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種技術落後的直接意義不應過於誇大。雖然印第安人用長矛和弓箭來對付西班牙人的馬和槍炮時,顯然處於嚴重的劣勢,但遭受了最初的打擊以後,他們漸漸習慣於火器和騎兵。而且,西班牙人不久便發現印第安人的武器鋒利耐用,開始喜歡印第安人的棉製盔甲而不喜歡自己的。有位征服者敘述道,阿茲特克人擁有兩座裝滿各種武器的軍火庫,其中有許多武器飾以黃金和寶石。它們包括大小不等的盾、軍刀和一種大砍刀。大砍刀得用雙手揮動,刀口鑲以燧石,極其鋒利,比我們西班牙人的劍更能砍殺。此外,長矛較我們的長,加上一端的矛頭,足足長一尋,也鑲有若幹塊鋒利的燧石。矛頭銳利、堅硬無比,能刺穿最堅固的盾,而且切割起來象剃刀一樣快;因此,墨西哥人甚至用這些燧石刮臉修麵。弓、箭也非常出色,箭頭有單尖端和雙尖端兩種,弓上置有射箭用的合適的皮帶;拋石索則配有特意為其製作的圓石;還有一種大型的盾,設計得很巧妙,不用時可以捲起來,僅在戰場上才展開,能將人的整個身體從頭到腳完全遮蓋住。
這表明在西班牙人獲勝的背後,除技術上的懸殊差別外,還存在其他因素。一個因素是印第安請民族的政治組織鬆散。除西班牙人征服前一個世紀裏建立的印加帝國外,任何地方的印第安人都沒有超出部落發展階段。而印加人則似乎為其帝國的極其嚴格的統製所削弱,因為當皮薩羅殺死他們的皇帝時,他們便缺乏繼續進行抵抗的主動性。此外,西班牙人能到處利用印第安人之間的不和,唆使一方反對另一方。例如,科爾特斯倘沒有曾為阿茲特克人所征服的、心懷不滿的土著部落的積極援助,便無法贏得他的勝利。
在墨西哥,西班牙人還因阿茲特克人的戰爭觀念而得到幫助。阿茲特克人認為戰爭是一種短期的宗教儀式上的努力;他們主要感興趣的是捕獲俘虜,用其心髒供奉神靈,以保證勝利。這種做法導致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為了捕獲俘虜,印第安人不得不進行戰爭,而為了贏得戰爭,他們又不得不提供更多的俘虜以博取神靈的歡心。最後結果是,征服前不久,阿茲特克人沉溺於一次次大規模的人祭。印第安人為了維持獻祭用的犧牲品的供給,進行著單一的為戰鬥的戰鬥,即所謂的"花之戰";這是一種屬於禮儀的爭鬥,目的是獲得獻祭用的俘虜而又不遭受正規戰爭所引起的經濟混亂。這類軍事傳統顯然是一種嚴重的障礙。西班牙人殺人以爭勝,阿茲特克人則努力捕獲俘虜。
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地以外,是食物來集文化區和中間農業文化區。這些經濟生產率更低的地區,總的發展水平也相應地更低,因而,更易受到歐洲人的侵入。首先,其人口稀少,不過,現有的各種估計數大相逕庭。以目前愈益受到懷疑的較低的數字為例,印加帝國有人口300萬,而南美洲其餘地區才100萬左右。同樣,格蘭德河以南地區有人口300萬,而以北地區也才100萬。當歐洲人到來時,這些更不發達的地區的美洲印第安人簡直缺乏足夠的人數來堅守陣地。他們這方麵的弱點由於最早的探險者所帶來的疾病而變得更加嚴重。印第安人缺乏免疫力,被時疫奪去了大批生命,因此,早期殖民者常會發現有空無一人的村落和遭遺棄的田地可予以接管。以後,當大批移民從歐洲遷來時,印第安人毫無希望地給淹沒了。首先來的是商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南北美洲,很少遇到競爭和抵抗,因為南北美洲不同於非洲,沒有競爭的士著商人階級。接著出現的是移民,他們為宜人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所吸引,前來的人數不斷增加,淹沒了不幸的印第安人。雖然後者有時在絕望中拿起武器,但他們註定要失敗,因為他們缺乏團結和基本的人力物力資源。因此,隨著得勝的白人占有上等土地,隨著印第安人被驅逐到居留地或令新主人不感興趣的更不可取的地區,這場不平等的爭鬥較迅速地結束了。
顯然,美洲的力量對比截然不同於非洲。地理環境、較少的人口以及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的較低發展水平,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印第安人,使歐洲人得以接管南北美洲,而這時,歐洲人在非洲仍被限製在少數沿海據點。對比起黑人,亞當·斯密稱印第安人為"可憐、孤弱的美洲人",確是頗有道理的。
三、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與世隔絕的程度超過了南美洲南端和非洲南端,是世界上是孤立的一塊大陸。這種孤立使某些古代形態的生命得以倖存到現代,其中包括桉屬植物和諸如單孔目動物和有袋動物的哺乳動物。18世紀後期,最初的英國移民到達時,澳大利亞還倖存著仍處於舊石器時代階段的古代類型的人。這些土著居民是大約30,000多年前渡海而來的三個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30000多年前,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僅為狹窄的海峽所分隔。這三個種族在當代土著居民中依然可分辨出來。人口占多數的是身材高條、四肢細長的種族,他們皮膚褐色、體毛很少、頭髮波狀、鬍鬚捲曲,因為居住在對白人無用的沙漠地區,所以能大量地生存下來。在大陸的氣候涼爽、土地肥沃的東南角,則住居著另一截然不同的、隻有少數倖存者的土著種族;他們身材粗壯、皮膚淡褐色、體毛很多、鬍鬚濃密。沿東北海岸,是澳大利亞唯一為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的地區,那裏棲息著第三個種族集團。他們是黑人中的一部分,個子矮小、體格單薄、有著蓬鬆的鬈髮和黝黑的皮膚。
這表明在西班牙人獲勝的背後,除技術上的懸殊差別外,還存在其他因素。一個因素是印第安請民族的政治組織鬆散。除西班牙人征服前一個世紀裏建立的印加帝國外,任何地方的印第安人都沒有超出部落發展階段。而印加人則似乎為其帝國的極其嚴格的統製所削弱,因為當皮薩羅殺死他們的皇帝時,他們便缺乏繼續進行抵抗的主動性。此外,西班牙人能到處利用印第安人之間的不和,唆使一方反對另一方。例如,科爾特斯倘沒有曾為阿茲特克人所征服的、心懷不滿的土著部落的積極援助,便無法贏得他的勝利。
在墨西哥,西班牙人還因阿茲特克人的戰爭觀念而得到幫助。阿茲特克人認為戰爭是一種短期的宗教儀式上的努力;他們主要感興趣的是捕獲俘虜,用其心髒供奉神靈,以保證勝利。這種做法導致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為了捕獲俘虜,印第安人不得不進行戰爭,而為了贏得戰爭,他們又不得不提供更多的俘虜以博取神靈的歡心。最後結果是,征服前不久,阿茲特克人沉溺於一次次大規模的人祭。印第安人為了維持獻祭用的犧牲品的供給,進行著單一的為戰鬥的戰鬥,即所謂的"花之戰";這是一種屬於禮儀的爭鬥,目的是獲得獻祭用的俘虜而又不遭受正規戰爭所引起的經濟混亂。這類軍事傳統顯然是一種嚴重的障礙。西班牙人殺人以爭勝,阿茲特克人則努力捕獲俘虜。
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地以外,是食物來集文化區和中間農業文化區。這些經濟生產率更低的地區,總的發展水平也相應地更低,因而,更易受到歐洲人的侵入。首先,其人口稀少,不過,現有的各種估計數大相逕庭。以目前愈益受到懷疑的較低的數字為例,印加帝國有人口300萬,而南美洲其餘地區才100萬左右。同樣,格蘭德河以南地區有人口300萬,而以北地區也才100萬。當歐洲人到來時,這些更不發達的地區的美洲印第安人簡直缺乏足夠的人數來堅守陣地。他們這方麵的弱點由於最早的探險者所帶來的疾病而變得更加嚴重。印第安人缺乏免疫力,被時疫奪去了大批生命,因此,早期殖民者常會發現有空無一人的村落和遭遺棄的田地可予以接管。以後,當大批移民從歐洲遷來時,印第安人毫無希望地給淹沒了。首先來的是商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南北美洲,很少遇到競爭和抵抗,因為南北美洲不同於非洲,沒有競爭的士著商人階級。接著出現的是移民,他們為宜人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所吸引,前來的人數不斷增加,淹沒了不幸的印第安人。雖然後者有時在絕望中拿起武器,但他們註定要失敗,因為他們缺乏團結和基本的人力物力資源。因此,隨著得勝的白人占有上等土地,隨著印第安人被驅逐到居留地或令新主人不感興趣的更不可取的地區,這場不平等的爭鬥較迅速地結束了。
顯然,美洲的力量對比截然不同於非洲。地理環境、較少的人口以及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的較低發展水平,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印第安人,使歐洲人得以接管南北美洲,而這時,歐洲人在非洲仍被限製在少數沿海據點。對比起黑人,亞當·斯密稱印第安人為"可憐、孤弱的美洲人",確是頗有道理的。
三、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與世隔絕的程度超過了南美洲南端和非洲南端,是世界上是孤立的一塊大陸。這種孤立使某些古代形態的生命得以倖存到現代,其中包括桉屬植物和諸如單孔目動物和有袋動物的哺乳動物。18世紀後期,最初的英國移民到達時,澳大利亞還倖存著仍處於舊石器時代階段的古代類型的人。這些土著居民是大約30,000多年前渡海而來的三個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30000多年前,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僅為狹窄的海峽所分隔。這三個種族在當代土著居民中依然可分辨出來。人口占多數的是身材高條、四肢細長的種族,他們皮膚褐色、體毛很少、頭髮波狀、鬍鬚捲曲,因為居住在對白人無用的沙漠地區,所以能大量地生存下來。在大陸的氣候涼爽、土地肥沃的東南角,則住居著另一截然不同的、隻有少數倖存者的土著種族;他們身材粗壯、皮膚淡褐色、體毛很多、鬍鬚濃密。沿東北海岸,是澳大利亞唯一為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的地區,那裏棲息著第三個種族集團。他們是黑人中的一部分,個子矮小、體格單薄、有著蓬鬆的鬈髮和黝黑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