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國的這種態度,清朝官方是看清楚了的,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等大臣於鹹豐十一年五月的奏報中說:“臣等探聞英國本有與粵逆兩不相犯之約。法國雖欲剿賊以誇其勇而為英國所製,亦不敢自主。迨本年三月間,巴夏禮自長江來京,歷言賊情斷無成事之理”,並說,巴夏禮隻表示擔心清朝官兵餉項不足,武器不行。恭親王說:“自臣等籠絡英、法以來,目前尚稱安靜,似可就而暱我”1。到了六月間恭親王的一個奏摺中又單獨說到英國:“現在賊勢雖屬蔓延,唯威妥瑪、巴夏禮等歷言其不能成事,故肯暱而就我,果能認真剿辦,則各國就撫之心,亦可愈久愈篤”2。什麽叫“暱而就我”?就是和我親近,向我靠攏的意思,這顯然不僅是普通的朋友了。
這時,封建統治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共同鎮壓革命的農民的形勢的確已經成熟,隻是要找到雙方感到適合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很快也就找到了。
(二)上海周圍的戰爭和所謂“常勝軍”的出現
現代資本帝國主義比歷史上一切侵略者更善於使侵略行動具有“合法”的形式。它總是能夠按照自己的利益預先製造出某種條約、協定、規章等等,再加上隨時按照需要對既定的條約、協定、規章等進行解釋和加以引申,這樣,它的任何行動就總是“合法”、“合理”的了。
當時,英國和法國反對太平天國進攻通商口岸的城市,並且準備在通商口岸用武力對付太平天國,是以它們同清朝政府訂立的條約為根據的。但是,清朝政府被迫訂立的條約中並沒有明文規定它們有這種權利。它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已經規定開放這些城市為通商口岸,這些城市的“安全”就同它們的利益有關,它們就有權為“保障這些城市的安全”而使用武力。而且既然它們有權保衛這些城市,也就應當有權保衛在這些城市周圍三十英裏(即一百華裏)以內的地區。
對於外國人這樣荒謬地從條約中引申出它本來沒有的含義,清朝官方不但不提異議,而且非常滿意。連擔心洋人因“助剿”而盤踞內地的人也很滿意了:洋人的勢力進入通商口岸反正已經是隻能承認的事實,洋人把軍事行動限製在一定範圍內似乎正足以證明他們是“守法”的人!
如前所說,太平天國雖然在鹹豐十一年二月的談判中作了點妥協,但絲毫沒有表明他們承認外國人所說的那種“合法”的權利。
到了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61年12月27日)英國方麵居然又向太平天國提出了措辭蠻橫的照會1。這個照會中提出了四條很無理的要求,其中不但說,太平軍不能開到上海周圍一百裏內,而且要求太平軍不開到九江和漢口的一百裏內,還宣稱,鎮江的金山是鎮江英領事的住宅所在地,不可加以侵擾。
幾天後,十二月二日(1862年1月 1日,太平天國曆是十一月二十二日)太平天國發出復照,義正同嚴地駁斥英國提出的全部要求。這裏隻摘錄與上舉問題有關的幾點。關於不進兵上海吳淞百裏內的要求:"今春我國雖然簽訂此項協定,但......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放棄寸土於不顧。......本年將盡,協定滿期後,我國不能僅以貴國商務為念而不攻取該地。今當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率天兵數百萬之眾克蘇州、杭州及全省之時,忽接貴國此項提議,何勝詫異!"關於不進兵九江、漢口百裏內及不侵擾金山的要求:"此項提議,我等已鄭重考慮。惟貴國有此提議實屬謬誤。......今當我國派軍攻取漢口、九江、鎮江、金山之際,貴國忽偽托友好,暗助滿妖,派兵駐守彼等重地,籍製我軍行動,寧非怪事!此項提議,我國焉能照準?俟我國軍隊攻克漢口、九江、鎮江、金山,安撫各地之後,倘貴國願照常貿易,再來與我國商談,有何不可?貴國欲我軍勿攻該地,目的何在?"復照最後說:"我國所欲殄除者,滿妖盜匪也。我國所欲恢復者,中國也。今滿妖未除,偉業未竟,我國礙難照準貴國所請。俟殄滅滿妖之後,我國即予貴國提議以各種便利。"復照中固然仍表示希望對方"始終與我保持友好,堅守信用,勿存惡意"1,但是這個復照的確是對於倚仗同清朝政府訂立的條約而在中國逞凶稱霸的強盜的嚴重警告。其嚴重性不僅在於拒絕來照中的一切要求,而且在於根本不承認清朝政府所簽訂的條約。太平天國方麵所說的對外友好關係並不以這些條約為基礎,是很明確的。
英國方麵的答覆充分暴露了惡霸的原形:“貴方已悉上海吳淞兩地為英、法軍隊所占領,倘貴軍再敢甘冒不韙,重來進攻,則不僅將招致以前之挫敗,且將因愚蠢而獲致更嚴重之後果。”並且說,由於太平天國不接受英方關於金山、九江、漢口的要求,那就“證明貴方所表示之友好全屬空言而已,因此我國必將相應對待之”1。
當時,英國和法國同太平天國之間發生爭執的地方,還有浙江的寧波(這是南京條約已開放的一個港口)。自太平軍在鹹豐十一年三月占領乍浦以後,英國和法國方麵公然再三警告太平軍不要攻占寧波。到了九、十月間,太平軍在浙東先後占領紹興、餘姚、奉化、慈谿等地直逼寧波時,英國、法國又加派兵艦到寧波。但太平軍不理會這種警告,沒有被這種威脅嚇退,十一月初進兵占領了寧波。就因為太平軍對寧波的進軍沒有能被阻止,而且這時太平軍又有大舉向上海方麵再度進兵的表示,所以英國在十一月下旬向太平軍提出了上述那樣狂妄的照會。
這時,封建統治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共同鎮壓革命的農民的形勢的確已經成熟,隻是要找到雙方感到適合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很快也就找到了。
(二)上海周圍的戰爭和所謂“常勝軍”的出現
現代資本帝國主義比歷史上一切侵略者更善於使侵略行動具有“合法”的形式。它總是能夠按照自己的利益預先製造出某種條約、協定、規章等等,再加上隨時按照需要對既定的條約、協定、規章等進行解釋和加以引申,這樣,它的任何行動就總是“合法”、“合理”的了。
當時,英國和法國反對太平天國進攻通商口岸的城市,並且準備在通商口岸用武力對付太平天國,是以它們同清朝政府訂立的條約為根據的。但是,清朝政府被迫訂立的條約中並沒有明文規定它們有這種權利。它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已經規定開放這些城市為通商口岸,這些城市的“安全”就同它們的利益有關,它們就有權為“保障這些城市的安全”而使用武力。而且既然它們有權保衛這些城市,也就應當有權保衛在這些城市周圍三十英裏(即一百華裏)以內的地區。
對於外國人這樣荒謬地從條約中引申出它本來沒有的含義,清朝官方不但不提異議,而且非常滿意。連擔心洋人因“助剿”而盤踞內地的人也很滿意了:洋人的勢力進入通商口岸反正已經是隻能承認的事實,洋人把軍事行動限製在一定範圍內似乎正足以證明他們是“守法”的人!
如前所說,太平天國雖然在鹹豐十一年二月的談判中作了點妥協,但絲毫沒有表明他們承認外國人所說的那種“合法”的權利。
到了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61年12月27日)英國方麵居然又向太平天國提出了措辭蠻橫的照會1。這個照會中提出了四條很無理的要求,其中不但說,太平軍不能開到上海周圍一百裏內,而且要求太平軍不開到九江和漢口的一百裏內,還宣稱,鎮江的金山是鎮江英領事的住宅所在地,不可加以侵擾。
幾天後,十二月二日(1862年1月 1日,太平天國曆是十一月二十二日)太平天國發出復照,義正同嚴地駁斥英國提出的全部要求。這裏隻摘錄與上舉問題有關的幾點。關於不進兵上海吳淞百裏內的要求:"今春我國雖然簽訂此項協定,但......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放棄寸土於不顧。......本年將盡,協定滿期後,我國不能僅以貴國商務為念而不攻取該地。今當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率天兵數百萬之眾克蘇州、杭州及全省之時,忽接貴國此項提議,何勝詫異!"關於不進兵九江、漢口百裏內及不侵擾金山的要求:"此項提議,我等已鄭重考慮。惟貴國有此提議實屬謬誤。......今當我國派軍攻取漢口、九江、鎮江、金山之際,貴國忽偽托友好,暗助滿妖,派兵駐守彼等重地,籍製我軍行動,寧非怪事!此項提議,我國焉能照準?俟我國軍隊攻克漢口、九江、鎮江、金山,安撫各地之後,倘貴國願照常貿易,再來與我國商談,有何不可?貴國欲我軍勿攻該地,目的何在?"復照最後說:"我國所欲殄除者,滿妖盜匪也。我國所欲恢復者,中國也。今滿妖未除,偉業未竟,我國礙難照準貴國所請。俟殄滅滿妖之後,我國即予貴國提議以各種便利。"復照中固然仍表示希望對方"始終與我保持友好,堅守信用,勿存惡意"1,但是這個復照的確是對於倚仗同清朝政府訂立的條約而在中國逞凶稱霸的強盜的嚴重警告。其嚴重性不僅在於拒絕來照中的一切要求,而且在於根本不承認清朝政府所簽訂的條約。太平天國方麵所說的對外友好關係並不以這些條約為基礎,是很明確的。
英國方麵的答覆充分暴露了惡霸的原形:“貴方已悉上海吳淞兩地為英、法軍隊所占領,倘貴軍再敢甘冒不韙,重來進攻,則不僅將招致以前之挫敗,且將因愚蠢而獲致更嚴重之後果。”並且說,由於太平天國不接受英方關於金山、九江、漢口的要求,那就“證明貴方所表示之友好全屬空言而已,因此我國必將相應對待之”1。
當時,英國和法國同太平天國之間發生爭執的地方,還有浙江的寧波(這是南京條約已開放的一個港口)。自太平軍在鹹豐十一年三月占領乍浦以後,英國和法國方麵公然再三警告太平軍不要攻占寧波。到了九、十月間,太平軍在浙東先後占領紹興、餘姚、奉化、慈谿等地直逼寧波時,英國、法國又加派兵艦到寧波。但太平軍不理會這種警告,沒有被這種威脅嚇退,十一月初進兵占領了寧波。就因為太平軍對寧波的進軍沒有能被阻止,而且這時太平軍又有大舉向上海方麵再度進兵的表示,所以英國在十一月下旬向太平軍提出了上述那樣狂妄的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