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撫”的空氣高漲,皇帝已表示不信任林則徐的情況下,本來反對嚴禁鴉片的官員們大肆造謠中傷,陷害以林則徐為首的禁菸派和抵抗派。九月,道光皇帝下諭申斥林則徐、鄧廷楨,給他們加上“誤國病民”的罪名,把英國侵略軍沿海騷擾,各省“紛紛徵調,糜餉勞師”,說成是他們“辦理不善”的結果2。被革職的林則徐還上奏說,為海防長久之計,應當不惜經費,“製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並要求“帶罪前赴浙省,隨營效力,以贖前愆。”對於這個奏文,皇帝加上了“無理,可惡”,“一片胡言”等等批語3。
林則徐被罷免後,在白河口“撫夷”有功的琦善接任兩廣總督,在廣州和英國人義律談判(懿律已經因病回國)。琦善完全不作任何作戰準備,隻想在談判中用延宕的辦法來使對方降低他們的要求。義律決定再度使用武力。道光二十年十二月,英軍突然襲擊和占領了虎門外的沙角、大角兩個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統率守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使敵人遭到較多的傷亡。但是琦善並不積極抵抗。義律擅自發布公告,宣稱已與琦善達成初步協議,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並賠償煙款六百萬元等。英軍隨即強行占領了香港。
道光皇帝在知道英國硬要割地賠款之後,忽然又改變方針,主張打仗了。原來他以為,已到天津海口的英國軍隊既然很容易地就撤往南方,可見他們並沒有多麽厲害;既然已就“撫”,就不應該再要求割地賠款。割地,有傷“天朝”體麵,賠款,錢又從何而來!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1841年1月27日),皇帝下詔表示決心在廣東和浙江把英國人"痛加剿洗"1。一個月後,他命令把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
義律沒有得到割地賠款的確實憑證,又獲悉清朝政府調兵遣將的消息,就採取先發製人的手段。二月上旬,英軍向虎門炮台發動進攻。琦善的投降政策使許多官兵喪失了戰鬥意誌,英軍輕易地占領了虎門的十餘座炮台和一千餘尊炮位。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上炮台率部抵抗,他在這一次戰役中犧牲。
英國方麵由於在華兵力不足,在二月初把留在浙江定海的部隊全部撤退。欽差大臣伊裏布因而能夠奏報“收復”定海。已經下了作戰詔書的道光皇帝這時認為,伊裏布一直不敢和敵軍作戰,不能加以剿滅,“可謂庸懦無能之至”2,所以也給了他以革職的處分。
道光皇帝這時似乎真是有了作戰的決心。他下令從湖北、四川、貴州、河南、廣西、江西調動軍隊開往廣東。他派遣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一起負責廣東的軍事。楊芳先到了廣州,此人號稱名將,但也和琦善一樣,竭力採取“撫”的辦法以避免作戰,因此他受到皇帝的申斥。皇帝認為他“隻知遷就完事,不顧國家大體”,訓示他說:“此事更無他議,唯有進剿一法。……斷不準提及通商二字”3。隨後,奕山和隆文也到了廣州。他們在出京前由皇帝“麵授機宜”,要他們“一鼓作氣,殄滅醜類”。四月初,奕山在毫無切實的軍事部署的情況下和侵略軍打了一仗,隻打了七天,廣州城外炮台全部失陷,一萬八千軍隊潰散了。正在英軍要發動攻城時,奕山掛起了白旗乞降。在奕山主持下訂立了新的停戰條款,其中主要是奕山和中國軍隊於六天內退出廣州城,七天內交付六百萬元賠款。奕山迅速地做到了這些條款,英軍在取得賠款時,四月十九日退出虎門。
道光皇帝這一回批準了奕山的投降行動。原來他的作戰的決心和禁菸的決心一樣,是一遇挫折就迅速熄滅了。他說:“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1,既然這些洋人已經在廣東退出虎門,而且在浙江也已交還了定海,那麽麵子上也還算過得去,一切事情就算完了。打敗仗的奕山等人沒有受到任何處分,懲罰反而落到了已經革職的林則徐、鄧廷楨身上,皇帝下令把他們“發往伊犁,效力贖罪”。六月初,皇帝下令,廣東和其他沿海各省在前一時期為加強防務而從外省調集的官兵一律裁撤。
但侵略者卻不認為戰事已經告終。英國政府在知道義律率兵到了大沽口又撤回,接著在廣東也未得到明確效果這些情形以後非常不滿意,認為義律沒有能貫徹執行原定的計劃。英國政府撤回義律,改派曾在印度任職的樸鼎查擔任全權大臣,同時更換了司令官,增加侵略軍力。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中旬(1841年8月初),樸鼎查到了廣東,立刻通知中國官方,要出兵北上以求滿足去年在白河口提出的全部要求。這以後一整年中間,英軍在福建、浙江、江蘇發動了一連串的攻勢。清朝當局手忙腳亂地調兵遣將,布置抵抗。但是在任何地方都顯不出有抵抗的決心和能力。英軍在七月間一度占領廈門,為了要進攻更北的省份,不久就退出廈門,但仍盤踞鼓浪嶼。八月中旬英艦到了浙江海麵,第二次占領定海,並且占領了鎮海和寧波。這一回,浙江的守軍進行了抵抗,但在這些抵抗失敗,派去浙江的欽差大臣裕謙在鎮海兵敗自殺後,浙江巡撫劉韻珂就斷定軍事抵抗是無用的,隻能尋求別的出路,也就是求和。侵略軍在占領了浙江沿海這幾個地方後,就在這裏過冬。因此浙江變成了一個軍事中心。道光皇帝派遣另一個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到浙江主持軍務。奕經雖然主戰,但隻想靠臨時從各省湊集的軍隊一戰而僥倖取勝。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底,奕經以一萬三千多的兵力反攻寧波、鎮海,迅速地失敗退卻;緊接著,英軍以一千二百多人向慈谿追擊,使奕經的大軍全部潰散。於是這個揚威將軍也不再想"揚威"而贊同劉韻琦的立場了。這時侵略軍絲毫無議和之意,它似乎還要在浙江進一步占領杭州,這使浙江當局十分恐慌。但是英軍在三月下旬放棄寧波,騰出兵力到浙江以北的地區尋找更致命的打擊點。在一度攻占乍浦以後,四月底英國艦隊到了江蘇省長江口外。五月初八日,英軍攻占吳淞、寶山,江南提督陳化成在吳淞率部抵抗,壯烈犧牲。由於兩江總督牛鑑怯懦畏戰,清朝官兵無抵抗地放棄了上海。英國侵略者揚言要進入長江,還要更往北去。
林則徐被罷免後,在白河口“撫夷”有功的琦善接任兩廣總督,在廣州和英國人義律談判(懿律已經因病回國)。琦善完全不作任何作戰準備,隻想在談判中用延宕的辦法來使對方降低他們的要求。義律決定再度使用武力。道光二十年十二月,英軍突然襲擊和占領了虎門外的沙角、大角兩個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統率守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使敵人遭到較多的傷亡。但是琦善並不積極抵抗。義律擅自發布公告,宣稱已與琦善達成初步協議,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並賠償煙款六百萬元等。英軍隨即強行占領了香港。
道光皇帝在知道英國硬要割地賠款之後,忽然又改變方針,主張打仗了。原來他以為,已到天津海口的英國軍隊既然很容易地就撤往南方,可見他們並沒有多麽厲害;既然已就“撫”,就不應該再要求割地賠款。割地,有傷“天朝”體麵,賠款,錢又從何而來!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1841年1月27日),皇帝下詔表示決心在廣東和浙江把英國人"痛加剿洗"1。一個月後,他命令把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
義律沒有得到割地賠款的確實憑證,又獲悉清朝政府調兵遣將的消息,就採取先發製人的手段。二月上旬,英軍向虎門炮台發動進攻。琦善的投降政策使許多官兵喪失了戰鬥意誌,英軍輕易地占領了虎門的十餘座炮台和一千餘尊炮位。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上炮台率部抵抗,他在這一次戰役中犧牲。
英國方麵由於在華兵力不足,在二月初把留在浙江定海的部隊全部撤退。欽差大臣伊裏布因而能夠奏報“收復”定海。已經下了作戰詔書的道光皇帝這時認為,伊裏布一直不敢和敵軍作戰,不能加以剿滅,“可謂庸懦無能之至”2,所以也給了他以革職的處分。
道光皇帝這時似乎真是有了作戰的決心。他下令從湖北、四川、貴州、河南、廣西、江西調動軍隊開往廣東。他派遣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一起負責廣東的軍事。楊芳先到了廣州,此人號稱名將,但也和琦善一樣,竭力採取“撫”的辦法以避免作戰,因此他受到皇帝的申斥。皇帝認為他“隻知遷就完事,不顧國家大體”,訓示他說:“此事更無他議,唯有進剿一法。……斷不準提及通商二字”3。隨後,奕山和隆文也到了廣州。他們在出京前由皇帝“麵授機宜”,要他們“一鼓作氣,殄滅醜類”。四月初,奕山在毫無切實的軍事部署的情況下和侵略軍打了一仗,隻打了七天,廣州城外炮台全部失陷,一萬八千軍隊潰散了。正在英軍要發動攻城時,奕山掛起了白旗乞降。在奕山主持下訂立了新的停戰條款,其中主要是奕山和中國軍隊於六天內退出廣州城,七天內交付六百萬元賠款。奕山迅速地做到了這些條款,英軍在取得賠款時,四月十九日退出虎門。
道光皇帝這一回批準了奕山的投降行動。原來他的作戰的決心和禁菸的決心一樣,是一遇挫折就迅速熄滅了。他說:“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1,既然這些洋人已經在廣東退出虎門,而且在浙江也已交還了定海,那麽麵子上也還算過得去,一切事情就算完了。打敗仗的奕山等人沒有受到任何處分,懲罰反而落到了已經革職的林則徐、鄧廷楨身上,皇帝下令把他們“發往伊犁,效力贖罪”。六月初,皇帝下令,廣東和其他沿海各省在前一時期為加強防務而從外省調集的官兵一律裁撤。
但侵略者卻不認為戰事已經告終。英國政府在知道義律率兵到了大沽口又撤回,接著在廣東也未得到明確效果這些情形以後非常不滿意,認為義律沒有能貫徹執行原定的計劃。英國政府撤回義律,改派曾在印度任職的樸鼎查擔任全權大臣,同時更換了司令官,增加侵略軍力。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中旬(1841年8月初),樸鼎查到了廣東,立刻通知中國官方,要出兵北上以求滿足去年在白河口提出的全部要求。這以後一整年中間,英軍在福建、浙江、江蘇發動了一連串的攻勢。清朝當局手忙腳亂地調兵遣將,布置抵抗。但是在任何地方都顯不出有抵抗的決心和能力。英軍在七月間一度占領廈門,為了要進攻更北的省份,不久就退出廈門,但仍盤踞鼓浪嶼。八月中旬英艦到了浙江海麵,第二次占領定海,並且占領了鎮海和寧波。這一回,浙江的守軍進行了抵抗,但在這些抵抗失敗,派去浙江的欽差大臣裕謙在鎮海兵敗自殺後,浙江巡撫劉韻珂就斷定軍事抵抗是無用的,隻能尋求別的出路,也就是求和。侵略軍在占領了浙江沿海這幾個地方後,就在這裏過冬。因此浙江變成了一個軍事中心。道光皇帝派遣另一個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到浙江主持軍務。奕經雖然主戰,但隻想靠臨時從各省湊集的軍隊一戰而僥倖取勝。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底,奕經以一萬三千多的兵力反攻寧波、鎮海,迅速地失敗退卻;緊接著,英軍以一千二百多人向慈谿追擊,使奕經的大軍全部潰散。於是這個揚威將軍也不再想"揚威"而贊同劉韻琦的立場了。這時侵略軍絲毫無議和之意,它似乎還要在浙江進一步占領杭州,這使浙江當局十分恐慌。但是英軍在三月下旬放棄寧波,騰出兵力到浙江以北的地區尋找更致命的打擊點。在一度攻占乍浦以後,四月底英國艦隊到了江蘇省長江口外。五月初八日,英軍攻占吳淞、寶山,江南提督陳化成在吳淞率部抵抗,壯烈犧牲。由於兩江總督牛鑑怯懦畏戰,清朝官兵無抵抗地放棄了上海。英國侵略者揚言要進入長江,還要更往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