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法在上海幫助清軍擊退太平軍的這一天,恰好是它們在北方從清朝手裏攻占了大沽炮台的同一天。
為什麽李秀成從上海這樣快地撤退?從軍事上看,當時有一股清軍猛攻嘉興,太平軍在嘉興的守軍告急。嘉興如果失掉,李秀成向上海的進軍將在後路受到威脅。但這股清軍是江南大營的殘部,力量並不很大,李秀成從上海回師,很快就把它粉碎了。這並不能成為必須放棄進攻上海的原因。
事實上,李秀成對於英、法軍防守的上海並沒有用全力去進攻。英、法軍所靠的不過是槍炮厲害,而兵力微不足道。以李秀成當時所擁有的實力,如果堅決進攻,是可能打下上海來的。他不這樣做,其主要原因在於太平天國方麵對外國侵略者一直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李秀成這次進兵上海前二年,即鹹豐八年(1858年)冬天,已經訂立了天津條約之後,英國侵略軍頭子額爾金曾帶領一支艦隊,駛入長江,直到漢口,據稱他的目的是要視察沿江商埠,以決定那些地方最適宜於開放給外國通商。當他沿江上駛,經過太平天國占領的地區時,並未登陸,卻野蠻地向太平軍在天京的炮台進行了轟擊。天王洪秀全發出一個詔書,派人在蕪湖遞交額爾金。這個詔書的形式很別致(但這是洪秀全的詔書常用的文體),全篇是七字一句的韻文,其中幾乎都是講他的宗教觀念,說明他是以上帝為父,以耶穌為兄,因此他才能"掃滅邪神",建立"天國"。詔書中以"西洋番弟"稱呼對方,全篇結語是:"朕據眾臣本章奏,方知弟等到天都,朕詔眾臣禮相待,兄弟團圓莫疑狐。朕慮弟們不知得,故降詔旨情相孚。西洋番弟朝上帝,人間恩和在斯乎"1。這個文件顯然表明,洪秀全仍然認為洋人和自己信奉同一個"上帝",因而是能夠兄弟相處的。他陷在宗教的迷霧中,對於現實的國際關係完全無知。
鹹豐九年(1859年)到達天京的洪仁玕雖然在香港住過多年,但所接觸的主要是外國傳教士。他的執政無助於提高太平軍對現實的國際關係的了解。
李秀成在這次進軍上海前,洪仁玕曾送信給上海的英、法、美領事,並自己到蘇州,把在上海的幾個英國傳教士邀到蘇州和他會晤。他想運用自己的影響來使外國人在上海不幹預太平軍的進兵。但是他想錯了。應邀到蘇州的英國傳教士楊篤新敘述他見到幹王的情形說:“幹王的情緒甚為激動。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激動的原因是由於已經聽說他送往上海各國領事館的一些信件,並未被領事們拆閱,而英、法軍隊又在防守上海縣城。他說,前者,是對他個人的侮辱,後者是直接違反了外國人在雙方交戰團體之間所採取的中立原則”2。
但是洪仁玕和李秀成仍不相信外國人真會用武力防衛包括縣城在內的整個上海。李秀成兵臨上海郊區時,又發出公函給各國公使,通知說,他已嚴令兵將不得擾害外人,要求外國人懸掛黃色的旗子作標誌,並表示他到上海後,將與各國公使進行商談。
李秀成並沒有在上海打一個大仗的準備,他率領到上海城邊的部隊隻有三千人。這一地區的清朝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他以為外國人不會真的動武,而上海城內又有事先約定內應的一些廣東人(大概是小刀會的餘黨),所以他本以為可以兵不血刃地進入上海。不料約定的內應都遭到了英、法軍隊的鎮壓。他所要對付的敵人又不是華爾那樣的僱傭軍,而是英、法的正規軍隊。從上海城邊的三天的戰鬥來看,李秀成並沒有下定決心和這樣的敵人進行戰爭。
李秀成撤兵時又給英、美、葡領事發出一信,信中說:“若我有誌來取上海,猶如囊中取物。惟我仍念同教兄弟之情,恐爭端一起,反被官兵冷笑。……汝中有人思及此情而悔汝前愆,仍與我等和好為美乎?”李秀成的這封信不寫給法國人,而且信中大罵法國人,據他說,法國人曾要他到上海,他信以為實,不料法國人“已被官兵誘惑背誓……如此不公不義,無以復加矣。”1所謂法國人曾要他到上海,事實真象究竟如何,已無法弄清楚。一個同時期的英國作家認為這可能是法國天主教會的一個陰謀。他說:“天主教在中國的教士們是一個很強大的團體,在全國有一套地下交通係統,誰都知道,他們對太平天國極端仇恨。看來很可能就是他們派遣一些人員去欺騙忠王說,占領上海是很容易和安全的,從而引誘忠王自投羅網”2。
西方資產階級把基督教傳到中國,本來是為了麻痹中國人民。太平天國把它改頭換麵地利用了一番,雖然對發動農民革命起了某些積極作用,但歸根結蒂,基督教和其他任何宗教迷信一樣,對人民的覺醒是嚴重的妨害。太平天國麵臨從來的農民戰爭所沒有遇到過的國際關係,所謂上帝的信仰終於使他們在現實鬥爭中迷惑和走入歧途。
在太平軍這一次從上海撤退以後兩個月,各國侵略者同清朝簽訂了北京條約。從此自稱維護耶穌基督之教的人也同自稱維護孔孟之道的人一樣公開宣布自己是太平天國的死敵。現實的鬥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鬥爭。
--------------------------------------------------------------------------------
為什麽李秀成從上海這樣快地撤退?從軍事上看,當時有一股清軍猛攻嘉興,太平軍在嘉興的守軍告急。嘉興如果失掉,李秀成向上海的進軍將在後路受到威脅。但這股清軍是江南大營的殘部,力量並不很大,李秀成從上海回師,很快就把它粉碎了。這並不能成為必須放棄進攻上海的原因。
事實上,李秀成對於英、法軍防守的上海並沒有用全力去進攻。英、法軍所靠的不過是槍炮厲害,而兵力微不足道。以李秀成當時所擁有的實力,如果堅決進攻,是可能打下上海來的。他不這樣做,其主要原因在於太平天國方麵對外國侵略者一直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李秀成這次進兵上海前二年,即鹹豐八年(1858年)冬天,已經訂立了天津條約之後,英國侵略軍頭子額爾金曾帶領一支艦隊,駛入長江,直到漢口,據稱他的目的是要視察沿江商埠,以決定那些地方最適宜於開放給外國通商。當他沿江上駛,經過太平天國占領的地區時,並未登陸,卻野蠻地向太平軍在天京的炮台進行了轟擊。天王洪秀全發出一個詔書,派人在蕪湖遞交額爾金。這個詔書的形式很別致(但這是洪秀全的詔書常用的文體),全篇是七字一句的韻文,其中幾乎都是講他的宗教觀念,說明他是以上帝為父,以耶穌為兄,因此他才能"掃滅邪神",建立"天國"。詔書中以"西洋番弟"稱呼對方,全篇結語是:"朕據眾臣本章奏,方知弟等到天都,朕詔眾臣禮相待,兄弟團圓莫疑狐。朕慮弟們不知得,故降詔旨情相孚。西洋番弟朝上帝,人間恩和在斯乎"1。這個文件顯然表明,洪秀全仍然認為洋人和自己信奉同一個"上帝",因而是能夠兄弟相處的。他陷在宗教的迷霧中,對於現實的國際關係完全無知。
鹹豐九年(1859年)到達天京的洪仁玕雖然在香港住過多年,但所接觸的主要是外國傳教士。他的執政無助於提高太平軍對現實的國際關係的了解。
李秀成在這次進軍上海前,洪仁玕曾送信給上海的英、法、美領事,並自己到蘇州,把在上海的幾個英國傳教士邀到蘇州和他會晤。他想運用自己的影響來使外國人在上海不幹預太平軍的進兵。但是他想錯了。應邀到蘇州的英國傳教士楊篤新敘述他見到幹王的情形說:“幹王的情緒甚為激動。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激動的原因是由於已經聽說他送往上海各國領事館的一些信件,並未被領事們拆閱,而英、法軍隊又在防守上海縣城。他說,前者,是對他個人的侮辱,後者是直接違反了外國人在雙方交戰團體之間所採取的中立原則”2。
但是洪仁玕和李秀成仍不相信外國人真會用武力防衛包括縣城在內的整個上海。李秀成兵臨上海郊區時,又發出公函給各國公使,通知說,他已嚴令兵將不得擾害外人,要求外國人懸掛黃色的旗子作標誌,並表示他到上海後,將與各國公使進行商談。
李秀成並沒有在上海打一個大仗的準備,他率領到上海城邊的部隊隻有三千人。這一地區的清朝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他以為外國人不會真的動武,而上海城內又有事先約定內應的一些廣東人(大概是小刀會的餘黨),所以他本以為可以兵不血刃地進入上海。不料約定的內應都遭到了英、法軍隊的鎮壓。他所要對付的敵人又不是華爾那樣的僱傭軍,而是英、法的正規軍隊。從上海城邊的三天的戰鬥來看,李秀成並沒有下定決心和這樣的敵人進行戰爭。
李秀成撤兵時又給英、美、葡領事發出一信,信中說:“若我有誌來取上海,猶如囊中取物。惟我仍念同教兄弟之情,恐爭端一起,反被官兵冷笑。……汝中有人思及此情而悔汝前愆,仍與我等和好為美乎?”李秀成的這封信不寫給法國人,而且信中大罵法國人,據他說,法國人曾要他到上海,他信以為實,不料法國人“已被官兵誘惑背誓……如此不公不義,無以復加矣。”1所謂法國人曾要他到上海,事實真象究竟如何,已無法弄清楚。一個同時期的英國作家認為這可能是法國天主教會的一個陰謀。他說:“天主教在中國的教士們是一個很強大的團體,在全國有一套地下交通係統,誰都知道,他們對太平天國極端仇恨。看來很可能就是他們派遣一些人員去欺騙忠王說,占領上海是很容易和安全的,從而引誘忠王自投羅網”2。
西方資產階級把基督教傳到中國,本來是為了麻痹中國人民。太平天國把它改頭換麵地利用了一番,雖然對發動農民革命起了某些積極作用,但歸根結蒂,基督教和其他任何宗教迷信一樣,對人民的覺醒是嚴重的妨害。太平天國麵臨從來的農民戰爭所沒有遇到過的國際關係,所謂上帝的信仰終於使他們在現實鬥爭中迷惑和走入歧途。
在太平軍這一次從上海撤退以後兩個月,各國侵略者同清朝簽訂了北京條約。從此自稱維護耶穌基督之教的人也同自稱維護孔孟之道的人一樣公開宣布自己是太平天國的死敵。現實的鬥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