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朝和清朝,在有些地區,由於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由於農民中的兩極分化,也存在著僱傭長工和短工的富農經濟,但是這種富農經濟仍帶有很強的封建性,富農往往同時出租其所有的部分土地,並力求使自己成為地主。
明朝的後期,商業的發達超過了以往的朝代,有了許多繁榮的城鎮。商業和手工業集中在這些城鎮中。清朝中葉,這種城鎮的經濟重新發展起來。毛澤東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1從當時的城鎮經濟中可以看到這種資本主義的萌芽,不過那畢竟還是“萌芽”,是在封建經濟壓製下遠未成熟的幼苗。
明朝和清朝,有規模相當大的官營工場手工業,如官營的織造工業、陶瓷工業、錢幣製造工業、船舶和軍火的製造工業等。它們的生產不是為了供應市場,而是專為供應封建國家的需要,供應皇家和貴族享受的。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和手工場內部生產關係是封建性的,勞動者在人身上是不自由的或不完全自由的。這種官營的工場手工業不可能直接發展為資本主義。當時的商業基本上是依附於封建的生產關係的販運商業。這種商業也不可能直接發展為資本主義。
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是私營手工業工場。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私營手工業工場對封建製度有很大的依賴性,其內部對勞動者的僱傭關係仍帶有不同程度的奴役關係。像在邊遠地區的礦山開採行業,大多由地方豪強投資經營,在那裏對勞動者縱然採取僱傭的形式,實際上總是實行著封建性的野蠻的強製。在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有些行業的私營手工業工場,資本主義性質比較多一些。例如鐵器製造、棉布漂染、榨油、碾米、造紙、製糖等業,有些地方有較大的作坊和手工工場。生產資料是作坊、工場的主人所有,對僱傭的工人按期發給工錢,“並無主僕名分”1。許多地方也出現了商業資本投入手工業工場,或者以包賣商的形式直接支配農民的小手工業的情形,這也屬於資本主義因素最早的萌芽。在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下,這些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因素很難茁壯地成長起來。
城鎮中的小手工業者和手工勞動者,大多數是破產的農民轉化而來的。小手工業者不能不忍受各種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依靠封建性的師徒關係和行會製度而維持著自己的生存。他們中很少人能從小業主的地位上升為手工業工場主人。手工業工場勞動者們還遠沒有成為現代意義的無產者。
總之,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三四百年間,中國社會經濟還是處於封建階段,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不但在數量上極其稀少,而且還很不健全。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還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二)專製主義的政權
明朝的統治政權實現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空前的統一集中。這是一個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以壓迫和剝削農民大眾為任務的專製政權。
以農民英雄李自成為首的農民大革命傾覆了明朝在北京的統治(1644年)。居住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滿族的軍隊乘機進入關內。他們得到了明朝的許多漢族將軍和官僚的合作,殘酷地鎮壓和撲滅了農民革命,重新恢復了為造反的農民所擾亂了的封建統治秩序。新的皇朝--清朝,也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主義政權,它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傳統。
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在清朝統治下滿族人享有某些特權。但是清朝仍然是代表全國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權。
滿族入關的時候,隻有二十萬人的兵力(其中滿族兵十三萬人)。以這樣少數的力量而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征服全中國,就因為滿洲貴族統治者一開始就成功地實行了聯合漢族地主階級以鎮壓農民革命勢力的政策。漢族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力量在南方擁戴明朝的後裔,抵抗清朝統治,這種抵抗到了順治十七年(1660年)基本上崩潰了。明朝的遺臣鄭成功把在明朝晚年強占台灣的荷蘭人趕跑,在台灣建立了奉戴明朝的政權。康熙元年(1662年),鄭 成功死,他的繼承者雖仍保持著台灣,但已無力進兵大陸。清朝在消滅南方的明朝的殘餘力量的戰爭中,主要是依靠已經向它投順的原明朝將軍們的武力。吳三桂是在清朝入關時就出了大力的一個最主要的明朝將軍,清朝封他為王,以雲南為領地。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於清朝已經開始採取步驟企圖削弱以至消除他的這種擁兵割據的藩王地位,他以恢復明朝的名義宣布反清。吳三桂有兵十萬,還得到了南方的一些省份中和他一樣的投降將軍的支援,其中主要的是在福建、廣東被清朝封為王的耿精忠、尚可喜,所以這次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三藩之變"。這些投降將軍打出來的復興明朝的口號已不能在地主階級中引起廣泛的反響。在清朝的武力進攻和政治分化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尚可喜的兒子)再次投降清朝,吳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自稱皇帝,不久就死去,他的孫子吳世璠繼承帝位,終於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徹底失敗。占領台灣的鄭氏政權也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清朝消滅。在征服吳三桂和台灣鄭家的戰爭中,清朝所使用的武力主要已不是滿洲軍隊,而是漢族地主階級的軍隊--即被稱為綠營的軍隊。
明朝的後期,商業的發達超過了以往的朝代,有了許多繁榮的城鎮。商業和手工業集中在這些城鎮中。清朝中葉,這種城鎮的經濟重新發展起來。毛澤東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1從當時的城鎮經濟中可以看到這種資本主義的萌芽,不過那畢竟還是“萌芽”,是在封建經濟壓製下遠未成熟的幼苗。
明朝和清朝,有規模相當大的官營工場手工業,如官營的織造工業、陶瓷工業、錢幣製造工業、船舶和軍火的製造工業等。它們的生產不是為了供應市場,而是專為供應封建國家的需要,供應皇家和貴族享受的。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和手工場內部生產關係是封建性的,勞動者在人身上是不自由的或不完全自由的。這種官營的工場手工業不可能直接發展為資本主義。當時的商業基本上是依附於封建的生產關係的販運商業。這種商業也不可能直接發展為資本主義。
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是私營手工業工場。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私營手工業工場對封建製度有很大的依賴性,其內部對勞動者的僱傭關係仍帶有不同程度的奴役關係。像在邊遠地區的礦山開採行業,大多由地方豪強投資經營,在那裏對勞動者縱然採取僱傭的形式,實際上總是實行著封建性的野蠻的強製。在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有些行業的私營手工業工場,資本主義性質比較多一些。例如鐵器製造、棉布漂染、榨油、碾米、造紙、製糖等業,有些地方有較大的作坊和手工工場。生產資料是作坊、工場的主人所有,對僱傭的工人按期發給工錢,“並無主僕名分”1。許多地方也出現了商業資本投入手工業工場,或者以包賣商的形式直接支配農民的小手工業的情形,這也屬於資本主義因素最早的萌芽。在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下,這些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因素很難茁壯地成長起來。
城鎮中的小手工業者和手工勞動者,大多數是破產的農民轉化而來的。小手工業者不能不忍受各種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依靠封建性的師徒關係和行會製度而維持著自己的生存。他們中很少人能從小業主的地位上升為手工業工場主人。手工業工場勞動者們還遠沒有成為現代意義的無產者。
總之,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三四百年間,中國社會經濟還是處於封建階段,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不但在數量上極其稀少,而且還很不健全。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還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二)專製主義的政權
明朝的統治政權實現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空前的統一集中。這是一個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以壓迫和剝削農民大眾為任務的專製政權。
以農民英雄李自成為首的農民大革命傾覆了明朝在北京的統治(1644年)。居住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滿族的軍隊乘機進入關內。他們得到了明朝的許多漢族將軍和官僚的合作,殘酷地鎮壓和撲滅了農民革命,重新恢復了為造反的農民所擾亂了的封建統治秩序。新的皇朝--清朝,也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主義政權,它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傳統。
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在清朝統治下滿族人享有某些特權。但是清朝仍然是代表全國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權。
滿族入關的時候,隻有二十萬人的兵力(其中滿族兵十三萬人)。以這樣少數的力量而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征服全中國,就因為滿洲貴族統治者一開始就成功地實行了聯合漢族地主階級以鎮壓農民革命勢力的政策。漢族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力量在南方擁戴明朝的後裔,抵抗清朝統治,這種抵抗到了順治十七年(1660年)基本上崩潰了。明朝的遺臣鄭成功把在明朝晚年強占台灣的荷蘭人趕跑,在台灣建立了奉戴明朝的政權。康熙元年(1662年),鄭 成功死,他的繼承者雖仍保持著台灣,但已無力進兵大陸。清朝在消滅南方的明朝的殘餘力量的戰爭中,主要是依靠已經向它投順的原明朝將軍們的武力。吳三桂是在清朝入關時就出了大力的一個最主要的明朝將軍,清朝封他為王,以雲南為領地。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於清朝已經開始採取步驟企圖削弱以至消除他的這種擁兵割據的藩王地位,他以恢復明朝的名義宣布反清。吳三桂有兵十萬,還得到了南方的一些省份中和他一樣的投降將軍的支援,其中主要的是在福建、廣東被清朝封為王的耿精忠、尚可喜,所以這次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三藩之變"。這些投降將軍打出來的復興明朝的口號已不能在地主階級中引起廣泛的反響。在清朝的武力進攻和政治分化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尚可喜的兒子)再次投降清朝,吳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自稱皇帝,不久就死去,他的孫子吳世璠繼承帝位,終於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徹底失敗。占領台灣的鄭氏政權也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清朝消滅。在征服吳三桂和台灣鄭家的戰爭中,清朝所使用的武力主要已不是滿洲軍隊,而是漢族地主階級的軍隊--即被稱為綠營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