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鬥爭學說也在《共產黨宣言》中得到了最好的概述。"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座迫者,……進行不斷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關於各階級具有相衝突的利益的思想就馬克思說來並不是新的。但是,馬克思的新的、非常重要的見解是:正是通過階級鬥爭,人類從一種社會結構轉到另一種社會結構。例如,馬克思主義者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出現了中產階級;他們的利益與封建領主的利益相對立,因此,他們領導了最後推翻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
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學說構成了馬克思對過去歷史的解釋的基礎。就未來而論,馬克思確信資本主義將讓位於社會主義,他的確信是基於他的第三個主要學說——剩餘價值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例如,一片樹林是沒有價值的,然而,如果將樹木砍倒、運送到工廠、鋸成木材、製成家具,那麽,這最後的產品就由於其中所耗費的勞動而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家具出售的價格高於該家具基於勞動的價值,出為價格中還包括了資本家所需要的利潤。這意味著提供勞動的工人以工資的形式收到的報酬實際上低於向消費者所索取的價錢。馬克思論證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唯一致命的弱點,因為工人作為一個階級不能以自己的工資購買他們所生產的東西。最終,這將導致生產過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消費不足;這種消費不足起因於不充足的工資所造成的不充足的購買力。因而,結果是工廠倒閉、失業、購買力進步下降和最後的全麵蕭條。此外,馬克思認為,這種蕭條將變得日益頻繁、日益嚴重,直到最後失業的無產階級在絕望中被迫起來革命為止。這樣,資本主義將由社會主義取代,正如早先的封建主義已由資本主義取代一樣。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將是抗蕭條的,因為隨著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不再存在私人僱主、利潤,從而也不再存在購買力的不足。
自19世紀中葉馬克思寫下自己的著作以來,事態的發展並未遵循他所預示的明確的模式。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裏,窮人沒有變得更窮,相反,工人們變得愈來愈富裕,因而也就愈來愈滿足於現狀。盡管如此,馬克思的學說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如今已成為決定歷史進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馬克思學說的性質和吸引力中找到。首先,這些學說給各地的工人以一種自信的感覺,使他們確信未來是屬於他們的。因為剩餘價值理論不是已證明資本主義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嗎?馬克思主義還使工人們行動起來、富有戰鬥精神,因為階級鬥爭理論已證實:要贏得社會主義的美好社會,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幫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最後,馬克思主義通過強調國際的階級聯繫而不是強調對國家的忠誠,給全世界工人以四海一家和團結的意識。《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馬克思不僅是理論家和作家,而且是鼓動家和組織者。他在1864年建立國際工人協會即通常所稱的第一國際方麵起了重要作用。這一團體接受了馬克思關於無產者為了以社會主義方式改革社會而奪取政權的綱領。它以自己的宣傳工作和參加各種罷工的行動引起了很大的注意。但是,它於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為其成員除了有社會主義者以外,還包括缺乏紀律性、經常不和的各種浪漫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
1889年,社會黨國際即第二國際在巴黎成立。這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當時,已出現於各國的許多社會黨都加入了該組織。第二國際迅速發展,到1914年,它由27個國家的社會黨組成,總共擁有1,200萬工人成員。不過,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重要的:就其學說和行動而言,第二國際比第一國際溫和得多。它基本上是一個修正主義組織,而不是一個革命組織。
側重點有了這一改變的原因在於,組成第二國際的主要政黨本身正在背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轉向所謂的修正主義。有許多因素可解釋側重點的這一改變。一個因素是,在西歐各國,選舉權逐漸擴大,這意咪著工人能利用選票而不處利用子彈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另一因素是,1850年以後,歐洲的生活水平穩步上升,這往往使工人們久樂於接受現狀。德國修正主義領袖伯恩施坦表達了這種新觀點,他宣稱,社會主義者應該"為更好的未來少工作一些,為更好的現在多工作一些"。換句話說,這一新策略就是通過漸進主義的改革手段來獲得直接利益,而不是通過革命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而奮鬥。第二國際的口號不是階級鬥爭和革命,而是"鼓動!教育!組織!"
並非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願意跟著這種修正主義走。他們當中有些人仍忠實於他們聽認為的是馬克思的學說的東西,所以,大部分社會黨皆分裂成"正統"派和"修正主義"派。不過,修正主義者更適合時代的趨向,通常控製著他們各自的政黨。確實,他們能組織起強大的工會運動,能在選舉競爭中贏得數百萬張選票。事實上,到1914年,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社會黨已在各自的國民議會中比其他任何政黨擁有更多的席位。而且,力量大小不等的社會黨簡直已存在於整個世界——存在於中歐、俄國、巴爾幹半島各國、奧斯曼帝國、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中國和日本。
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學說構成了馬克思對過去歷史的解釋的基礎。就未來而論,馬克思確信資本主義將讓位於社會主義,他的確信是基於他的第三個主要學說——剩餘價值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例如,一片樹林是沒有價值的,然而,如果將樹木砍倒、運送到工廠、鋸成木材、製成家具,那麽,這最後的產品就由於其中所耗費的勞動而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家具出售的價格高於該家具基於勞動的價值,出為價格中還包括了資本家所需要的利潤。這意味著提供勞動的工人以工資的形式收到的報酬實際上低於向消費者所索取的價錢。馬克思論證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唯一致命的弱點,因為工人作為一個階級不能以自己的工資購買他們所生產的東西。最終,這將導致生產過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消費不足;這種消費不足起因於不充足的工資所造成的不充足的購買力。因而,結果是工廠倒閉、失業、購買力進步下降和最後的全麵蕭條。此外,馬克思認為,這種蕭條將變得日益頻繁、日益嚴重,直到最後失業的無產階級在絕望中被迫起來革命為止。這樣,資本主義將由社會主義取代,正如早先的封建主義已由資本主義取代一樣。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將是抗蕭條的,因為隨著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不再存在私人僱主、利潤,從而也不再存在購買力的不足。
自19世紀中葉馬克思寫下自己的著作以來,事態的發展並未遵循他所預示的明確的模式。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裏,窮人沒有變得更窮,相反,工人們變得愈來愈富裕,因而也就愈來愈滿足於現狀。盡管如此,馬克思的學說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如今已成為決定歷史進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馬克思學說的性質和吸引力中找到。首先,這些學說給各地的工人以一種自信的感覺,使他們確信未來是屬於他們的。因為剩餘價值理論不是已證明資本主義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嗎?馬克思主義還使工人們行動起來、富有戰鬥精神,因為階級鬥爭理論已證實:要贏得社會主義的美好社會,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幫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最後,馬克思主義通過強調國際的階級聯繫而不是強調對國家的忠誠,給全世界工人以四海一家和團結的意識。《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馬克思不僅是理論家和作家,而且是鼓動家和組織者。他在1864年建立國際工人協會即通常所稱的第一國際方麵起了重要作用。這一團體接受了馬克思關於無產者為了以社會主義方式改革社會而奪取政權的綱領。它以自己的宣傳工作和參加各種罷工的行動引起了很大的注意。但是,它於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為其成員除了有社會主義者以外,還包括缺乏紀律性、經常不和的各種浪漫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
1889年,社會黨國際即第二國際在巴黎成立。這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當時,已出現於各國的許多社會黨都加入了該組織。第二國際迅速發展,到1914年,它由27個國家的社會黨組成,總共擁有1,200萬工人成員。不過,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重要的:就其學說和行動而言,第二國際比第一國際溫和得多。它基本上是一個修正主義組織,而不是一個革命組織。
側重點有了這一改變的原因在於,組成第二國際的主要政黨本身正在背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轉向所謂的修正主義。有許多因素可解釋側重點的這一改變。一個因素是,在西歐各國,選舉權逐漸擴大,這意咪著工人能利用選票而不處利用子彈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另一因素是,1850年以後,歐洲的生活水平穩步上升,這往往使工人們久樂於接受現狀。德國修正主義領袖伯恩施坦表達了這種新觀點,他宣稱,社會主義者應該"為更好的未來少工作一些,為更好的現在多工作一些"。換句話說,這一新策略就是通過漸進主義的改革手段來獲得直接利益,而不是通過革命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而奮鬥。第二國際的口號不是階級鬥爭和革命,而是"鼓動!教育!組織!"
並非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願意跟著這種修正主義走。他們當中有些人仍忠實於他們聽認為的是馬克思的學說的東西,所以,大部分社會黨皆分裂成"正統"派和"修正主義"派。不過,修正主義者更適合時代的趨向,通常控製著他們各自的政黨。確實,他們能組織起強大的工會運動,能在選舉競爭中贏得數百萬張選票。事實上,到1914年,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社會黨已在各自的國民議會中比其他任何政黨擁有更多的席位。而且,力量大小不等的社會黨簡直已存在於整個世界——存在於中歐、俄國、巴爾幹半島各國、奧斯曼帝國、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中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