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 作者:湯黎/餘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鹹豐元年九月九日,重陽佳節,鹹豐帝登上延春閣作述懷詩一首,以之出示諸弟,以表念切手足之情。奕訢唱和道:
屈指高秋佳節屆,追思廿載不勝悲。
萬幾揮翰承平日,重九登臨茂對時。
庶政惟和隆郅治,群工無曠共驅馳。
會看桂嶺塵氛淨,樂育均沾雨露滋。
全詩表達了對皇朝安危的深切關注,希望全體臣子團結協作,驅馳效命,共同創造“隆和”盛世。
這一年來,鹹豐帝和奕訢兄弟倆都努力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和顧忌,竭力創造一種和諧的兄弟關係和融洽的君臣關係。經過雙方的努力,應該說效果是明顯的。時隔一年,奕訢已經適應命運的安排,開始麵對現實。何況,新任皇帝對他情意深厚,關懷備至,因此,奕訢處處表現出恭謹謙遜的姿態,而鹹豐帝也對奕訢一年來的表現比較滿意,因此,從鹹豐帝的很多舉動,可以看出他對奕訢的信任度在逐漸增強。
鹹豐二年(1852年)四月,鹹豐帝徹底辦完了道光帝的全部喪禮,隨即把京城一處最為富麗、豪華的府宅賜給了奕訢。說起這座府宅,還頗有一段來歷,它本是幹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第。和珅在幹隆朝官至戶部尚書,又兼許多要職,權傾朝野,炙手可熱。他貪圖享受,生活豪奢,把自己的府第建得富麗堂皇,氣勢非凡,府中許多建築是仿照皇宮的一些宮殿建造的,並有庭園點綴,園中假山疊石、曲廊亭榭、花木泉池,結構曲折變幻,風景秀美幽深,可與圓明園相媲美。此府當時就已名滿京城。許多王公大臣對此垂涎三尺。據說,幹隆帝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就非常喜歡這座府第。有一次,他與信臣飲酒,有人勸他多向皇上示才,以爭奪儲位,慶親王笑道:“天下至重,何敢妄窺,惟冀他日將和珅邸第賜居,則願足矣。”後來,嘉慶帝即位,查抄了和府,沒收了此第,並把它賜給慶親王,以示對他不願爭位之賞,隻留下其中三間院落賜給幹隆帝鍾愛的十公主和額駙豐紳殷德居住。後來公主死後,整個王府歸於慶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慶王後人因罪奪爵,此宅遂沒於內務府,一直空閑,直到今天鹹豐帝將其賜給奕訢。從此以後,這裏一直被稱為恭王府,奕訢及其後人在這裏生活了八十五年。鹹豐帝將此豪宅賜給奕訢,顯示了奕訢在鹹豐帝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但同時,鹹豐帝深恐奕訢因此而春風得意,桀驁不馴,於是又送詩一首,以示告誡:
名園朗潤近圓明,
賜額心同弟與兄。
孝弟立身先務本,
慰予厚望勖公平。
鹹豐帝以“孝弟”的古訓相勉,可見,鹹豐帝胸中還是有一絲擔憂、幾分顧慮。但他和奕訢兄弟二人的關係,相比以前在逐漸好轉,則是可以肯定的。
六月,鹹豐帝遣使冊封奕訢為恭親王。奕詝即位之初就已遵先皇遺旨,封奕訢為恭親王。遲至三年之後才正式頒冊封定。這三年來,鹹豐帝一直在觀察和考驗著奕訢:如果他態度恭順,能與自己休戚與共,即可委以重任;如果恃才傲物,目無君長,恐怕他那個閑散親王也做不成。這次正式冊封,表明三年來考驗基本合格,而奕訢也知道,麵對新皇,自己隻能以恭順安服的態度、韜光養晦的舉止,獲得鹹豐帝的初步諒解和信任。
第三章 韜光養晦(3)
七月,鹹豐帝的師傅、協辦大學士杜受田離京賑濟水災染病去世,鹹豐帝深為悲痛,追授太師名號,晉大學士職銜,賜予文官最高諡號“文正”,賜金五千治喪,頒發詔書,稱其“品斷學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當杜受田靈柩運抵京城,鹹豐帝親自祭奠,撫棺而哭,非常悲傷。此外,鹹豐帝又委託奕訢護送其靈柩歸籍。對一個大臣之死,天子哭奠,親王奠送,儀禮之重,在有清一代是罕見的。杜受田極盡死後哀榮,究其原因,除了他對鹹豐帝有教授啟蒙之恩,更主要的是,他有輔導鹹豐帝奪得帝位之功。
痛失皇位,是奕訢心中永遠的傷痛。此番奕訢奉命奠送杜受田靈柩,心中難免起伏不平,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他此時的心思:自己乃堂堂親王,卻要為一位大臣送靈,何況此人生前曾是自己奪取皇位的最大障礙,怨恨他還來不及,現在卻要為他送靈……接著他又想起自己的師傅來,首任師傅翁心存僅授業一年,且自己年幼,對他沒什麽印象,賈楨可算是自己的恩師了,但他主試江南後,偏偏母親去世,為了盡孝,離開了上書房;第三位師傅卓秉恬,也是個宿儒,可他在關鍵時候指導缺乏應變策略,一味催促自己抓住一切機會在先皇麵前顯露才華,結果痛失皇位……日後,奕訢經常懷念恩師賈楨,而對卓秉恬卻諱莫如深,由此也可以看出,奕訢對痛失皇位一事,終其一生都是耿耿於懷。
奕訢奉命料理完畢杜受田的喪事,喬遷新居,住進了皇上新賞的豪宅。終日寄情於詩文經史,陶醉於園中清溪荷池、亭台樓閣、花草樹木,涵情養性,顯得怡然自得,輕鬆自在。
也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鹹豐帝特地選擇良辰吉日,於當年八月二十一日,臨幸恭王府,看望奕訢。並將花園禦書易名為“朗潤園”,禦題園內池水為“月同明池”,禦題各室為“明道齋”、“棣華軒”、“萃軒”,最後仍示以手足之情,親賦《贈恭親王》一首。奕訢對鹹豐帝的此番題字賜名贈詩深感受寵若驚,當即和詩一首:
屈指高秋佳節屆,追思廿載不勝悲。
萬幾揮翰承平日,重九登臨茂對時。
庶政惟和隆郅治,群工無曠共驅馳。
會看桂嶺塵氛淨,樂育均沾雨露滋。
全詩表達了對皇朝安危的深切關注,希望全體臣子團結協作,驅馳效命,共同創造“隆和”盛世。
這一年來,鹹豐帝和奕訢兄弟倆都努力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和顧忌,竭力創造一種和諧的兄弟關係和融洽的君臣關係。經過雙方的努力,應該說效果是明顯的。時隔一年,奕訢已經適應命運的安排,開始麵對現實。何況,新任皇帝對他情意深厚,關懷備至,因此,奕訢處處表現出恭謹謙遜的姿態,而鹹豐帝也對奕訢一年來的表現比較滿意,因此,從鹹豐帝的很多舉動,可以看出他對奕訢的信任度在逐漸增強。
鹹豐二年(1852年)四月,鹹豐帝徹底辦完了道光帝的全部喪禮,隨即把京城一處最為富麗、豪華的府宅賜給了奕訢。說起這座府宅,還頗有一段來歷,它本是幹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第。和珅在幹隆朝官至戶部尚書,又兼許多要職,權傾朝野,炙手可熱。他貪圖享受,生活豪奢,把自己的府第建得富麗堂皇,氣勢非凡,府中許多建築是仿照皇宮的一些宮殿建造的,並有庭園點綴,園中假山疊石、曲廊亭榭、花木泉池,結構曲折變幻,風景秀美幽深,可與圓明園相媲美。此府當時就已名滿京城。許多王公大臣對此垂涎三尺。據說,幹隆帝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就非常喜歡這座府第。有一次,他與信臣飲酒,有人勸他多向皇上示才,以爭奪儲位,慶親王笑道:“天下至重,何敢妄窺,惟冀他日將和珅邸第賜居,則願足矣。”後來,嘉慶帝即位,查抄了和府,沒收了此第,並把它賜給慶親王,以示對他不願爭位之賞,隻留下其中三間院落賜給幹隆帝鍾愛的十公主和額駙豐紳殷德居住。後來公主死後,整個王府歸於慶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慶王後人因罪奪爵,此宅遂沒於內務府,一直空閑,直到今天鹹豐帝將其賜給奕訢。從此以後,這裏一直被稱為恭王府,奕訢及其後人在這裏生活了八十五年。鹹豐帝將此豪宅賜給奕訢,顯示了奕訢在鹹豐帝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但同時,鹹豐帝深恐奕訢因此而春風得意,桀驁不馴,於是又送詩一首,以示告誡:
名園朗潤近圓明,
賜額心同弟與兄。
孝弟立身先務本,
慰予厚望勖公平。
鹹豐帝以“孝弟”的古訓相勉,可見,鹹豐帝胸中還是有一絲擔憂、幾分顧慮。但他和奕訢兄弟二人的關係,相比以前在逐漸好轉,則是可以肯定的。
六月,鹹豐帝遣使冊封奕訢為恭親王。奕詝即位之初就已遵先皇遺旨,封奕訢為恭親王。遲至三年之後才正式頒冊封定。這三年來,鹹豐帝一直在觀察和考驗著奕訢:如果他態度恭順,能與自己休戚與共,即可委以重任;如果恃才傲物,目無君長,恐怕他那個閑散親王也做不成。這次正式冊封,表明三年來考驗基本合格,而奕訢也知道,麵對新皇,自己隻能以恭順安服的態度、韜光養晦的舉止,獲得鹹豐帝的初步諒解和信任。
第三章 韜光養晦(3)
七月,鹹豐帝的師傅、協辦大學士杜受田離京賑濟水災染病去世,鹹豐帝深為悲痛,追授太師名號,晉大學士職銜,賜予文官最高諡號“文正”,賜金五千治喪,頒發詔書,稱其“品斷學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當杜受田靈柩運抵京城,鹹豐帝親自祭奠,撫棺而哭,非常悲傷。此外,鹹豐帝又委託奕訢護送其靈柩歸籍。對一個大臣之死,天子哭奠,親王奠送,儀禮之重,在有清一代是罕見的。杜受田極盡死後哀榮,究其原因,除了他對鹹豐帝有教授啟蒙之恩,更主要的是,他有輔導鹹豐帝奪得帝位之功。
痛失皇位,是奕訢心中永遠的傷痛。此番奕訢奉命奠送杜受田靈柩,心中難免起伏不平,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他此時的心思:自己乃堂堂親王,卻要為一位大臣送靈,何況此人生前曾是自己奪取皇位的最大障礙,怨恨他還來不及,現在卻要為他送靈……接著他又想起自己的師傅來,首任師傅翁心存僅授業一年,且自己年幼,對他沒什麽印象,賈楨可算是自己的恩師了,但他主試江南後,偏偏母親去世,為了盡孝,離開了上書房;第三位師傅卓秉恬,也是個宿儒,可他在關鍵時候指導缺乏應變策略,一味催促自己抓住一切機會在先皇麵前顯露才華,結果痛失皇位……日後,奕訢經常懷念恩師賈楨,而對卓秉恬卻諱莫如深,由此也可以看出,奕訢對痛失皇位一事,終其一生都是耿耿於懷。
奕訢奉命料理完畢杜受田的喪事,喬遷新居,住進了皇上新賞的豪宅。終日寄情於詩文經史,陶醉於園中清溪荷池、亭台樓閣、花草樹木,涵情養性,顯得怡然自得,輕鬆自在。
也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鹹豐帝特地選擇良辰吉日,於當年八月二十一日,臨幸恭王府,看望奕訢。並將花園禦書易名為“朗潤園”,禦題園內池水為“月同明池”,禦題各室為“明道齋”、“棣華軒”、“萃軒”,最後仍示以手足之情,親賦《贈恭親王》一首。奕訢對鹹豐帝的此番題字賜名贈詩深感受寵若驚,當即和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