1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一,頁4-6。


    2 《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頁145、157。


    1 約瑟夫:《列強對華外交》,頁290。


    2 《翁文恭公日記》,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十日。


    3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二,頁7。


    1 轉引自劉彥:《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史》上冊,太平洋書店1928年版,頁214。


    2 《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頁769。


    1 約瑟夫:《列強對華外交》,頁231。


    1 約瑟夫:《列強對華外交》,頁387-388。


    2 福科森:《瓜分中國的鬥爭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楊詩浩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版,頁35。


    3 福科森:《瓜分中國的鬥爭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頁23。


    --------------------------------------------------------------------------------


    --------------------------------------------------------------------------------


    (五)所謂“以夷製夷”


    以洋務派為支柱的清朝政府為了應付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貪得無厭的侵略,實行了他們自稱為“以夷製夷”的辦法。在中國近代,最早提出這個辦法的是林則徐。當他在廣東同私運鴉片的英國商人鬥爭時,朝廷中有的官員主張“封關禁海”,停止對一切國家的貿易。林則徐不贊成這樣做。他認為,“不分良莠”,一概打擊,是不妥當的;他說:“此中控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間相睽。”1他的意思是利用矛盾,這本來是不錯的。不過他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不能堅強地自立,是談不到利用矛盾的。到了中國已經落到半殖民地的時候,標榜“以夷製夷”的,是些洋務派官僚。他們的所謂“以夷製夷”,根本不是獨立自主地利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而是反過來,把自己的生存仰賴於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繩並收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