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 作者:湯黎/餘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製度,太監是不能擅自離京的,所以安德海出京赴廣州一事沒讓奕訢和慈安知道,其實奕訢早已通過宮中的內線得知此事。並派人通知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鹹豐三年進士,同治二年(1863年)升為山東按察使。此人為官清正剛嚴,膽大心細。當時僧格林沁親王率兵在山東一帶剿殺撚軍時,見司道官時從不給他們坐座位,態度十分傲慢。丁寶楨不吃這一套,稱“給座位就見,不給座位就免談”,僧格林沁很佩服他的膽量,接見丁寶楨時,對其禮遇有加。山東前任巡撫十分推崇丁寶楨的才能,主動請求退休,並保舉丁寶楨繼任其位,這樣丁寶楨就由按察使升任山東巡撫。丁寶楨曾經奕訢的介紹進京覲見過同治帝。同治帝同慈安太後也認為丁寶楨是有肝膽之人,可以信賴。於是,“帝遣人與之密謀誅安德海”。
安德海攜帶20多輛大車和前站官、標兵、蘇拉、僧人、妻妾、女樂等數十人,自稱欽差,乘兩條大船,船上掛有一麵日形三足鳥旗,船旁插龍鳳旗幟,浩浩蕩蕩地順大運河南下。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地方小官員也紛紛前來拜謁。安德海算是過足了癮,還撈了不少油水。
第十七章 反擊誅殺安德海(2)
此時,丁寶楨在接到奕訢的通知和同治帝的密諭之後,正加緊部署。他首先秘密囑咐德州知州趙新:“總管太監安德海將要路過山東,若發現其有不法行為,可一麵捕拿,一麵稟聞。”趙新深知官場的險惡,搞不好會要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若不通報,得罪丁寶楨;若通報而殺安德海不成,自己反倒遭殃。他找來幕僚商議,幕僚們提議,以夾單形式秘密稟報安德海的行蹤,即使殺安德海失敗,由於通報形式是夾單,並非例行公事,不會存卷,安德海也不會知曉。丁寶楨得到消息後,若參奏,禍福自由丁寶楨個人擔待。
就這樣,丁寶楨得到了趙新用夾單送來的密報,掌握安德海不法行為後,一麵派泰安府知府緊急追趕,一麵具折參奏安德海。
奏摺不幾天就到了京城。適逢慈禧太後正生病,由慈安太後單獨召見諸位大臣,商討擬定諭旨,為防夜長夢多,允許丁寶楨速即就地正法,不必解京審訊。奕訢、軍機大臣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等均參與了意見的表決和諭旨的擬定,並表示支持殺安德海,最後由寶鋆擬寫了令丁寶楨就地正法安德海的諭旨。為防止安德海途中逃脫,密旨同時發往山東、河南、江蘇三省巡撫和直隸省總督,無論安德海逃往何處,一旦抓獲,立即予以正法。
慈安太後在奕訢的堅持之下,依然懼怕慈禧怪罪。蓋印之時,還稱:“西太後必殺我。”果然,慈禧知情後,大為惶駭,立即前往質問慈安,為什麽沒有與她商量就做決定。慈安一向懼怕慈禧,將所有的責任推到奕訢身上,慈禧大發雷霆。但由於王公大臣均異口同聲地堅持“安德海違背祖製,死無赦,當就地正法”,慈禧的妹夫奕譞也據理力爭,認為安德海應該斬殺。慈禧也隻好勉強簽署了這份上諭,慈安等擬定的上諭就這樣被留中了兩日。
泰安府知府程繩武那邊,緊緊跟蹤了安德海三天,未敢下手。丁寶楨隻得又令總兵王正起率兵追趕,到泰安將安德海一行抓獲。安德海被抓時還口出狂言,“我奉皇太後命,誰敢犯我,那是自己找死罷了!”在場的官員一聽此言,均不敢動。泰安知縣何毓福見有動刀的架勢,更是嚇得長跪不起,力諫丁寶楨殺安德海事非同小可,當就此罷手。丁寶楨不為所動,就在安德海被押往濟南後的當天晚上,丁寶楨處死了安德海和其隨從20餘人。
就這樣,在上諭到達的前五天,安德海就已被正法,之後又暴屍三天。他隨身所帶的貴重物品一律收繳,其中有駿馬30餘匹,黃金1150兩,元寶17個,珍珠鼻煙壺1個,極大珠5顆,翡翠朝珠1掛,碧霞朝珠1掛,碧霞犀數十塊,其餘珍寶眾多,都陸續送往內務府。貪賄罪證俱在,朝野上下一片呼聲,支持斬殺安德海。
吸取明亡的教訓,清朝的祖製家法對太監的管束是相當嚴格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時均未設太監。順治帝進京後始仿明製設立太監,但卻對太監的言行舉止做了嚴格的規定,立一鐵牌於交泰殿,雲:“(太監)但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良者,即行淩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幹隆帝對太監的管束尤其嚴厲,稍有不法行為,便棍棒相加。幹隆帝認為明代太監擅權,是因為頗通些文墨便於交結營求之故,所以他下令太監隻能略知字體,不能多識文化,太監官職不能高於四品;且命令內務府兼代管理太監。曾有太監因稍泄機密,就被處以磔刑。
慈安、同治帝、奕訢和諸位大臣正是利用祖宗成法,堵住了慈禧太後的嘴,事已至此,慈禧隻好順水推舟,她連頒兩道上諭,表明自己的支持態度,在上諭中她反覆強調:“我朝家法相乘,整飭宦寺,有犯必懲,綱紀至嚴。每遇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乃該太監安德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種種不法,實屬罪有應得。經此次懲辦後,各太監自當益加儆懼。”
安德海伏誅後,人心大快。在整個事件中,丁寶楨所顯露出的勇猛剛毅的個性,受到了朝臣的讚揚。李鴻章讀了邸報之後,拍手叫好,連忙給幕客傳閱,並稱讚:“丁稚璜成名了!”曾國藩也評說道:“我眼睛染疾已數月,聽聞安德海被誅一事,積翳為之一開,丁稚璜是真豪傑!”奕訢居於整個事件的幕後,積極策劃,雖然發言不多,但一言一行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他促成了安德海伏誅而慈禧無法保護的局麵,顯示了謀事的周密和除奸的勇氣。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鹹豐三年進士,同治二年(1863年)升為山東按察使。此人為官清正剛嚴,膽大心細。當時僧格林沁親王率兵在山東一帶剿殺撚軍時,見司道官時從不給他們坐座位,態度十分傲慢。丁寶楨不吃這一套,稱“給座位就見,不給座位就免談”,僧格林沁很佩服他的膽量,接見丁寶楨時,對其禮遇有加。山東前任巡撫十分推崇丁寶楨的才能,主動請求退休,並保舉丁寶楨繼任其位,這樣丁寶楨就由按察使升任山東巡撫。丁寶楨曾經奕訢的介紹進京覲見過同治帝。同治帝同慈安太後也認為丁寶楨是有肝膽之人,可以信賴。於是,“帝遣人與之密謀誅安德海”。
安德海攜帶20多輛大車和前站官、標兵、蘇拉、僧人、妻妾、女樂等數十人,自稱欽差,乘兩條大船,船上掛有一麵日形三足鳥旗,船旁插龍鳳旗幟,浩浩蕩蕩地順大運河南下。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地方小官員也紛紛前來拜謁。安德海算是過足了癮,還撈了不少油水。
第十七章 反擊誅殺安德海(2)
此時,丁寶楨在接到奕訢的通知和同治帝的密諭之後,正加緊部署。他首先秘密囑咐德州知州趙新:“總管太監安德海將要路過山東,若發現其有不法行為,可一麵捕拿,一麵稟聞。”趙新深知官場的險惡,搞不好會要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若不通報,得罪丁寶楨;若通報而殺安德海不成,自己反倒遭殃。他找來幕僚商議,幕僚們提議,以夾單形式秘密稟報安德海的行蹤,即使殺安德海失敗,由於通報形式是夾單,並非例行公事,不會存卷,安德海也不會知曉。丁寶楨得到消息後,若參奏,禍福自由丁寶楨個人擔待。
就這樣,丁寶楨得到了趙新用夾單送來的密報,掌握安德海不法行為後,一麵派泰安府知府緊急追趕,一麵具折參奏安德海。
奏摺不幾天就到了京城。適逢慈禧太後正生病,由慈安太後單獨召見諸位大臣,商討擬定諭旨,為防夜長夢多,允許丁寶楨速即就地正法,不必解京審訊。奕訢、軍機大臣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等均參與了意見的表決和諭旨的擬定,並表示支持殺安德海,最後由寶鋆擬寫了令丁寶楨就地正法安德海的諭旨。為防止安德海途中逃脫,密旨同時發往山東、河南、江蘇三省巡撫和直隸省總督,無論安德海逃往何處,一旦抓獲,立即予以正法。
慈安太後在奕訢的堅持之下,依然懼怕慈禧怪罪。蓋印之時,還稱:“西太後必殺我。”果然,慈禧知情後,大為惶駭,立即前往質問慈安,為什麽沒有與她商量就做決定。慈安一向懼怕慈禧,將所有的責任推到奕訢身上,慈禧大發雷霆。但由於王公大臣均異口同聲地堅持“安德海違背祖製,死無赦,當就地正法”,慈禧的妹夫奕譞也據理力爭,認為安德海應該斬殺。慈禧也隻好勉強簽署了這份上諭,慈安等擬定的上諭就這樣被留中了兩日。
泰安府知府程繩武那邊,緊緊跟蹤了安德海三天,未敢下手。丁寶楨隻得又令總兵王正起率兵追趕,到泰安將安德海一行抓獲。安德海被抓時還口出狂言,“我奉皇太後命,誰敢犯我,那是自己找死罷了!”在場的官員一聽此言,均不敢動。泰安知縣何毓福見有動刀的架勢,更是嚇得長跪不起,力諫丁寶楨殺安德海事非同小可,當就此罷手。丁寶楨不為所動,就在安德海被押往濟南後的當天晚上,丁寶楨處死了安德海和其隨從20餘人。
就這樣,在上諭到達的前五天,安德海就已被正法,之後又暴屍三天。他隨身所帶的貴重物品一律收繳,其中有駿馬30餘匹,黃金1150兩,元寶17個,珍珠鼻煙壺1個,極大珠5顆,翡翠朝珠1掛,碧霞朝珠1掛,碧霞犀數十塊,其餘珍寶眾多,都陸續送往內務府。貪賄罪證俱在,朝野上下一片呼聲,支持斬殺安德海。
吸取明亡的教訓,清朝的祖製家法對太監的管束是相當嚴格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時均未設太監。順治帝進京後始仿明製設立太監,但卻對太監的言行舉止做了嚴格的規定,立一鐵牌於交泰殿,雲:“(太監)但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良者,即行淩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幹隆帝對太監的管束尤其嚴厲,稍有不法行為,便棍棒相加。幹隆帝認為明代太監擅權,是因為頗通些文墨便於交結營求之故,所以他下令太監隻能略知字體,不能多識文化,太監官職不能高於四品;且命令內務府兼代管理太監。曾有太監因稍泄機密,就被處以磔刑。
慈安、同治帝、奕訢和諸位大臣正是利用祖宗成法,堵住了慈禧太後的嘴,事已至此,慈禧隻好順水推舟,她連頒兩道上諭,表明自己的支持態度,在上諭中她反覆強調:“我朝家法相乘,整飭宦寺,有犯必懲,綱紀至嚴。每遇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乃該太監安德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種種不法,實屬罪有應得。經此次懲辦後,各太監自當益加儆懼。”
安德海伏誅後,人心大快。在整個事件中,丁寶楨所顯露出的勇猛剛毅的個性,受到了朝臣的讚揚。李鴻章讀了邸報之後,拍手叫好,連忙給幕客傳閱,並稱讚:“丁稚璜成名了!”曾國藩也評說道:“我眼睛染疾已數月,聽聞安德海被誅一事,積翳為之一開,丁稚璜是真豪傑!”奕訢居於整個事件的幕後,積極策劃,雖然發言不多,但一言一行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他促成了安德海伏誅而慈禧無法保護的局麵,顯示了謀事的周密和除奸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