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黨委書記出任政治局常委,也是一個傳統。這對於政治局來說,也不是什麽特別的問題。
結果了調整,整個共和國上層的平均年齡有所下降,以前一直說的“領導幹部非終身製”,朱老總也給做了表率。這樣的表率極大的刺激了三大權力核心裏麵中下層官員的興趣。老傢夥們既然按照規定實現了更替,那麽自己向著最高權力核心前進的障礙就減少了很多。不管老傢夥們怎麽想,至少現在這批年紀不超過40歲的青年官員,都看到了曙光。
銀行團可能更加現實些,周恩來出任他們的老大,雖然有外行指揮內行的嫌疑。但是周恩來手中的情報機構也是這些人早就聽說過的。這位前總理被稱為“中共當中最完美的男人”。如果小看了他,那麽結果肯定是自取其辱。人大到底在想什麽呢?
“勞動最光榮!”這是共和國一直以來的最大宣傳。圍繞著這個中心,共和國取消了各級政府發動普通公民義務勞動的權力,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各級勞動獎的入選名單上做了強製限製,官員不允許參選。一個個先進成員的模範事例被廣為宣傳。在這方麵最為努力推動的,甚至不是共產黨裏麵的左派,而是陝西眾當中的溫和派。
勞資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化解的,而特權階層勢必產生。在矛盾徹底浮出水麵,引發強烈對抗之前,無論如何都要盡量化解這個矛盾。
兩會結束之後,新的共和國上層體係有變化,卻沒有本質變化。針對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共產黨必須去麵對這個現實問題。太祖如願以償的繼續作為黨主席存在,這讓包括銀行團在內的很多人都感覺到一種威脅。
既然歷史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共和國在1961年的矛盾和歷史上有著極大的不同。至少矛盾的表象已經是高速進行的城市化引發出來的一係列矛盾。在這點上,陝西眾也覺得十分棘手。
從30年代開始的農業體製革命,到現在快30年了。當年黨內致力於將農業變成一個產業,到現在看,可謂成果非凡。農村由傳統的小農體係來經營,畝產很高,總產量始終無法有突破,至於勞動力的浪費情況就更加可觀了。共和國的大農業體係從膏腴之地入手,實現了集約化經營。集約化完成了基礎構建之後,再用承包製實現了效率化。大批以農業為服務對象的農業技術公司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中國各地。不同的環境下,有針對性地技術與措施不斷推出。不僅僅是糧食,農林牧副漁齊頭並進。整個農業呈現出徹底活化的態勢。
這樣的經營模式,讓勞動力開始出現富於。國家則通過移民,大量招工的模式,把富餘勞動力轉向城市。其他工業國完成這樣的人口轉移,無不是通過血淋淋的競爭完成的。共和國最大限度的弱化了這個過程的殘酷性,所以共和國也不得不麵臨這個過程帶來的負麵影響。
單看效果,可謂成就非凡。
1939年到1961年,共和國經濟增長每年都超過10%,預計1961年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1939年的二十倍。也就是1200億美元。按照人民幣統計,則是24000億人民幣。7.3億共和國國民,仍舊地處偏於農村的數量隻有9700萬人。剩餘的近6.4億人口至少在戶口上已經歸於城鎮。居住在近 500個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人口數量達到3.2億。這是一個偉大的功績,也是行政係統的噩夢。
到現在為止,失業率基本為零。隻要想找工作,任何公民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隻要你不怕辛勞,甚至可以賺到不少錢。就如同每一個在校的學生都會唱的那首歌曲一樣,“幸福的生活哪裏來,要靠勞動來創造。”
問題在於,這樣規模宏大的城市化,把太多還沒有適應工業化時代的人民捲入了城市,國家的就業輔導工作可謂出類拔萃,加上社區服務體係的建設,隻要不是鐵了心要餓肚子,找份工作餬口還是很容易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也就怨聲載道了。
這或許不能責怪人民,人民並沒有接受過足夠的教育。他們的知識不足以理解這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國家是如此的仁慈,單單孩子們都可以去上學,甚至中午還能夠管一頓飯。人民就已經感恩戴德了。飢餓與匱乏已經遠離自己的生活,錢卻總是不夠用,有太多的東西想去買,卻買不起。
這不僅僅是在城市,農村也是如此。各種承包體製非常完善,人民自己也知道在競爭當中失敗是為什麽。不過大家就是不肯承認。
工業化讓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讓競爭變得越來越多。每一次競爭都產生了失敗者。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距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失敗者”的心理越來越不平衡。敢於“揭竿而起”,試圖用非法手段獲取利益的那一批人,在恐怖的嚴打行動中被清洗一空。現在剩下的,都是隻敢心懷不滿的一群了。
最可笑的是,如果真的自認失敗者,認同了這個結果,於是專心做某項工作的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反而不慢。如果隻是想老老實實的工作,做一個服服帖帖的順民,這日子還是毫無問題的。如果你試圖參與競爭,並且成為勝利者,那麽首先就要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
工業化體製的競爭與農業化體製的競爭是如此不同,中國民間積累起來的不滿又是如此的普遍。如果不能盡快對此進行有效疏導,那就是註定要出事情的。
結果了調整,整個共和國上層的平均年齡有所下降,以前一直說的“領導幹部非終身製”,朱老總也給做了表率。這樣的表率極大的刺激了三大權力核心裏麵中下層官員的興趣。老傢夥們既然按照規定實現了更替,那麽自己向著最高權力核心前進的障礙就減少了很多。不管老傢夥們怎麽想,至少現在這批年紀不超過40歲的青年官員,都看到了曙光。
銀行團可能更加現實些,周恩來出任他們的老大,雖然有外行指揮內行的嫌疑。但是周恩來手中的情報機構也是這些人早就聽說過的。這位前總理被稱為“中共當中最完美的男人”。如果小看了他,那麽結果肯定是自取其辱。人大到底在想什麽呢?
“勞動最光榮!”這是共和國一直以來的最大宣傳。圍繞著這個中心,共和國取消了各級政府發動普通公民義務勞動的權力,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各級勞動獎的入選名單上做了強製限製,官員不允許參選。一個個先進成員的模範事例被廣為宣傳。在這方麵最為努力推動的,甚至不是共產黨裏麵的左派,而是陝西眾當中的溫和派。
勞資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化解的,而特權階層勢必產生。在矛盾徹底浮出水麵,引發強烈對抗之前,無論如何都要盡量化解這個矛盾。
兩會結束之後,新的共和國上層體係有變化,卻沒有本質變化。針對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共產黨必須去麵對這個現實問題。太祖如願以償的繼續作為黨主席存在,這讓包括銀行團在內的很多人都感覺到一種威脅。
既然歷史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共和國在1961年的矛盾和歷史上有著極大的不同。至少矛盾的表象已經是高速進行的城市化引發出來的一係列矛盾。在這點上,陝西眾也覺得十分棘手。
從30年代開始的農業體製革命,到現在快30年了。當年黨內致力於將農業變成一個產業,到現在看,可謂成果非凡。農村由傳統的小農體係來經營,畝產很高,總產量始終無法有突破,至於勞動力的浪費情況就更加可觀了。共和國的大農業體係從膏腴之地入手,實現了集約化經營。集約化完成了基礎構建之後,再用承包製實現了效率化。大批以農業為服務對象的農業技術公司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中國各地。不同的環境下,有針對性地技術與措施不斷推出。不僅僅是糧食,農林牧副漁齊頭並進。整個農業呈現出徹底活化的態勢。
這樣的經營模式,讓勞動力開始出現富於。國家則通過移民,大量招工的模式,把富餘勞動力轉向城市。其他工業國完成這樣的人口轉移,無不是通過血淋淋的競爭完成的。共和國最大限度的弱化了這個過程的殘酷性,所以共和國也不得不麵臨這個過程帶來的負麵影響。
單看效果,可謂成就非凡。
1939年到1961年,共和國經濟增長每年都超過10%,預計1961年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1939年的二十倍。也就是1200億美元。按照人民幣統計,則是24000億人民幣。7.3億共和國國民,仍舊地處偏於農村的數量隻有9700萬人。剩餘的近6.4億人口至少在戶口上已經歸於城鎮。居住在近 500個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人口數量達到3.2億。這是一個偉大的功績,也是行政係統的噩夢。
到現在為止,失業率基本為零。隻要想找工作,任何公民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隻要你不怕辛勞,甚至可以賺到不少錢。就如同每一個在校的學生都會唱的那首歌曲一樣,“幸福的生活哪裏來,要靠勞動來創造。”
問題在於,這樣規模宏大的城市化,把太多還沒有適應工業化時代的人民捲入了城市,國家的就業輔導工作可謂出類拔萃,加上社區服務體係的建設,隻要不是鐵了心要餓肚子,找份工作餬口還是很容易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也就怨聲載道了。
這或許不能責怪人民,人民並沒有接受過足夠的教育。他們的知識不足以理解這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國家是如此的仁慈,單單孩子們都可以去上學,甚至中午還能夠管一頓飯。人民就已經感恩戴德了。飢餓與匱乏已經遠離自己的生活,錢卻總是不夠用,有太多的東西想去買,卻買不起。
這不僅僅是在城市,農村也是如此。各種承包體製非常完善,人民自己也知道在競爭當中失敗是為什麽。不過大家就是不肯承認。
工業化讓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讓競爭變得越來越多。每一次競爭都產生了失敗者。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距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失敗者”的心理越來越不平衡。敢於“揭竿而起”,試圖用非法手段獲取利益的那一批人,在恐怖的嚴打行動中被清洗一空。現在剩下的,都是隻敢心懷不滿的一群了。
最可笑的是,如果真的自認失敗者,認同了這個結果,於是專心做某項工作的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反而不慢。如果隻是想老老實實的工作,做一個服服帖帖的順民,這日子還是毫無問題的。如果你試圖參與競爭,並且成為勝利者,那麽首先就要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
工業化體製的競爭與農業化體製的競爭是如此不同,中國民間積累起來的不滿又是如此的普遍。如果不能盡快對此進行有效疏導,那就是註定要出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