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部新疆的各個地區,也有一些上層封建主利用維吾爾和其他各族人民群眾對清朝的腐朽、賣國的統治及其欺壓少數民族的政策的不滿情緒,實行地方割據。阿古柏是浩罕汗國的一個軍官。浩罕與新疆西部接壤,在光緒二年(1876年)為俄國吞併以前是一個獨立的汗國。其疆土包括現在蘇聯的吉爾吉斯的大部分地方和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塔吉克的一部分地方。浩罕的汗(王)曾與清朝政府修好,但有時也有侵入中國領土的活動。南疆維吾爾人中早就失去了權力的統治者(和卓)的後裔布士爾克一直流亡在浩罕。這時,浩罕利用南疆的混亂形勢幫助布士爾克實行復辟。阿古柏在同治四年(1865年)帶了浩罕兵進入中國境內實行了這個陰謀,他們占領了喀什噶爾,並漸次占領南疆各城。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趕走了布士爾克,自己稱汗,號為畢調勒特汗。在他戰勝了妥明以後,又向北疆發展其勢力,但他沒有能吞併在阿布特拉占領下的伊犁地區。阿古柏的統治對維吾爾人和其他各族人民實行殘酷的奴役和掠奪。他勾結沙皇俄國和英國,指望依靠它們的支持,分裂中國國土,維持一個獨立的王國。
這樣,無論在南疆或北疆,都出現了複雜的混亂的形勢,清朝統治遇到了嚴重困難;這對於沙皇侵略者說來,是個好機會。
沙皇俄國多次派遣軍官同南疆的阿古柏接觸,進行拉攏,在同治五年(1866年)已同阿古柏成立協定,規定俄國有權到南疆追捕逃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沙皇政府在同阿古柏訂立的條約中,承認阿古柏是"獨立國君主",而阿古柏則承諾給予俄國某些在南疆的特權。但是在同阿古柏的關係上,沙皇俄國遇到了英國的爭奪,後者比較成功地使阿古柏充當自己的走狗,這點我們在以後還要提到。
在北疆,按照同治三年(1864年)的塔城議定書仍然屬於中國的整個伊犁地區、首先成為沙皇侵略者所覬覦的目標。同治十年(1871年)沙皇侵略軍襲取了伊犁城,由此引起了中俄之間在七十年代的一係列的緊張局勢。
起先,在伊犁以東的地區被自稱清真王的妥明所占領,而伊犁的清朝官軍受到威脅的時候,清朝的伊犁將軍在同治三年底到四年間居然不計後果,屢次向俄國人乞求派兵援助。北京朝廷雖然不反對地方當局這樣做,但也感到這有引狼入室的危險。在看到俄國人並不急於出兵的時候,總理衙門說:俄國方麵“於借兵助剿之事,情詞閃避,難保非俟我之降心相求,以便其乘機挾製之汁。”1又說:“俄人詭橘性成,每多乘危挾製,無論現在不肯借兵,有意居奇,就使撥兵前來,能為我用,勝則要求滋甚,敗則任意索賠,種種掣時,已難籌辦。”2總理衙門對於沙皇俄國的侵略本性,總算還有點認識。在同治五年(1866年)伊犁已為阿布特拉占領後,總理衙門說:"伊城與俄境毗連,現既為賊所踞,俄人易起侵占之心"1。
果然,俄國人在觀望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決定出兵消滅阿布特拉的地方政權,直接向清朝政府進行勒索。當時,清朝官方在具體實施塔城議定書時採取了十分遷就的態度。本來塔城認定書規定在一年後要在議定的國界線上具體勘察,設立界牌,但這工作拖延多年未辦。同治八年(1869年),在俄國方麵要求下,雙方派出大員,從沙賓達巴哈到塔爾巴哈台山脈的哈巴爾-阿蘇山口這一段的地區內進行了這一工作。這是整個西部國界線中在伊犁地區以北的一部分。清朝派出的大員,是署理伊犁將軍兼烏裏雅蘇台參贊大臣榮全和科布多參贊大臣奎昌。俄國方麵的主持官員巴布科夫十分滿意地說:"榮全和奎昌都以充分的信任對待我,把全部邊界事宜交付我的手中,同時還委派了中國官員歸我指揮。"而且榮全和奎昌在工作開始後不久就離開邊界聽任已布科夫一個人指揮一切。巴布科夫說:"實質上我不隻是俄國的委員,而且是代行中國委員職務的委員。這一切都能指望中國官員在設置界牌的時候,確切遵循我的指示,毫無反對意見,這後來也就得到了證實。"2因此,在這次劃界中,俄國又在這裏那裏多占了不少的地方。這就又一次用事實證明,腐朽的清朝統治,包括其全部官僚機構的存在,對於俄國擴張主義者是多麽有利的事。
沙皇的軍隊在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以"代管"伊犁地區的名義占領了伊犁,並且宣稱還要進兵烏魯木齊。清朝政府連忙叫榮全從科布多率兵前往"接受"伊犁,遭到俄國人的拒絕。俄國人在塔城附近同榮全談判中反而提出了更多的領土要求。榮全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談判移到北京進行。俄國公使的照會聲稱,隻有在清朝政府能保證"其地安輯,並設官治理"的條件下才交還伊犁,還說,同治三年所定的邊界"有弊病",應當加以修改"使之分明便利",又要求"在蒙古地方與天山南北路即布倫托海、烏魯木齊、哈密、阿克蘇、葉爾羌、喀什噶爾等處設立領事館"等等1。事情愈來愈清楚,沙皇擴張主義者不僅要藉口新疆局勢混亂而久踞伊犁地區,還想乘機對同治三年議定的國界,作更加有利於他們的修改,並表現了對整個新疆以至蒙古的野心。談判了一年多毫無結果,總理衙門無可奈何地說:"該國既於伊城遂其鳩居之計,復於各處冀為蠶食之謀,其心殊為叵測。"2
這樣,無論在南疆或北疆,都出現了複雜的混亂的形勢,清朝統治遇到了嚴重困難;這對於沙皇侵略者說來,是個好機會。
沙皇俄國多次派遣軍官同南疆的阿古柏接觸,進行拉攏,在同治五年(1866年)已同阿古柏成立協定,規定俄國有權到南疆追捕逃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沙皇政府在同阿古柏訂立的條約中,承認阿古柏是"獨立國君主",而阿古柏則承諾給予俄國某些在南疆的特權。但是在同阿古柏的關係上,沙皇俄國遇到了英國的爭奪,後者比較成功地使阿古柏充當自己的走狗,這點我們在以後還要提到。
在北疆,按照同治三年(1864年)的塔城議定書仍然屬於中國的整個伊犁地區、首先成為沙皇侵略者所覬覦的目標。同治十年(1871年)沙皇侵略軍襲取了伊犁城,由此引起了中俄之間在七十年代的一係列的緊張局勢。
起先,在伊犁以東的地區被自稱清真王的妥明所占領,而伊犁的清朝官軍受到威脅的時候,清朝的伊犁將軍在同治三年底到四年間居然不計後果,屢次向俄國人乞求派兵援助。北京朝廷雖然不反對地方當局這樣做,但也感到這有引狼入室的危險。在看到俄國人並不急於出兵的時候,總理衙門說:俄國方麵“於借兵助剿之事,情詞閃避,難保非俟我之降心相求,以便其乘機挾製之汁。”1又說:“俄人詭橘性成,每多乘危挾製,無論現在不肯借兵,有意居奇,就使撥兵前來,能為我用,勝則要求滋甚,敗則任意索賠,種種掣時,已難籌辦。”2總理衙門對於沙皇俄國的侵略本性,總算還有點認識。在同治五年(1866年)伊犁已為阿布特拉占領後,總理衙門說:"伊城與俄境毗連,現既為賊所踞,俄人易起侵占之心"1。
果然,俄國人在觀望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決定出兵消滅阿布特拉的地方政權,直接向清朝政府進行勒索。當時,清朝官方在具體實施塔城議定書時採取了十分遷就的態度。本來塔城認定書規定在一年後要在議定的國界線上具體勘察,設立界牌,但這工作拖延多年未辦。同治八年(1869年),在俄國方麵要求下,雙方派出大員,從沙賓達巴哈到塔爾巴哈台山脈的哈巴爾-阿蘇山口這一段的地區內進行了這一工作。這是整個西部國界線中在伊犁地區以北的一部分。清朝派出的大員,是署理伊犁將軍兼烏裏雅蘇台參贊大臣榮全和科布多參贊大臣奎昌。俄國方麵的主持官員巴布科夫十分滿意地說:"榮全和奎昌都以充分的信任對待我,把全部邊界事宜交付我的手中,同時還委派了中國官員歸我指揮。"而且榮全和奎昌在工作開始後不久就離開邊界聽任已布科夫一個人指揮一切。巴布科夫說:"實質上我不隻是俄國的委員,而且是代行中國委員職務的委員。這一切都能指望中國官員在設置界牌的時候,確切遵循我的指示,毫無反對意見,這後來也就得到了證實。"2因此,在這次劃界中,俄國又在這裏那裏多占了不少的地方。這就又一次用事實證明,腐朽的清朝統治,包括其全部官僚機構的存在,對於俄國擴張主義者是多麽有利的事。
沙皇的軍隊在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以"代管"伊犁地區的名義占領了伊犁,並且宣稱還要進兵烏魯木齊。清朝政府連忙叫榮全從科布多率兵前往"接受"伊犁,遭到俄國人的拒絕。俄國人在塔城附近同榮全談判中反而提出了更多的領土要求。榮全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談判移到北京進行。俄國公使的照會聲稱,隻有在清朝政府能保證"其地安輯,並設官治理"的條件下才交還伊犁,還說,同治三年所定的邊界"有弊病",應當加以修改"使之分明便利",又要求"在蒙古地方與天山南北路即布倫托海、烏魯木齊、哈密、阿克蘇、葉爾羌、喀什噶爾等處設立領事館"等等1。事情愈來愈清楚,沙皇擴張主義者不僅要藉口新疆局勢混亂而久踞伊犁地區,還想乘機對同治三年議定的國界,作更加有利於他們的修改,並表現了對整個新疆以至蒙古的野心。談判了一年多毫無結果,總理衙門無可奈何地說:"該國既於伊城遂其鳩居之計,復於各處冀為蠶食之謀,其心殊為叵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