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醒空感世,直道不容身。


    忠藎遺騷雅,高風問楚濱;


    懷沙數行淚,飲恨汨羅津。


    自比蒙冤被逐的忠臣屈原,大聲訴說舉世皆醉惟我獨醒的哀怨。而這時大清的朝堂之上也確乏清醒之臣,剿滅太平軍北伐部隊的暫時勝利讓滿朝君臣都鬆了一口大氣,並產生了陶醉感。麵對大清的種種災難,作為大清的皇子,奕訢的心靈一刻也沒有寧靜過,他時時關注著日益惡化的時局。


    雖然由於太平軍在鹹豐六年八月(1856年9月)“天京變亂”的血腥內訌之後走向衰落,大清王朝內憂暫時緩和,但外患加劇,西方列強的侵淩日益緊迫,鹹豐六年正月發生了“馬神甫事件”,九月又發生了“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起因是一個名叫馬賴的法國天主教神甫非法潛入廣西西林縣活動,犯有種種劣行,被西林知縣張鳴鳳抓起來判了死刑。“亞羅號事件”則起因於中國水師檢查走私,在中國船亞羅號上查獲了海盜。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藉口亞羅號曾在香港領過英籍登記證(事實是早已過期),對中國水師船隻檢查橫加幹涉,引發外交摩擦。英法兩國以此為藉口,聯手發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入侵大清帝國南大門,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美俄兩國也趁火打劫,以圖共同分贓。


    鹹豐八年四月初八(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突襲大沽炮台。炮台守軍英勇反抗,奮不顧身,甚至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他們捨身殺敵的壯舉,使敵人大為驚駭。就在炮台守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直隸總督譚廷襄臨陣脫逃,使炮台守軍鬥誌一落千丈,又由於清軍武器落後、防務簡陋,關係京師安危的大沽炮台隨即失陷,大沽口被英法聯軍占領。之後,英法聯合艦隊溯白河而上,暢通無阻,直撲天津,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廷無力抵抗,一心求和。四月十七(5月29日),慌亂之中的鹹豐帝採納欽差大臣桂良和吏部尚書花沙納等人的主張,力主妥協,委派耆英為欽差大臣,主持對英法的和談。然而,在此之前,英國軍隊攻陷廣州時,英軍在繳獲的兩廣總督府文件中,發現了耆英主張對英要採取外和內硬兩麵對付手法的奏報,英方認為耆英不夠坦誠,所以,英方對耆英主持談判予以反對。五月,耆英到天津,要求會見英國代表額爾金,遭其拒絕,中英談判由此瀕於破裂。桂良通知英方,中國已經做出讓步,準備允許外國公使駐紮天津。耆英再次正式告知英方,他是談判的中方全權大臣,額爾金仍不出麵,隻委派副代表李泰國見耆英。耆英告訴李泰國,他和李泰國的父親李喬治(英國駐廣州首任領事)是好友,希望以此來打動李泰國。而李泰國非但不買耆英的帳,反而當著耆英的麵公開宣讀英方繳獲的耆英“佯示友好,安撫夷人”的奏疏,當麵羞辱耆英。


    在這種情況下,桂良、花沙納恐阻和議,於是上奏朝廷,請求召回耆英。鹹豐帝接奏後,感到困惑,責問桂良等為何不讓有經驗的耆英參加談判?但這一諭旨尚未送到天津的時候,耆英已經踏上返回京城之路。鹹豐帝責其畏縮無能,辦理不善,且借辭推卸責任,又未奉特旨,擅自回京,於是將其下獄議罪。奕訢等人奏擬將耆英定為“絞監候”,先禁牢中,等春、秋兩季再正式下令處死。而肅順卻單獨上書,說:“今尚有辦理夷務之臣,若皆相率效尤,畏葸潛奔,成何事體?”鹹豐帝遂賜耆英自盡。


    議和期間,恭親王奕訢曾上奏鹹豐帝反對對英法侵略者委曲求全,指出“夷性無厭”,倘若“因其桀驁,勉強議準,以圖暫了目前,則無厭之求,轉瞬又生枝節,日甚一日,仍歸於戰而已。與其追悔於後日,不若堅持於此時”。並提出三條解圍計策:一、訓練天津鄉勇;二、增強僧格林沁所部軍力;三、命令廣東鄉兵攻擊香港,“圍魏救趙”。這一、二兩策,在當年擊敗北伐的太平軍時就被證實十分有效,第三條計謀更有創意,鹹豐帝眼睛為之一亮,並命大臣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對策。但是,奕訢的計策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前往天津議和的桂良和花沙納等人,就已在侵略者威逼下步步退縮,甚至將鹹豐帝關於設法阻止英法兩國公使的上諭拋置腦後,全盤接受英、法、俄、美四國要求,先後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同年西曆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天津條約》和《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喪失了中國的主權,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第五章 臨危受命(2)


    天津妥協求和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政府官員群起反對。奕訢也向鹹豐帝上奏,不顧嶽父的情麵,指名道姓批評桂良的妥協軟弱,並嚴斥英法所提各項要求不合情理,尤其認為,江岸通商“萬不能準”。他說,長江兩岸“無論山川設險之所,城邑扼要之區,處處皆中原大局所關,斷不宜令夷人實逼處此。”吏部尚書周祖培、禦史尹耕雲等數十人聯名上書,列舉公使駐北京之“八害”,主張以武力抵抗英法聯軍的侵略。鹹豐帝也非常憤懣,曾令桂良等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寧願以免除關稅來換取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代表到北京換約。但是,英法方麵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黎/餘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黎/餘祖並收藏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