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和西方之間正形成一條同拜占廷和伊斯蘭教之間相類似的分界線。由於倫巴第人的侵入,羅馬教是曾向君士坦丁堡尋求保護,但未能成功,因為拜占廷當時正在全力對付阿拉伯人。因此,教皇又轉向法蘭克人,結果雙方合作;500年,羅馬教皇為查理曼舉行世所聞名的加冕禮。而君士坦丁堡到812年才勉強給查理曼以"羅馬人的皇帝"的稱號,從而承認了西方的政治統一體。但以後幾個世紀裏,拜占廷與西方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語言、教會事務和普通文化上也都疏遠了。
8世紀時出現的拜占廷帝國,比查士丁尼時的短暫的帝國小得多,但它的民族更加同一。東、西方諸省的各種種族、文化和宗教的成分已被拋棄,剩下的核心基本上是希臘的東西,隻是,並非絕對如此。以這一方式,完成了6世紀東羅馬帝國到8世紀拜占廷帝國的轉變。8世紀時的拜占廷帝國是一個文化上既與東方的伊斯蘭教,又與西方的新歐洲截然不同的帝國。
二、拜占廷的黃金時代
9世紀初至11世紀初,拜占廷帝國臻於極盛。當時帝國的行政區劃分完全以省為基礎;各省由主管行政和軍事事務的將軍統冶。這一行政軍事化,是作為外來危險迫近時的一項應急措施,由希拉克略予以實現的。帝國將各省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作為他們服兵役的報酬。在強有力的皇帝們的統治下,由於農民承受著巨大的捐稅負擔,這種分省統治確保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提供了軍需儲備,填滿了國庫。
拜占廷的經濟也牢固地建立在自由農民村社的基礎上,這種村社同大地主的莊園一起發揮著作用。自希臘-羅馬古典時期以來,在殘存的城市中心,工匠的技能水平很高。阿拉伯作家描寫了拜占廷的手工藝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質量,認為隻有中國的工藝品能與之相媲美。自歐亞大陸各地區經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貨物同樣很重要,它們是黑海地區的奴隸和鹽,印度的調味品、香料和寶石,埃及的紙莎草和糧食,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銀、熟鐵產品、亞麻布、棉花和毛織品。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使拜占廷皇帝們能夠發動再征服戰爭;這些戰爭雖不象查士丁尼所發動的征服戰爭那樣野心勃勃,卻較為實際。他們重新收復克裏特島和賽普勒斯島,從而製止了阿拉伯海軍對愛琴海域的侵襲。帝國的疆土也擴大到敘利亞北部、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巴爾幹半島北部的保加利亞人,一直是帝國的威脅,1014年,巴西耳二世在巴爾幹半島北部取得決定性勝利,從此被稱為"屠殺保加利亞人的劊子手"。
這一時期文化上是一個穩定、同一的時期。拜占廷人仍稱自己為羅馬人,但希臘語無論作為書麵語還是口語,都是帝國通用的語言。隨著持異議的東部諸省丟失給伊斯蘭教,隨著反對崇拜偶像者和崇拜偶像者,即聖像破壞者和聖像崇拜者之間猛烈、持久的爭論的消除,宗教的同一性也得到進一步的促進。解決爭端的折衷辦法是禁止宗教雕塑,但允許宗教繪畫,這一點至今仍是東正教宗教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徵。
被再征服的克裏特島上的穆斯林的皈依,以及巴爾幹北部地區的斯拉夫人的皈依,也使拜占廷教會顯得生氣勃勃。865年,保加利亞大公鮑裏斯為報答帝國對他的征服的承認,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以後幾年,拜占廷傳教士為保加利亞人提供了字母表,將《聖經》譯成了保加利亞語,並籌備了斯拉夫人的禮拜儀式。大約與此同時,象基輔公國的俄羅斯人那樣,塞爾維亞人也皈依了東正教(見本章第六節)。然而,再往西,羅馬天主教卻在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中盛行,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仿效鄰近的義大利人、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皈依了天主教,
皇帝和主教之間互相支持的密切關係,也使帝國更加穩固。附屬國教會的原則是因襲的、公認的,皇帝不僅自稱為"奧特克拉特",即君主,而且自稱是"艾按波斯特羅",即相當於傳道者的人。10世紀選舉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儀式書中,明確規定了這種從屬關係。教會大主教們按照皇帝的命令聚集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向皇帝提交主教的三位候選人的名單。皇帝可以隨意挑選三人中的任何一個,或者三個都拒絕,指定他自己看中的候選人;而這種候選人須得到大主教承認,認為能勝任其職才行。然後,在就職儀式上,"根據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宣布教會的新領導當選為主教。
總之,在這幾個世紀中,由於同西方和穆斯林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種適度的和平共處的關係,拜占廷是穩定、強大、富裕。自滿和相當注重內部的。這些特點使人聯想起明朝的中國(見第十七章第五節)。實際上,拜占廷同中國一樣沒有大學,其主要任務是為官僚機構培養官員。不過,君主坦丁堡的大學時有時無,其作用也不正規,因而缺乏中國大學那種連續的有效性。6世紀拜占廷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對有關神性問題的長期爭論所作的儒教式的評論,也使人聯想到中國。他說:"我認為,所有關於神性的爭論都是荒謬的、愚蠢的。人們連自己的本性都無法知道,因此,應該放棄對神性的一切評議。"
拜占廷文化從未解決它在自己的古典遺產和宗教傾向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心理。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前夕,柏拉圖主義者吉米斯圖斯·普萊桑(約1355-1450年),對一個深受基督教及其組織約束的國家的前景公開表示懷疑。普萊桑作為一名著名的教師,在伯羅奔尼撤半島的拜占廷的省府密斯特拉度過了他的大半生。他夢想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恢復古希臘社會;這一社會按照經過修改的柏拉圖式的烏托邦組成,以異教信仰而不是基督教信仰為基礎。但在拜占廷人的思想中,這種古典的、現世主義的傾向從來沒有盛行過。拜占廷社會仍以宗教信仰為主要傾向。在這個社會中,比普萊桑更有代表性的是傳教土約瑟夫·布萊尼斯,他的布道為當時的種種罪惡提供了宗教上的解釋:
8世紀時出現的拜占廷帝國,比查士丁尼時的短暫的帝國小得多,但它的民族更加同一。東、西方諸省的各種種族、文化和宗教的成分已被拋棄,剩下的核心基本上是希臘的東西,隻是,並非絕對如此。以這一方式,完成了6世紀東羅馬帝國到8世紀拜占廷帝國的轉變。8世紀時的拜占廷帝國是一個文化上既與東方的伊斯蘭教,又與西方的新歐洲截然不同的帝國。
二、拜占廷的黃金時代
9世紀初至11世紀初,拜占廷帝國臻於極盛。當時帝國的行政區劃分完全以省為基礎;各省由主管行政和軍事事務的將軍統冶。這一行政軍事化,是作為外來危險迫近時的一項應急措施,由希拉克略予以實現的。帝國將各省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作為他們服兵役的報酬。在強有力的皇帝們的統治下,由於農民承受著巨大的捐稅負擔,這種分省統治確保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提供了軍需儲備,填滿了國庫。
拜占廷的經濟也牢固地建立在自由農民村社的基礎上,這種村社同大地主的莊園一起發揮著作用。自希臘-羅馬古典時期以來,在殘存的城市中心,工匠的技能水平很高。阿拉伯作家描寫了拜占廷的手工藝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質量,認為隻有中國的工藝品能與之相媲美。自歐亞大陸各地區經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貨物同樣很重要,它們是黑海地區的奴隸和鹽,印度的調味品、香料和寶石,埃及的紙莎草和糧食,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銀、熟鐵產品、亞麻布、棉花和毛織品。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使拜占廷皇帝們能夠發動再征服戰爭;這些戰爭雖不象查士丁尼所發動的征服戰爭那樣野心勃勃,卻較為實際。他們重新收復克裏特島和賽普勒斯島,從而製止了阿拉伯海軍對愛琴海域的侵襲。帝國的疆土也擴大到敘利亞北部、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巴爾幹半島北部的保加利亞人,一直是帝國的威脅,1014年,巴西耳二世在巴爾幹半島北部取得決定性勝利,從此被稱為"屠殺保加利亞人的劊子手"。
這一時期文化上是一個穩定、同一的時期。拜占廷人仍稱自己為羅馬人,但希臘語無論作為書麵語還是口語,都是帝國通用的語言。隨著持異議的東部諸省丟失給伊斯蘭教,隨著反對崇拜偶像者和崇拜偶像者,即聖像破壞者和聖像崇拜者之間猛烈、持久的爭論的消除,宗教的同一性也得到進一步的促進。解決爭端的折衷辦法是禁止宗教雕塑,但允許宗教繪畫,這一點至今仍是東正教宗教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徵。
被再征服的克裏特島上的穆斯林的皈依,以及巴爾幹北部地區的斯拉夫人的皈依,也使拜占廷教會顯得生氣勃勃。865年,保加利亞大公鮑裏斯為報答帝國對他的征服的承認,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以後幾年,拜占廷傳教士為保加利亞人提供了字母表,將《聖經》譯成了保加利亞語,並籌備了斯拉夫人的禮拜儀式。大約與此同時,象基輔公國的俄羅斯人那樣,塞爾維亞人也皈依了東正教(見本章第六節)。然而,再往西,羅馬天主教卻在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中盛行,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仿效鄰近的義大利人、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皈依了天主教,
皇帝和主教之間互相支持的密切關係,也使帝國更加穩固。附屬國教會的原則是因襲的、公認的,皇帝不僅自稱為"奧特克拉特",即君主,而且自稱是"艾按波斯特羅",即相當於傳道者的人。10世紀選舉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儀式書中,明確規定了這種從屬關係。教會大主教們按照皇帝的命令聚集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向皇帝提交主教的三位候選人的名單。皇帝可以隨意挑選三人中的任何一個,或者三個都拒絕,指定他自己看中的候選人;而這種候選人須得到大主教承認,認為能勝任其職才行。然後,在就職儀式上,"根據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宣布教會的新領導當選為主教。
總之,在這幾個世紀中,由於同西方和穆斯林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種適度的和平共處的關係,拜占廷是穩定、強大、富裕。自滿和相當注重內部的。這些特點使人聯想起明朝的中國(見第十七章第五節)。實際上,拜占廷同中國一樣沒有大學,其主要任務是為官僚機構培養官員。不過,君主坦丁堡的大學時有時無,其作用也不正規,因而缺乏中國大學那種連續的有效性。6世紀拜占廷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對有關神性問題的長期爭論所作的儒教式的評論,也使人聯想到中國。他說:"我認為,所有關於神性的爭論都是荒謬的、愚蠢的。人們連自己的本性都無法知道,因此,應該放棄對神性的一切評議。"
拜占廷文化從未解決它在自己的古典遺產和宗教傾向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心理。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前夕,柏拉圖主義者吉米斯圖斯·普萊桑(約1355-1450年),對一個深受基督教及其組織約束的國家的前景公開表示懷疑。普萊桑作為一名著名的教師,在伯羅奔尼撤半島的拜占廷的省府密斯特拉度過了他的大半生。他夢想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恢復古希臘社會;這一社會按照經過修改的柏拉圖式的烏托邦組成,以異教信仰而不是基督教信仰為基礎。但在拜占廷人的思想中,這種古典的、現世主義的傾向從來沒有盛行過。拜占廷社會仍以宗教信仰為主要傾向。在這個社會中,比普萊桑更有代表性的是傳教土約瑟夫·布萊尼斯,他的布道為當時的種種罪惡提供了宗教上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