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裏尼通過專門的符合憲法的方式當上了首相,但是,他卻無意尊重憲法程序,這一點不久就變得很明顯。他的黨在1921年的選舉中獲得35席,而這些席位僅占全部席位的6%。墨索裏尼警告議會說:"我本來是可以使這個骯髒、陰暗的會議大廳變成暴力小組的宿營地……但我不想這樣做,至少現在不想這樣做。"為了恢復秩序和推行改革,議會和國王授予墨索裏尼以獨裁權力,這種權力可一直行使到1923年12月3i日。在這段時期中,他允許新聞界、工會和議會各黨派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與此同時,他正通過任命贊成法西斯的人為省長和法官、組織一支自願參加的法西斯民兵隊伍來控製國家機器。


    最後的較量隨著1924年4月6日的選舉而到來。法西斯黨通過任意使用暴力小組,獲得了65%的選票,贏得了375席,而在這之前他們僅擁有35席。兩個月後,人們發現傑出的社會黨議員賈科莫·馬泰奧蒂被暗殺。他曾寫過《法西斯蒂真相》一書,描述了法西斯黨徒數百件非法暴行的詳情。人們普遍猜疑,馬泰奧蒂是墨索裏尼本人下令殺害的,這一點後來得到了證實。大多數非法西斯議員退出了議會,發誓馬泰奧蒂事件不澄清決不返回議會。墨索裏尼麵臨著重大危機,但由於反對派的優柔寡斷和國王的堅決支持,他設法倖存了下來。


    到1926年秋時,墨索裏尼認為自己已強大得可以採取攻勢。他宣布缺席議員的席位為空缺的席位,解散了各種老的政黨,加強了新聞檢查製度,建立了秘密警察組織。由於議會僅起通過法西斯議案的橡皮圖章作用,義大利已成為一黨製國家。


    新的法西斯政權逐步形成了某些獨特的特點。一個特點是實行組合國;在組合國中,議員不是作為地區性選區的代表,而是作為行業和職業的代表當選的。從理論上講,它通過將勞資雙方一起置於國家善意的保護下,消除了階級衝突。實際上,隻有資方享受到了真正的自治,而勞方則被否定了罷工或選擇自己的領導人的權利。工人和農民的地位在組合國中基本上都沒有得到改善。


    墨索裏尼統治下的義大利的另一特點是精心設計的市政工程規劃;製訂這種規劃是為了提供就業機會、樹立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建造物,以頌揚法西斯主義。過去的紀念碑得到了修復,許多城市被裝飾以高大的新建築物、工人住宅和運動場。有些沼澤地被抽幹用來耕種。使旅遊者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準時運行"的火車和廣泛的新公路或高速公路。


    這個法西斯政權奉行對外侵略的政策,這一政策以當時的一種新學說——戰爭和帝國擴張的內在價值和必要性——為依據。墨索裏尼在官方的《義大利百科全書》中寫道:"隻有戰爭能使人類的能力達到最高水平,能在敢於從事戰爭的人身上打上高貴的印記。……法西斯主義認為獲取最高統治權的趨向……是生命力的表現。"1923年,墨索裏尼企圖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以駐希臘的一些義大利官員被暗殺為藉口占領了希臘的科孝島。當時的國際氣候對這樣的冒險很不利,墨索裏尼發現,在得到某些賠償之後必須撤退。但在20世紀30年代,外交上的勢力均衡起了變化,給予他更大的行動自由。他立刻趁機入侵衣索比亞,結成羅馬-柏林軸心(見第二十四章第三節,第四節)。


    四、西歐的民主主義問題


    西歐不存在可與俄國內戰和中歐左、右派之間劇烈衝突相比的種種動亂。民主製度在西方更為根深蒂固,因此主要的社會結構更健全,並享有民眾更多的支持。此外,西方列強已是戰爭中的勝者,而不是敗者,這一事實進一步促成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不過,不能因此就說西歐在戰後數年中沒有遇到因難。實際上,它也有許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有著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影響。西歐兩個主要國家英國和法國的經歷可說明這一點。


    英國 英國的主要問題無疑是長期、嚴重的失業問題。戰爭結束後緊接著有過一時的繁榮,當時工廠加班加點地生產,以滿足波長期抑製的消費需求。但1920年,經濟蕭條開始出現,到1921年3月時,已有800多萬人失業。80世紀2o年代失業仍在繼續,而20世紀30年代形勢變得更糟。因此,英國的不景氣實際上從1920年而不是從1929年就已開始,而且無較大間斷地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要了解這一長期的嚴峻考驗,就應該注意到,英國戰前的經濟是以進口食品和原料、出口製成品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建造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新船隻,出口它所生產的九分之七的棉布、三分之一的煤和四分之一的鋼鐵。此外,英國還從海外投資、金融業務和商船運輸中得到大量的無形收入。


    世界大戰刺激了諸如美國、日本和大英國協自治領之類國家的工業化,打破了這一經濟平衡。這意味著英國海外市場的減少,尤其是紡織品市場的減少;在紡織品方麵,英國麵臨著日本的激烈競爭。英國商船隊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壞,和英國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這一事實一樣,也使無形收入減少。布爾什維克革命進一步損害了英國的經濟,因為它不僅消滅了大量的投資,還消滅了一個重要的製成品市場。


    在解釋英國的經濟困難時,至少與戰爭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英國人本身在提高工業效率方麵未能跟上世界其餘國家。最初,他們曾在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現在,他們卻在使其設備現代化方麵落在後麵。因為他們往往不是到機器過時時,而是到機器用壞時,才更換機器,所以,每工時的生產率與其他國家相比落後了。例如,假定1913年礦山每一工人在一個輪班中所作的工作量為100,那麽到1938年時在英國礦山僅增加到113,而在德國礦山卻增加到164,在荷蘭增加到20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球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斯塔夫理阿諾斯並收藏全球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