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封建統治者既然沒有決心反對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仍然繼續縱兵擾民,當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群眾幫助的軍隊,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漢好導引的外國侵略者那樣熟悉“山勢陸路”,這也是不奇怪的。為侵略者所收買的漢奸在居民中終究隻占極少數。封建統治者無法解決在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矛盾,卻極度誇張漢奸的數量和作用。奕經在浙江向皇帝報告說:“曹江以東,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3奕山在廣東也說:“密查粵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內。各商因夷以致富,細民藉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語,其中狡者布為奸細。”於是他得出結論說:“防民甚於防寇,此所謂患不在外而在內者此也。”4把幾乎所有的民眾都說成是漢奸,顯然是瞎說,但這種說法恰好說明,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最大的敵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外國侵略者作戰的時候,仍然認為“防民甚於防寇”!
外國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動,的確經過各種途徑收買了一些漢奸,到了戰時,這些漢奸成了他們的有用的助手。但封建統治者其實並不真是仇視漢奸,特別是一到了所謂“議撫”時,漢奸成了他們所利用的寶貝。例如有一個鮑鵬,本是在廣州為英國著名的鴉片販子顛地跑腿的走狗。兩廣總督琦善到廣州接替林則徐時,把鮑鵬收羅了來,使他成為一個八品銜的官員。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人的交涉,鮑鵬都參與在內。英國人關於鮑鵬的記載說:“這人原在顛地先生在廣州所開的公司裏當買辦”,又說:“我方和琦善之間的前前後後的一切接洽中,聯絡媒介就是前麵提到過的買辦鮑鵬,他是一個機敏聰明的人,約有四十五歲,混合話說得很流利。”1林則徐說:“廣東夷務大不可問,靜老(琦善字靜庵——引者)以為秘計,不令外人知情,密任直隸守隸白含章及漢奸鮑鵬往來寄信,雖甚秘密,其實人人皆知。”2
何止這個八品銜的鮑鵬是個漢奸!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裏布等一心一意宣傳敵人的力量強大,曲意求和的大員們,何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奸?這種戴花翎的漢奸,使中國喪失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在戰爭中實行失敗主義、投降主義;他們的危害是那一些為敵軍指引路徑、刺探消息的小漢奸所無法比擬的。
封建統治階級同農民起義軍作戰時總是決心很大的,例如最近的一次鎮壓白蓮教起義,即使戰爭中失利,即使戰爭拖延不決,它也要打下去。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決定了它這樣做。但在鴉片戰爭這樣的對付外來侵略者的戰爭中,它卻那樣地易於動搖,那樣地經受不起挫折,這當然也是為它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浙江巡撫劉韻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皇帝指出,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就有十大“可慮”。其中第一到第七項說的是敵方武器精良,又有漢奸幫助,自己方麵軍心民心都不可用,所以無法戰爭等等。到了第八項,他說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命根子,徵收漕糧的問題,他說,因為有戰爭,漕糧收不齊,“今大兵復又失利,催征更屬為難”。然後第九項,他說到內地“匪徒聚眾搶掠”的問題,他說,雖然已經多方“彈壓”,但是“現在米麥蔬菜,價日增昂,小民度日艱難,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復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逞之徒乘機而起”。最後第十項,是說,“沿海七省,警備已將兩載……計七省一月之防費,為數甚巨,防無已時,即費難數計,糜餉勞師,伊於胡底?”1劉韻珂的“十可慮”論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對外的戰爭能一下取得勝利,當然很好,可以更加強在內部的統治。但是失敗,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挫折,都會使已經存在著的內部危機大大加強起來。長時期的戰爭是他們所不敢設想的。
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在民族自衛戰爭中動員廣大人民的力量,隻能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在任何一點被突破時,就驚惶失措,除了節節敗退外沒有別的辦法。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是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在浙江兵敗自殺的裕謙說:“彼可並幫來犯,我則必須扼要分守,彼可數日不來,我則必須時刻防備,已成彼眾我寡,彼聚我散,彼逸我勞之勢”1。本來應該是侵略者力求速戰速決,曠日持久對他們是很不利的,但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卻害怕戰爭延長更甚於侵略者,一想到“糜餉勞師,伊於胡底”就感到危機重重。封建統治者不能使敵人每取得一個勝利都付出一定的代價,也不能使敵人看不到勝利的前景而陷入困境;反而使侵略者因為輕易地取得一個個勝利,並且因為看到訛詐的手段能夠生效,從而大大地增加了他們的威風。
鴉片戰爭中一些主戰的將軍、督撫很快就變到主和的立場。道光皇帝也曾顯得好像是堅決主戰,但是他不斷地動搖,終於接受屈辱的和約。這就因為他們在主戰時都不切實際地認為可以一戰取勝,當速戰論行不通,馬上就轉到了投降主義。林則徐是一貫的堅決的主戰論者,但他最多隻能在他曾負責的廣東地區加強防務。在封建官僚集團中雖然還出現了林則徐這樣優秀的人物,但他在本集團中隻能受到排擠和打擊。當整個封建統治勢力已經被敵人的海盜行為所嚇倒,而認為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得多的時候,林則徐被撤職查辦是不可避免的。
外國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動,的確經過各種途徑收買了一些漢奸,到了戰時,這些漢奸成了他們的有用的助手。但封建統治者其實並不真是仇視漢奸,特別是一到了所謂“議撫”時,漢奸成了他們所利用的寶貝。例如有一個鮑鵬,本是在廣州為英國著名的鴉片販子顛地跑腿的走狗。兩廣總督琦善到廣州接替林則徐時,把鮑鵬收羅了來,使他成為一個八品銜的官員。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人的交涉,鮑鵬都參與在內。英國人關於鮑鵬的記載說:“這人原在顛地先生在廣州所開的公司裏當買辦”,又說:“我方和琦善之間的前前後後的一切接洽中,聯絡媒介就是前麵提到過的買辦鮑鵬,他是一個機敏聰明的人,約有四十五歲,混合話說得很流利。”1林則徐說:“廣東夷務大不可問,靜老(琦善字靜庵——引者)以為秘計,不令外人知情,密任直隸守隸白含章及漢奸鮑鵬往來寄信,雖甚秘密,其實人人皆知。”2
何止這個八品銜的鮑鵬是個漢奸!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裏布等一心一意宣傳敵人的力量強大,曲意求和的大員們,何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奸?這種戴花翎的漢奸,使中國喪失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在戰爭中實行失敗主義、投降主義;他們的危害是那一些為敵軍指引路徑、刺探消息的小漢奸所無法比擬的。
封建統治階級同農民起義軍作戰時總是決心很大的,例如最近的一次鎮壓白蓮教起義,即使戰爭中失利,即使戰爭拖延不決,它也要打下去。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決定了它這樣做。但在鴉片戰爭這樣的對付外來侵略者的戰爭中,它卻那樣地易於動搖,那樣地經受不起挫折,這當然也是為它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浙江巡撫劉韻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皇帝指出,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就有十大“可慮”。其中第一到第七項說的是敵方武器精良,又有漢奸幫助,自己方麵軍心民心都不可用,所以無法戰爭等等。到了第八項,他說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命根子,徵收漕糧的問題,他說,因為有戰爭,漕糧收不齊,“今大兵復又失利,催征更屬為難”。然後第九項,他說到內地“匪徒聚眾搶掠”的問題,他說,雖然已經多方“彈壓”,但是“現在米麥蔬菜,價日增昂,小民度日艱難,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復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逞之徒乘機而起”。最後第十項,是說,“沿海七省,警備已將兩載……計七省一月之防費,為數甚巨,防無已時,即費難數計,糜餉勞師,伊於胡底?”1劉韻珂的“十可慮”論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對外的戰爭能一下取得勝利,當然很好,可以更加強在內部的統治。但是失敗,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挫折,都會使已經存在著的內部危機大大加強起來。長時期的戰爭是他們所不敢設想的。
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在民族自衛戰爭中動員廣大人民的力量,隻能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在任何一點被突破時,就驚惶失措,除了節節敗退外沒有別的辦法。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是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在浙江兵敗自殺的裕謙說:“彼可並幫來犯,我則必須扼要分守,彼可數日不來,我則必須時刻防備,已成彼眾我寡,彼聚我散,彼逸我勞之勢”1。本來應該是侵略者力求速戰速決,曠日持久對他們是很不利的,但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卻害怕戰爭延長更甚於侵略者,一想到“糜餉勞師,伊於胡底”就感到危機重重。封建統治者不能使敵人每取得一個勝利都付出一定的代價,也不能使敵人看不到勝利的前景而陷入困境;反而使侵略者因為輕易地取得一個個勝利,並且因為看到訛詐的手段能夠生效,從而大大地增加了他們的威風。
鴉片戰爭中一些主戰的將軍、督撫很快就變到主和的立場。道光皇帝也曾顯得好像是堅決主戰,但是他不斷地動搖,終於接受屈辱的和約。這就因為他們在主戰時都不切實際地認為可以一戰取勝,當速戰論行不通,馬上就轉到了投降主義。林則徐是一貫的堅決的主戰論者,但他最多隻能在他曾負責的廣東地區加強防務。在封建官僚集團中雖然還出現了林則徐這樣優秀的人物,但他在本集團中隻能受到排擠和打擊。當整個封建統治勢力已經被敵人的海盜行為所嚇倒,而認為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得多的時候,林則徐被撤職查辦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