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對奧克蘇斯河對岸的偉大的阿拔斯王朝的反應,同日耳曼人對萊茵河對岸的羅馬帝國的反應極為相似。首先是文化上的影響:野蠻的突厥異教徒屈服於高級文明的物質誘惑,皈依了伊斯蘭教教義。與此同時,如前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的軍事機構一樣,突厥人開始進入哈裏發王朝的軍事機構。由於他們是具有高度靈活性的騎兵射手,因此,很快就表現出優於他人的軍事素質,在哈裏發軍隊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隨著哈裏發王朝的日漸衰弱,突厥僱傭軍同日耳曼僱傭軍一樣,由原先的僕人變成了主人。他們在巴格達廢立統治者,並將哈裏發們相繼監護起來。大約970年,突厥民族的一支塞爾柱人,順利通過邊境,進入穆斯林地區,不久便獨攬了這裏的政權。1o55年,當哈裏發宣布塞爾柱酋長托格盧爾·貝伊為"蘇丹",即"君主"時,這一政權被正式承認。盡管哈裏發名義上仍是帝國的首領,但實際的統治者從此便是突厥人蘇丹。在好戰的突厥人的領導下,伊斯蘭教帝國的邊境這時進一步擴張到兩大地區。


    一個地區是小亞細亞,幾個世紀以來,小亞細亞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廷勢力抵抗阿拉伯伊斯蘭教多次進攻的堡壘。但1071年,在小亞細亞東部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塞爾柱人大獲全勝,俘虜了拜占廷是帝羅曼努斯四世。這一戰役是中東歷史上決定性的轉折點,因為它隨即引起了拜占廷敵對派係間的內戰。事實上,曼齊刻爾特戰役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種派係間的鬥爭;如今這種派係鬥爭的繼續,又使突厥人未受到任何抵抗便進入了小亞細亞。為在突厥部落酋長的行政部門中謀取職務,彼此不和的拜占廷官吏和軍官相互競爭,將許多城鎮和要塞奉獻給了侵略者。而且,農民因不滿拜占廷官吏的腐敗和剝削,雖不信任,但卻屈從地接收了他們的新主人。因此,11至13世紀,小亞細亞的大分部地區,從希臘和基督教地區變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區,而且一直存留到現在。此外,拜占廷因小亞細亞的喪失,變得內部空虛;小亞細亞作為一個行省,過去曾為帝國提供了大量稅收和大批軍人。君士坦丁堡如今就象一個架在枯瘦的軀體上的大腦袋;因此,1453年其衰亡的原因應追溯到1071年。


    曼齊刻爾特的勝利,對塞爾柱人來說,是前進中的一大步,使他們重建了即將滅亡的哈裏發統治。馬裏克沙(1073-1092年)在位時期,塞爾杜帝國達到鼎盛,統治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以及小亞細亞。在塞爾柱人的支持下,文化事業極為繁榮,以波斯的語言、文學和藝術的成就最為顯著。但塞爾杜的優勢隻是短暫的,馬裏克沙死後,繼承人之間你爭我奪,封地成為世襲,帝國開始分裂(見第十三章第六節)。帝國的這一分裂,使12世紀十字軍征服聖地成為可能。另一個結果是,小亞細亞西部出現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繼續高舉伊斯蘭教的旗幟,兵臨維也納城下,並在20世紀前,統治著整個中東地區。


    正當塞爾柱人向西挺進,追求名望,尋找戰利品時,其他突厥人也在東部擴張,向巨大的寶庫印度進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叫馬哈茂德(997-1030年)的人。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為基地,幾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區進攻,最終吞併了旁遮普,此後,旁遮普一直成為穆斯林地區。馬哈茂德熱心於搗毀印度教徒的神廟,砸碎他們的偶像,因而得一綽號"偶像破壞者";他的這一熱心以伊斯蘭教信條為基礎:對神作任何肉眼可見的描畫,都是有罪的。馬哈茂德及其追隨者們被狂熱的伊斯蘭教一神論所激發,來到印度,不僅為了掠奪,而且為了改變異教徒的信仰,或消滅他們。另外,這裏還涉及到社會衝突問題,即兩個不同社會的衝突:一個社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另一個社會則以種姓製度為基礎,而這一種姓製度以不平等為先決條件。因此,正是從這時起,這裏開始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的鬥爭,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半島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紀,馬哈茂德的繼承者們被另一個以廓爾為基地的突厥王朝所取代,廓爾也在阿富汗境內。在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人的領導下,廓爾突厥人向南挺進至古吉拉特,向東進入恆河流域。1192年,他們占領了德裏,並將德裏作為印度突厥蘇丹的王國的首都。在這次戰役中,佛教寺院被破壞,大批僧侶遭屠殺,以致佛教在其發源地從此再也沒有得到恢復。


    突厥人不甚費力地在一個人口絕對超過他們的國家裏安置下來,之所以能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印度古老的軍事戰術;這種戰術,同150o年前反對亞力山大時的戰術一樣,是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的。其步兵通常是一群渙散的暴民,而他們自吹自擂的象隊,對抵抗穆斯林騎兵毫無用處。印度的種姓製度同樣具有破壞作用,而且是一個更為致命的弱點,它使能參戰的人僅限於"剎帝利",即武士階層。其他人都未經過訓練,而且對作戰也毫無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階級分化將壓迫者地主同農民分隔開來,使社會等級更加支離破碎。因此,人民大眾或是採取不關心的態度,或是歡迎侵略者,信奉他們的宗教。這種情況後來反覆多次出現。在現代,英國統治者之所以能象前突厥人蘇丹那樣,從德裏統治印度,原因也就在於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球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斯塔夫理阿諾斯並收藏全球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