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結論
如果考慮到穆斯林和基督教文化潮流之間的差別,14世紀廷巴克圖的一位市民可能會發現,自己呆在14世紀的牛津城裏時也感到比較安適。16世紀,他或許仍能找出這兩座大學城之間的許多共同點。但到19世紀時,兩城之間的鴻溝則變得很深了。
英國的非洲問題專家托馬斯·霍奇金提出的這一論點,描述了一個肯定不是非洲所獨有的進程。從前幾章看,它顯然是一個世界範圍的進程。原因很簡單:西方在現代化中居領先地位,因而跑到了其他所有社會的前麵。不過事實仍然是,西方和非洲之間的差距比西方和歐亞大陸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要大得多。君主坦丁堡、德裏和北京,相對倫敦、巴黎和柏林而言,的確是衰落了,但它們並不象廷巴克圖那樣,衰落到實際上已經滅絕的地步。有關西方為什麽在現代化中居領先地位,並突然跑到其他地區前麵的問題,第十七章已作了論述。但是,這裏又麵臨另一個問題,即:為什麽非洲總的看來不僅落後於西方,而且還落後於整個歐亞大陸呢?
這一問題幾乎沒有被提出過,更不用說回答了。前幾章在分析歐亞大陸各文明的發展時,提出了某些可能與之有關的因素,這裏暫且提出來予以考慮。這些因素的相對意義;如果它們確有意義的話,不作更多的研究和思考是不能評價的。
人們立即想到的非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由農業、冶金術和長途貿易引起的普遍的促進力不久便開始停滯不前,未能進一步發展下去。非洲沒有出現過在用鐵製工具開發和利用北歐、恆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時在這些地區所出現的連鎖反應的高潮。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非洲缺乏相應的肥沃的、具有潛在生產率的地區。土地貧脊、氣候惡劣和舌蠅等因素,使非洲的農民和工匠不可能象歐亞大陸的農民和工匠那樣,進行卓有成效的生產。即使是條件優越的蘇丹,也主要依靠出口黃金和販賣奴隸,而這不可能為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十分廣闊的基礎。
第一節所述的外部和內部的與世隔絕似乎也阻礙了非洲的發展。例如;非洲既沒有能與歐洲相比的河流和沿海出口,也不象歐洲那樣,享有接近先進的拜占廷和伊斯蘭教文明隨有利條件。相反,這裏內地多沙漠、多雨林,而外部是煙波浩渺的海洋。這阻止了甚至是自然資源所允許的、有限產品的有效利用。確實,與美洲不同,非洲距歐亞大陸很近,近到足以從加農業和冶金術這樣的基本技術的傳播中獲得好處。但是,非洲距歐亞大陸又很遙遠,遠到無法接受數千年中歐亞大陸各地區一直在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長長的一係列發明。
最後,非洲很容易遭受外界的進攻,因為發展停滯便意味著軟弱,而無論何地,軟弱將招致侵略。前麵我們已敘述過柏柏爾人入侵蘇丹和葡萄牙人進攻東南非所造成的災難性的結果。它們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考慮到這一事實;對比之下,西歐在1500年上升到世界領先地位之前的關鍵性的五個世紀中,沒有遭到任何侵略。這種易受攻擊的因素,後來以痛苦的奴隸貿易這一極為致命的形式表現出來;奴隸貿易不僅減少了廣大地區的人口,而且導致了經濟和政治混亂。
這些不同的因素可以說明,為什麽非洲的發展遠遠落後於歐亞大陸各社會所達到的水平。土地集體所有製的繼續,城市中心未能控製非洲任何地區的經濟,反映出這種遲滯狀態。另一方麵,這種遲滯狀態又轉過來維護了誘人的平等主義和緩慢的生活步調;而這後兩者在仍很有效地保持親屬關係和土地公有製的地區是很普遍的(見第三章第四節)。英國的非洲問題專家巴西爾·戴維森曾推斷:"……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比較可能對非洲有利。……就這種比較所能有的任何價值而言,歐洲中世紀的日常生活,對一般人及其妻子來說,可能更加危險,更讓人討厭。"
這一明確的判斷無疑是有道理的。但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非洲社會引人注目的特徵之所以能倖存下來,就因為它缺乏歐亞大陸各社會的推動力和不斷的發展。隻要非洲人與外界比較隔絕,他們就能維持和享有一種在歐亞大陸諸文明中早已消失的生活方式。但是,當西方的擴張主義抵達非洲沿岸時,非洲人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地區越不發達,越容易遭受侵略,結果遭到的破壞也越大。班圖農民犧牲"不發達"的狩獵民族的利益,向全非洲擴張,這是事實在近代,工業化的西方的代表犧牲"不發達"的農民的利益,尤其是犧牲那些仍停留在新石器階段的人們的利益,間向全球,這也是事實。
最後,應該指出,盡管非洲人沒有趕上歐亞人,但卻超過了更與世隔絕的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士著居民。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歐洲人進入非洲內地比進入美洲和澳大利亞晚得多的原因。如第一節所述,這裏也包括地理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非洲人,尤其是那些同歐洲人做買賣的非洲人所達到的較高的發展水平。這些人自然是最先進的,因為這也意味著他們是最具有生產能力的,因此,他們為有利可圖的貿易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隨著歐洲人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僅在規模方麵使這些先進的非洲人感到新奇。商業活動本身並不是什麽陌生的東西,因為長期以來,他們一直同遙遠的摩洛哥和埃及地區保持著貿易關係。因此,非洲人對葡萄牙人的反應完全不同於這時的美洲印第安人對西班牙人的態度。確實,森林裏的居民由於同阿拉伯人沒有直接的接觸,對歐洲人的白皮膚、對他們的火器所產生的巨大聲響、對這些新來者從海上而來——沿海居民對此十分崇敬——感到非常驚奇。但事實仍然是,葡萄牙人的到來並沒有在非洲引起象西班牙人在美洲所引起的混亂和分裂。因此,非洲人按他們自己提出的條件同歐洲人進行貿易。幾個世紀以來,沿海地區的酋長不準歐洲人進入內地,因為他們想繼續保持他們作為歐洲買主和內地生產者之間的經紀人的有利地位。1793年,一位英國官員寫道,非洲之所以仍是一塊未知的大陸,"是由於沿海居民在允許白人旅行他們的國家方麵所存在的猜忌,而不是由於伴隨進入非洲而來的危險或困難。"他把這種猜忌歸因於經紀人的害怕——"害怕同歐洲貿易的利益被減少,害怕同歐洲的貿易從他們一邊轉移到鄰居那裏,害怕內地王國"因得到歐洲武器而成為危險的競爭者。
如果考慮到穆斯林和基督教文化潮流之間的差別,14世紀廷巴克圖的一位市民可能會發現,自己呆在14世紀的牛津城裏時也感到比較安適。16世紀,他或許仍能找出這兩座大學城之間的許多共同點。但到19世紀時,兩城之間的鴻溝則變得很深了。
英國的非洲問題專家托馬斯·霍奇金提出的這一論點,描述了一個肯定不是非洲所獨有的進程。從前幾章看,它顯然是一個世界範圍的進程。原因很簡單:西方在現代化中居領先地位,因而跑到了其他所有社會的前麵。不過事實仍然是,西方和非洲之間的差距比西方和歐亞大陸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要大得多。君主坦丁堡、德裏和北京,相對倫敦、巴黎和柏林而言,的確是衰落了,但它們並不象廷巴克圖那樣,衰落到實際上已經滅絕的地步。有關西方為什麽在現代化中居領先地位,並突然跑到其他地區前麵的問題,第十七章已作了論述。但是,這裏又麵臨另一個問題,即:為什麽非洲總的看來不僅落後於西方,而且還落後於整個歐亞大陸呢?
這一問題幾乎沒有被提出過,更不用說回答了。前幾章在分析歐亞大陸各文明的發展時,提出了某些可能與之有關的因素,這裏暫且提出來予以考慮。這些因素的相對意義;如果它們確有意義的話,不作更多的研究和思考是不能評價的。
人們立即想到的非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由農業、冶金術和長途貿易引起的普遍的促進力不久便開始停滯不前,未能進一步發展下去。非洲沒有出現過在用鐵製工具開發和利用北歐、恆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時在這些地區所出現的連鎖反應的高潮。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非洲缺乏相應的肥沃的、具有潛在生產率的地區。土地貧脊、氣候惡劣和舌蠅等因素,使非洲的農民和工匠不可能象歐亞大陸的農民和工匠那樣,進行卓有成效的生產。即使是條件優越的蘇丹,也主要依靠出口黃金和販賣奴隸,而這不可能為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十分廣闊的基礎。
第一節所述的外部和內部的與世隔絕似乎也阻礙了非洲的發展。例如;非洲既沒有能與歐洲相比的河流和沿海出口,也不象歐洲那樣,享有接近先進的拜占廷和伊斯蘭教文明隨有利條件。相反,這裏內地多沙漠、多雨林,而外部是煙波浩渺的海洋。這阻止了甚至是自然資源所允許的、有限產品的有效利用。確實,與美洲不同,非洲距歐亞大陸很近,近到足以從加農業和冶金術這樣的基本技術的傳播中獲得好處。但是,非洲距歐亞大陸又很遙遠,遠到無法接受數千年中歐亞大陸各地區一直在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長長的一係列發明。
最後,非洲很容易遭受外界的進攻,因為發展停滯便意味著軟弱,而無論何地,軟弱將招致侵略。前麵我們已敘述過柏柏爾人入侵蘇丹和葡萄牙人進攻東南非所造成的災難性的結果。它們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考慮到這一事實;對比之下,西歐在1500年上升到世界領先地位之前的關鍵性的五個世紀中,沒有遭到任何侵略。這種易受攻擊的因素,後來以痛苦的奴隸貿易這一極為致命的形式表現出來;奴隸貿易不僅減少了廣大地區的人口,而且導致了經濟和政治混亂。
這些不同的因素可以說明,為什麽非洲的發展遠遠落後於歐亞大陸各社會所達到的水平。土地集體所有製的繼續,城市中心未能控製非洲任何地區的經濟,反映出這種遲滯狀態。另一方麵,這種遲滯狀態又轉過來維護了誘人的平等主義和緩慢的生活步調;而這後兩者在仍很有效地保持親屬關係和土地公有製的地區是很普遍的(見第三章第四節)。英國的非洲問題專家巴西爾·戴維森曾推斷:"……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比較可能對非洲有利。……就這種比較所能有的任何價值而言,歐洲中世紀的日常生活,對一般人及其妻子來說,可能更加危險,更讓人討厭。"
這一明確的判斷無疑是有道理的。但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非洲社會引人注目的特徵之所以能倖存下來,就因為它缺乏歐亞大陸各社會的推動力和不斷的發展。隻要非洲人與外界比較隔絕,他們就能維持和享有一種在歐亞大陸諸文明中早已消失的生活方式。但是,當西方的擴張主義抵達非洲沿岸時,非洲人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地區越不發達,越容易遭受侵略,結果遭到的破壞也越大。班圖農民犧牲"不發達"的狩獵民族的利益,向全非洲擴張,這是事實在近代,工業化的西方的代表犧牲"不發達"的農民的利益,尤其是犧牲那些仍停留在新石器階段的人們的利益,間向全球,這也是事實。
最後,應該指出,盡管非洲人沒有趕上歐亞人,但卻超過了更與世隔絕的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士著居民。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歐洲人進入非洲內地比進入美洲和澳大利亞晚得多的原因。如第一節所述,這裏也包括地理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非洲人,尤其是那些同歐洲人做買賣的非洲人所達到的較高的發展水平。這些人自然是最先進的,因為這也意味著他們是最具有生產能力的,因此,他們為有利可圖的貿易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隨著歐洲人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僅在規模方麵使這些先進的非洲人感到新奇。商業活動本身並不是什麽陌生的東西,因為長期以來,他們一直同遙遠的摩洛哥和埃及地區保持著貿易關係。因此,非洲人對葡萄牙人的反應完全不同於這時的美洲印第安人對西班牙人的態度。確實,森林裏的居民由於同阿拉伯人沒有直接的接觸,對歐洲人的白皮膚、對他們的火器所產生的巨大聲響、對這些新來者從海上而來——沿海居民對此十分崇敬——感到非常驚奇。但事實仍然是,葡萄牙人的到來並沒有在非洲引起象西班牙人在美洲所引起的混亂和分裂。因此,非洲人按他們自己提出的條件同歐洲人進行貿易。幾個世紀以來,沿海地區的酋長不準歐洲人進入內地,因為他們想繼續保持他們作為歐洲買主和內地生產者之間的經紀人的有利地位。1793年,一位英國官員寫道,非洲之所以仍是一塊未知的大陸,"是由於沿海居民在允許白人旅行他們的國家方麵所存在的猜忌,而不是由於伴隨進入非洲而來的危險或困難。"他把這種猜忌歸因於經紀人的害怕——"害怕同歐洲貿易的利益被減少,害怕同歐洲的貿易從他們一邊轉移到鄰居那裏,害怕內地王國"因得到歐洲武器而成為危險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