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些封建官僚看到了西方的武器的改進,但絲毫也不懂得這種改進與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李鴻章在同治二年(1863年)說,"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50000004_328_33。可是現在總算已經有了大炮、輪船,為什麽外國人還敢於來欺負,而且竟然挑唆日本這個區區"小國"來挑釁呢?李鴻章作為熟悉洋務情況的唯武器論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還不懂得使用後膛槍(即後裝線膛槍),還沒有鐵甲兵船的原故。光緒九年(1883年)李鴻章向總理衙門說:"同治初年我軍在蘇滬與洋人合力剿賊,其時洋人與我軍所用者皆係前門槍炮,尚無後膛名目。......西方軍實,日新月異,各國盡改用後膛新式槍炮,操練精熟,中國若為弗知也者,殊可愧嘆。"4他自誇他的部隊是最先購置後膛新式槍炮的。所以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響應總理衙門的六條"緊急機宜"說:"各省抽練之兵......用洋槍者已少,用後門槍及炸炮者更少。"他認為這樣的軍隊"以剿內寇尚屬可用,以禦外侮實未敢信"。所以他主張"現有陸軍認真選汰,一律改為洋槍炮隊","沿海防營並換用後門進子槍"1。淮軍係統的湖北提督郭鬆林在光緒五年(1879年)奏請所有軍隊"一律改換後門洋槍,用西人之法以練其紀律。......"2當時的各地機器局雖然能夠造成一些槍,但後膛新式槍卻隻能向外國買。光緒十三年(1887年)新任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說:"臣查上海、天津、金陵三廠為中國機器局之大觀,然皆未鑄後膛洋槍,而川省機器局竟公然鑄之。臣於去年冬間初到川時,詫為神異,心竊喜之",但他說:經過實際操習,原來花了很大本錢造出來的這些槍全不合用,"以更貴之價,鑄無用之槍,殊不合算",因此他決定停辦這個機器局,而以省下來的錢向"上海地亞士洋行購定後膛毛瑟槍一千五百杆"以及其他槍枝彈藥3。雖然清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沒有財力做到普遍使用後門槍炮,但這種主張顯然使上海的洋行和德國的克虜伯、英國的阿姆士特龍等軍火工廠做了一筆筆大宗的買賣。


    至於裝甲的大兵艦,自己更是造不出來,隻能花錢去買。當時不少洋務家們認為同治十二年之所以對日本委曲將就,根本原因就在於鐵甲船上。文祥說:“夫日本東洋一小國耳,新習西洋兵法,僅購鐵甲船二隻,竟敢借端發難;而沈葆楨及沿海疆臣等,金以鐵甲船尚未購妥,不便與之決裂。是此次之遷就了事,實以製備未齊之故”4。總理衙門也說:“伏查上年日本兵擾台灣,正恃鐵甲船為自雄之具,彼時各疆臣防務未集,驟難用兵,均以彼有此船,中國無此船為可慮之尤。”1屬於李鴻章係統的福建巡撫丁日昌更說:“查鐵甲船為目前第一破敵利器,泰西各國皆視鐵甲船之多寡以為強弱。即如日本墓爾小國,尚且罄其全力購成鐵甲船數號以壯國勢。……故大學士文祥亦曾請購辦鐵甲船以為自強根本,此論均屬切中目前事機”2。他還說“彼族(指西方各國——引者)所恃以縱橫海上者,鐵甲船、蚊子船及水雷、後門槍炮而已”3。但是據說“鐵甲船每隻價銀二百餘萬兩及百萬以外”4。所以,總理衙門雖在光緒元年(1875年)已主張先買一兩隻試用,卻在幾年內未能做到。


    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從光緒元年到六年(1875年到1880年)先後委託總稅務司赫德向英國的阿姆士特龍兵工廠買了十艘小型的兵艦,即所謂蚊子船和碰快船,花了近二百萬兩銀子。在他提議下,廣東、山東等省也紛紛購置蚊子船。但李鴻章認為這些還是不夠的,"欲求自強,仍非破除成見,定購鐵甲不可"5。這時清朝當局得到消息,說是英國新買下兩艘德國製成的"八角台鐵甲船",可以轉售,其價"合中國銀兩核計約二百餘萬兩之譜"。李鴻章認為雖然籌款困難,但是決不可錯過這個機會。他說:"若機會一失,中國永無購鐵甲之日,即永無自強之日"6。


    在十九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買辦性的封建官僚們就是用唯武器論和單純軍事觀點來空談“抵禦外侮”,並用以掩蓋他們的投降主義的。


    由於某些原因,從英國轉購德國所製的“八角台鐵甲船”沒有成為事實,但是在總理衙門的支持下,李鴻章終於經過駐德公使李鳳苞向德國的伏爾艦廠訂購了兩艘較大的有六千匹馬力的鐵甲船(“定遠”“鎮遠”)和一艘有二千八百匹馬力的鋼甲船(“濟遠”)。這三艘軍艦造好後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駛抵中國。這三隻船和一切所屬設備以及送船來華的一應費用,超過四百萬兩銀子。


    李鴻章得到這三艘船的時候,已經是在中法戰爭(光緒十年,1884年)之後。算是接受中法戰爭的教訓,光緒十一年上諭說:"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1。這時設立了海軍衙門,以醇親王奕訢總理海軍事務,並且決定首先加強在李鴻章主持下的北洋水師。繼定遠、鎮遠、濟遠三艦後,李鴻章又先後從德國、英國買進了若幹艘船隻,並建設了軍港、船塢等設備。李鴻章的海軍,同他的陸軍一樣,用了許多外國人。例如在定遠、鎮遠、濟遠三船上有德國人四十二人。北洋艦隊的副統領是英國人琅威理,旅順、大連和威海衛的軍港和炮台也是由外國人,主要是琅威理和德國人漢納根等人設計和監造的。當時,其他地方的名義上算是防禦外國侵略的防務設施也總是靠外國人搞的,例如長江上的吳淞炮台、江陰炮台就是由英國人參加建築和教習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繩並收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