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緊接著又對部院大臣作了調整。原禮部尚書徐桐接李鴻藻任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由原左都禦使畢道遠接任,理藩院尚書烏拉喜崇阿接任景廉兵部尚書一職,理藩院尚書則由原左都禦使延煦接任,都察院左都禦使分別由原吏部左侍郎崑岡、祁世長接任。貝勒奕劻管理總理衙門事務,內閣學士周德潤、軍機大臣閻敬銘、許庚身後來也在總理衙門行走。八旗都統也相繼作了變動。


    光緒十年(1884年)為農曆的甲申年,這年的三月(4月),“當之無愧”的清王朝的女主人最終為其獨攬大權掃清了道路。她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徹頭徹尾地撤換了奕訢和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又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使王朝的官僚層實現了一次大換血,建立了完全聽命於她的官僚階層。這次重大的人事變動,歷史上稱“光緒甲申朝局之變”。


    這次奕訢遭罷黜,與十九年前的那次彈劾風波引起的反響完全不同。當時列名於倭仁奏摺和肅親王奏摺的王公、宗室、大臣共計70餘人,加上都察院、宗人府的大臣,內閣學士、給事中、禦史等等紛紛上折,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迫使慈禧最終收回成命,恭王僅僅隻被削掉一個封號。而這一次罷免卻呼聲甚微,僅寥寥數人上疏。為什麽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辛酉政變之初,奕訢重用漢臣,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有求必應,不加遙控;對外實行“外敦信睦,隱示羈縻”的外交路線,力求中外和好以借師助剿,最終撲滅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熊熊烈火,使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統治得以穩定,奕訢因而獲得“中興賢王”的譽稱。此後,為防止漢族地主勢力的發展,從穩固王朝統治的角度考慮,奕訢大力剪除和限製湘淮地方勢力。李鴻章等都曾為此批評奕訢聽信浮言,抱怨總理衙門庸鄙無遠見。麵對西方工業化的浪潮,奕訢為清王朝的長治久安計,倡導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開展洋務運動,這又為滿族親貴和封建頑固派所不容,認為是“以夷變夏”。此外,奕訢的“羈縻”外交並未使中外和好的局麵長期維持,帝國主義也早看出這種外交政策的實質是在和平的背後排斥外國,遠不如李鴻章和奕譞順從於外國勢力。慈禧繞過奕訢,通過李鴻章和洋人拉關係,李鴻章集團權勢地位上升,漸呈取代奕訢集團的趨勢。


    慈禧則經過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實力漸長,熟諳宮廷鬥爭的藝術,政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慈安死後,慈禧大權獨攬,常對臣下行不測之威。此次罷黜奕訢,不像十九年前指使蔡壽祺上無憑無據的彈劾摺子那樣,慈禧作了精心的準備。她抓住山西、北寧失守,徐延旭和唐炯遭逮問後,人們紛紛要求追究最終責任人的時機,將責任推究到奕訢和寶鋆的因循失職。與十九年前發下詔書讓廷臣討論相比,這次詔書的發布更顯果斷和威嚴。慈禧單獨召見了領班軍機章京,以“禦前擬旨以上,朱書授之以出”的方式發下諭旨,表明這是宸斷,不容妄議。


    第二十一章 甲申朝變,再遭罷黜(4)


    慈禧積聚了二十多年的力量就在這一刻完成夙願,清除了最後一名潛在政敵。從此她真正實現了“位至極尊”。


    奕訢此次反倒相當地平靜。沒有被八大臣排擠時的激憤,也沒有被削除封號時的憤懣,更沒有被同治帝暫時免去差使和撤去親王爵號時的堅強不屈。他累了。多年的公務纏身,刻無暇晷,他完全拋卻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以致“幾不知世間有吟詠事”。他也知道,慈禧早已對自己厭惡透了。為國家計,他屢次觸犯慈禧,反對她的專權和不顧國力而窮盡享樂之欲,這次的前敵戰敗不過是她罷黜的一個藉口罷了。


    想到此,奕訢心裏好受多了,望著工作了多年的軍機處和曾經共事多年的同僚,他坦然地離開了。


    後 記


    晚清歷史風雲變幻,爆發於19世紀中葉前後的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從內外衝擊著清王朝的統治基礎,有憂患意識的統治階層開始思索如何自強以抵禦外侮,於是自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他們發起並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自強”、“求富”運動——洋務運動。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的相繼爆發使洋務官員寄予辦洋務以自強禦侮的夢破滅,在封建社會內部孕育出的新生資產階級力量則開始思索一條新的社會發展的道路——鼓動光緒帝進行改良變法。


    作為道光帝的第六子、鹹豐帝的六弟、同治和光緒帝的六叔,奕訢歷經四朝,是晚清皇朝中頗有作為的一位皇室成員。他親身經歷了王朝的一係列變幻,在晚清的政治史、外交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活動是晚清宮廷權力鬥爭、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的一個縮影。鑑於此,本書力圖從奕訢這個人物的活動來看當時社會的大背景,同時又將人物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作客觀的評判。奕訢天資聰穎,加之受到良好的皇室教育,能力優於其他皇室成員,因而自小道光帝就對他寄予厚望。然而在爭奪宮廷最高權力鬥爭中,他卻是個失敗者,一生幾起幾落,這是時代、製度本身的局限。他畢生都在盡全力維護王朝的穩定和發展,然而終究挽救不了大清的命運,這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他一生的坎坷和悲劇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黎/餘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黎/餘祖並收藏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