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是關羽的個人行動吧?這麽重大的事,他怎能一個人就作了主?而我們翻閱史書,自從關羽發動了荊州戰爭,始終沒見西川方麵派來一兵一卒支援,也沒有任何動靜,隻是任其自生自滅,最後使關羽落得個失地授首,含恨而終。而在荊州失守,關羽敗亡之後,劉備才積極動作起來,帶著滿腔悲憤,親率大軍東進伐吳,首尾連營七百裏,場麵堪稱壯觀。但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劉備和諸葛亮早幹什麽了?
從當時的形勢看,關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時宜的。第一,從蜀漢整體的情況看,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取得漢中、上庸等地區,軍隊需要休整,後方和新占領區需要鞏固,不宜馬上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了。第二,從荊州的形勢看,當時東吳全吞荊州之心未死,隨時都有前來奪取荊州的危險,蜀漢方麵應該以主要的精力來鞏固荊州的防務,防備吳人的進攻,而不應該貿然北進,另闢戰場。第三,從曹魏的情況看,當時雖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煩,如在朝廷上東漢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勢力在窺測時機,地方上發生了以侯音、孫狼等人為代表的叛亂等等,但其實力仍很強大,並沒有出現土崩瓦解之勢。
我們實在不明白,這麽明顯的問題,蜀漢方麵的當權人物和有識之士(包括劉備、諸葛亮)為什麽沒有估計到而阻止這場戰爭的發動呢?
劉備死後,後主襲位,諸葛亮輔政。當時有一個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長水校尉。他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滿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麵前發了一頓牢騷,批評了蜀漢方麵的一些人和事,態度雖然過激,卻不乏真知灼見。
關於關羽失荊州問題,他說:“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主觀蠻幹)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這條資料很珍貴,我們今天來研究當年關羽進攻襄樊和失荊州的責任問題,這幾乎是僅存的原始資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從“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一句來看,似乎關羽進攻襄樊為劉備所“使”,荊州之失與關羽之死,劉備應該負責任;而從後麵的話來看,又似乎是關羽一意孤行的結果。當然,再結合前麵的一句話來看,劉備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之,關羽發動這場戰爭的真實背景,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小說把它寫成是關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劉備作了報告,而劉備卻沒有重視起來,既沒有遙控指揮,又沒有給予多少支援,這也隻是根據傳世史料的一種推測而已,也許是“雖不中,亦不遠”吧?
從當時的形勢看,關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時宜的。第一,從蜀漢整體的情況看,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取得漢中、上庸等地區,軍隊需要休整,後方和新占領區需要鞏固,不宜馬上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了。第二,從荊州的形勢看,當時東吳全吞荊州之心未死,隨時都有前來奪取荊州的危險,蜀漢方麵應該以主要的精力來鞏固荊州的防務,防備吳人的進攻,而不應該貿然北進,另闢戰場。第三,從曹魏的情況看,當時雖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煩,如在朝廷上東漢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勢力在窺測時機,地方上發生了以侯音、孫狼等人為代表的叛亂等等,但其實力仍很強大,並沒有出現土崩瓦解之勢。
我們實在不明白,這麽明顯的問題,蜀漢方麵的當權人物和有識之士(包括劉備、諸葛亮)為什麽沒有估計到而阻止這場戰爭的發動呢?
劉備死後,後主襲位,諸葛亮輔政。當時有一個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長水校尉。他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滿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麵前發了一頓牢騷,批評了蜀漢方麵的一些人和事,態度雖然過激,卻不乏真知灼見。
關於關羽失荊州問題,他說:“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主觀蠻幹)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這條資料很珍貴,我們今天來研究當年關羽進攻襄樊和失荊州的責任問題,這幾乎是僅存的原始資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從“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一句來看,似乎關羽進攻襄樊為劉備所“使”,荊州之失與關羽之死,劉備應該負責任;而從後麵的話來看,又似乎是關羽一意孤行的結果。當然,再結合前麵的一句話來看,劉備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之,關羽發動這場戰爭的真實背景,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小說把它寫成是關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劉備作了報告,而劉備卻沒有重視起來,既沒有遙控指揮,又沒有給予多少支援,這也隻是根據傳世史料的一種推測而已,也許是“雖不中,亦不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