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的強大軍隊在南方甚至比在北方推進得更迅速。到1949年年底時,它已占領整個中國大陸。蔣介石逃往台灣島,而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則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實際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1949年以後的幾年中,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他們強行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並將它擴大到每個城市、每個村莊和每個家庭,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鬆弛的政治狀態。在這一結構頂端的共產黨人能深入到每個公民中去,安排他們從事新的工作,迫使他們以新的方式生活和思維。他們削弱陳舊的家庭體製、結束婦女的低下地位、無視古老的經典而支持有助於建設新社會的新的文學藝術,從而根除了傳統的儒家文化。由於共產黨人的管轄達到如此嚴密的程度、他們的工作效率又如此之高,他們能在短短幾年內實現農業集體化並大大地加速工業化。而這,又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一大強國,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好鬥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被授以貪婪的目光、即將被瓜分的弱國。


    這一巨大變化影響到整個世界。華盛頓和其他首都都在密切注視著新中國,尤其是在它介入朝鮮、西藏和印度北部的戰爭之後。莫斯科同樣地關注著中國,特別是在赫魯雪夫和毛澤東之間出現歷史性的分裂以後。那些不發達的獨立國家也很有興趣地注意著中國——注意著中國共產黨為了自力更生地改善中國的境況而正採取的種種辦法。中國的人口極其眾多——據北京國家統計局統計,1953年時的人口為582603417人——因此,即使中國仍是一個不發達國家,它也會是世界上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進入一個極為生氣勃勃的階段時——中國1949年時的情況就是如此——人們完全有理由斷言,世界歷史上已出現一個轉折點。


    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對美國來說是一大失敗。不過在日本,戰後的占領由美國作主。日本與德國大不相同,由同盟國的一個最高指揮部管轄;該指揮部包括了各同盟國的代表。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和絕大部分占領軍都是美國人。


    麥克阿瑟下達的命令是:解除這個國家的武裝、使它非軍事化,發展民主製度,建立一種能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因此,他遣散了帝國的陸軍和海軍,取締了愛國主義組織,剝奪了加在天皇裕仁身上的神性,除去了教育中的軍國主義成分。1947年,他頒布了一部將天皇的統治權轉交給人民、保障個人權利、允許婦女與男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民主主義憲法。在經濟領域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大規模地重新分配土地。到1952年時,90%的可耕地已歸從前的佃戶所有。但是,搞垮曾控製了戰前的工業、財政和對外貿易的財闊的嚐試卻不太成功。最初的反財閥措施被廢除,因為人們認為這些措施阻礙了經濟的恢復。


    盡管對日本的占領遠不象共產黨在中國造成的大變動那樣具有革命性,但還是對這個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人以往一向願意接受外國的方式,但從未達到過他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的程度。在這場鬥爭中遭受的巨大失敗使人們對舊秩序產生了懷疑。年輕的一代在尋找新的模式、新的領袖,而且他們這樣做受到了很大的鼓勵。


    到1951年即這一占領已達到其大部分目的時,美國和大多數同盟國與日本締結了和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蘇聯不在締約國之內,它們認為和約的條款過於寬厚。和約恢復了日本的主權,但這一主權僅限於日本的四個大島。和約除了允許美國在日本保留軍事基地外,對日本沒有任何軍事或經濟限製。美國還獲得了對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和日本原太平洋託管他的託管權。日本除了放棄台灣外,還讓出了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南部(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南部已劃給蘇聯),但是,以後如何處置這些島嶼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實際上,這一和約使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陣地的主要堡壘。為了支持這一堡壘,美國在戰後的頭6年中花費了約20億美元。由於美國在韓戰和越南戰爭期間需要各種商品,日本取得了十分驚人的經濟進步,到1970年時,它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


    當時,在遠東同在歐洲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冷戰。蘇聯支持毛澤東,盡管這種支持來遲了些,美國則妄想讓蔣介石繼續充當中國的統治者。相反,在日本,美國對占領起了決定性影響,並利用這種占領進一步為自己謀利,蘇聯代表則進行抗議,盡管這種抗議不起作用。一旦在中國和日本使上述結局明顯地穩定下來,便出現了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所說的象在歐洲一樣"結束混亂"、形成均勢這種希望。1950年,當朝鮮爆發戰爭、冷戰變為熱戰時,這種希望破滅了。


    九、朝鮮的熱戰


    朝鮮的悲劇在於: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座天然橋樑。中國和日本曾多次為爭奪朝鮮而交戰,俄國偶爾也為爭奪朝鮮而參戰。從1895年起——正式地說從1910年起——朝鮮已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此後,它實際上是一個殖民地,不過,獨特的是它由亞洲人而不是由歐洲人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國、英國和中國宣布,朝鮮應"在適當的時候"再次獲得自由和獨立。但是,日本30餘年的統治使朝鮮缺乏自治所必需的經驗。因此,獲勝的同盟國決定,在不超過5年的時間內,朝鮮雖然獨立,但仍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託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球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斯塔夫理阿諾斯並收藏全球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