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及“敕然馬牌”四字。鑄作細膩平滑,線條刻劃流暢,屬於銅鑄中的 精品。
內蒙古臨河縣西夏城址出土了一批金器,其中蓮花盞托1件,金佛 件,金碗2件,以及雙魚柱形作柄的指剔、雕刻人物、花朵耳飾等,製 作精巧,刻工精細,表現了西夏金器製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第七節西夏的社會風俗 一、尚武與復仇 作為西夏國家的主體民族黨項族,是一個勇敢、驃悍,“俗尚武”1 的民族。唐僖宗時,發生了黃巢大起義,黨項首領拓跋/title>思恭率兵 助唐,攻打義軍。義軍將領朱溫尚讓率眾涉過渭水,思恭命弟思忠還擊, 兩軍戰於渭橋(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北),橋麵上有鐵鶴,“思忠射之沒 羽,賊駭走”2,即簇射入鶴羽之中,義軍見之竟驚駭而走。這一記載, 未免有些誇張,但也反映了黨項人的善射和思忠的膂力過人。夏州政權 的重建者李繼遷,是一位“勇悍有智謀”3的首領。一次,他率領十餘騎 出獵,途中遇一猛虎,他讓隨從躲入樹林中,隻身張弓引箭,一發射中 虎眼,由是番部威服。西夏開國之君元昊,不僅在立國方針問題上,主 張“尚武重法”,而且是一位“遇戰鬥勇謀為諸將先”的率兵作戰的首 領。他每次出兵前,都要率部落酋長狩獵,並徵求他們對作戰方略的意 見。由於他有勇有謀,因此,在對宋對遼戰爭中,總是大獲全勝。“元 昊結髮用兵,凡二十年,無能折其強者”4。不僅西夏的一些有為之君, 有勇有謀,而且有些母後,也能征慣戰,不讓鬚眉男子。毅宗諒祚之母 沒藏後,曾多次指揮對宋作戰。幹宗幹順之母梁太後,更是多次掛帥, 率兵入寇宋朝邊境。公元1098年(夏永安元年)十月,梁太後鑑於宋朝 在邊境連築城堡,決定親自率軍40萬進攻宋平夏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縣北),連營百裏,使用高車“對壘”攻城,“飛石激火,晝夜不 息”1,士卒死傷慘重,總共打了13天攻堅戰,未能攻下,最後糧盡退 兵。
黨項人的尚武之風,連同他們的誠懇、樸質、團結互助的美德一直 保持到西夏滅亡以後。元末黨項人餘闕在其《送歸彥溫赴河西廉訪使序》 一文中指出: “予家合肥,合肥之戍,一軍皆夏人。人麵多黧黑,善騎射, 有身長八九尺者。其性大抵質直而上義,雖異姓如親姻。凡有所得, 雖簞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友。朋友之間有無相共,有餘即以 1《舊唐書》卷198,《黨項傳》。
2《西夏書事》卷2。
3《長編》卷25,雍熙元年九月。
4《宋史》卷488,《夏國傳下》。
1《西夏書事》卷30。
予人;無即以取諸人,亦不少以屬意”2。
這種民風和美德,是維持黨項民族團結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黨項人之所以具有尚武精神並非偶然,而是與黨項人生活條件有著 直接的關係。作為西夏的主體民族黨項族,自遠古以來生息在遼闊的青 藏高原上。由於這一帶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霜雪期長,屬於高寒地帶, 惡劣的地理環境,使黨項人鍛鍊成為習勞耐苦,健壯勇敢“能寒暑饑渴, 長於騎射”3,富於戰鬥精神的民族。西夏立國之後,由於西夏同其鄰國 關係緊張,民族矛盾經常處於主導地位。加之統治者為了同宋遼爭霸, 需要以武立國,因此,黨項人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的強悍民風, 得以延續下去,並成為西夏立國長久的因素之一。金臣斡特剌雲:“西 夏崇尚舊俗,故能保國數百年”1。所謂崇尚舊俗,就是崇尚黨項族“自 為兒童則習騎射”2的尚武風習。崇尚這種舊俗,雖然是為了適應黨項部 落的保守心理和習慣,以爭取他們的支持,但在客觀上卻多少起了延緩 西夏壽命的作用。
崇尚復仇,是黨項人的又一傳統習俗。這種習俗比較普遍,是羌係 民族的共同風俗。西夏諺語有雲:“吃十袋美果也得報仇,有十個女兒 不算有後”3。史載: “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得,必蓬頭垢麵,跣足蔬食,要斬仇人 而後復常”4。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復仇。如仇家有凶喪則不可復仇。如果仇家的 力量大於自己,那麽,就動員婦女去燒毀仇家廬舍,仇家因“敵女兵不 祥”,自然要“退避三舍”,任其燒毀房屋。如果雙方願意和解,可用 雞、豬、犬血和酒裝入髑髏之中痛飲。並發誓道:“若復報仇,則穀麥 不收,男女禿癩,六畜死,蛇入帳”5。另外,黨項人在戰爭中如果戰敗, 那麽,3天之後,再到其戰敗地點“捉人馬射之,號曰‘殺鬼招魂’”6。
或者埋草人於地下,眾人放箭射之而還。
二、居所與服飾 黨項族的居室,隨著其社會生產的發展而演變著。在黨項族遷入西 北之前,其居室為了適應其遊牧生活的需要,構造比較簡單。建室的主 要材料來源於氂牛毛和羊毛,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更換。“俗皆土著, 居有棟宇,其屋織氂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1。這種居室實際上是 用毛氈覆蓋著的木支架帳篷。因此,當時人們在統計黨項人戶時,往往 以族帳為單位。這種帳篷遊牧流動時,便於搬遷,定居時也可改為“棟 2《青陽先生文集》卷4。
內蒙古臨河縣西夏城址出土了一批金器,其中蓮花盞托1件,金佛 件,金碗2件,以及雙魚柱形作柄的指剔、雕刻人物、花朵耳飾等,製 作精巧,刻工精細,表現了西夏金器製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第七節西夏的社會風俗 一、尚武與復仇 作為西夏國家的主體民族黨項族,是一個勇敢、驃悍,“俗尚武”1 的民族。唐僖宗時,發生了黃巢大起義,黨項首領拓跋/title>思恭率兵 助唐,攻打義軍。義軍將領朱溫尚讓率眾涉過渭水,思恭命弟思忠還擊, 兩軍戰於渭橋(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北),橋麵上有鐵鶴,“思忠射之沒 羽,賊駭走”2,即簇射入鶴羽之中,義軍見之竟驚駭而走。這一記載, 未免有些誇張,但也反映了黨項人的善射和思忠的膂力過人。夏州政權 的重建者李繼遷,是一位“勇悍有智謀”3的首領。一次,他率領十餘騎 出獵,途中遇一猛虎,他讓隨從躲入樹林中,隻身張弓引箭,一發射中 虎眼,由是番部威服。西夏開國之君元昊,不僅在立國方針問題上,主 張“尚武重法”,而且是一位“遇戰鬥勇謀為諸將先”的率兵作戰的首 領。他每次出兵前,都要率部落酋長狩獵,並徵求他們對作戰方略的意 見。由於他有勇有謀,因此,在對宋對遼戰爭中,總是大獲全勝。“元 昊結髮用兵,凡二十年,無能折其強者”4。不僅西夏的一些有為之君, 有勇有謀,而且有些母後,也能征慣戰,不讓鬚眉男子。毅宗諒祚之母 沒藏後,曾多次指揮對宋作戰。幹宗幹順之母梁太後,更是多次掛帥, 率兵入寇宋朝邊境。公元1098年(夏永安元年)十月,梁太後鑑於宋朝 在邊境連築城堡,決定親自率軍40萬進攻宋平夏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縣北),連營百裏,使用高車“對壘”攻城,“飛石激火,晝夜不 息”1,士卒死傷慘重,總共打了13天攻堅戰,未能攻下,最後糧盡退 兵。
黨項人的尚武之風,連同他們的誠懇、樸質、團結互助的美德一直 保持到西夏滅亡以後。元末黨項人餘闕在其《送歸彥溫赴河西廉訪使序》 一文中指出: “予家合肥,合肥之戍,一軍皆夏人。人麵多黧黑,善騎射, 有身長八九尺者。其性大抵質直而上義,雖異姓如親姻。凡有所得, 雖簞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友。朋友之間有無相共,有餘即以 1《舊唐書》卷198,《黨項傳》。
2《西夏書事》卷2。
3《長編》卷25,雍熙元年九月。
4《宋史》卷488,《夏國傳下》。
1《西夏書事》卷30。
予人;無即以取諸人,亦不少以屬意”2。
這種民風和美德,是維持黨項民族團結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黨項人之所以具有尚武精神並非偶然,而是與黨項人生活條件有著 直接的關係。作為西夏的主體民族黨項族,自遠古以來生息在遼闊的青 藏高原上。由於這一帶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霜雪期長,屬於高寒地帶, 惡劣的地理環境,使黨項人鍛鍊成為習勞耐苦,健壯勇敢“能寒暑饑渴, 長於騎射”3,富於戰鬥精神的民族。西夏立國之後,由於西夏同其鄰國 關係緊張,民族矛盾經常處於主導地位。加之統治者為了同宋遼爭霸, 需要以武立國,因此,黨項人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的強悍民風, 得以延續下去,並成為西夏立國長久的因素之一。金臣斡特剌雲:“西 夏崇尚舊俗,故能保國數百年”1。所謂崇尚舊俗,就是崇尚黨項族“自 為兒童則習騎射”2的尚武風習。崇尚這種舊俗,雖然是為了適應黨項部 落的保守心理和習慣,以爭取他們的支持,但在客觀上卻多少起了延緩 西夏壽命的作用。
崇尚復仇,是黨項人的又一傳統習俗。這種習俗比較普遍,是羌係 民族的共同風俗。西夏諺語有雲:“吃十袋美果也得報仇,有十個女兒 不算有後”3。史載: “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得,必蓬頭垢麵,跣足蔬食,要斬仇人 而後復常”4。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復仇。如仇家有凶喪則不可復仇。如果仇家的 力量大於自己,那麽,就動員婦女去燒毀仇家廬舍,仇家因“敵女兵不 祥”,自然要“退避三舍”,任其燒毀房屋。如果雙方願意和解,可用 雞、豬、犬血和酒裝入髑髏之中痛飲。並發誓道:“若復報仇,則穀麥 不收,男女禿癩,六畜死,蛇入帳”5。另外,黨項人在戰爭中如果戰敗, 那麽,3天之後,再到其戰敗地點“捉人馬射之,號曰‘殺鬼招魂’”6。
或者埋草人於地下,眾人放箭射之而還。
二、居所與服飾 黨項族的居室,隨著其社會生產的發展而演變著。在黨項族遷入西 北之前,其居室為了適應其遊牧生活的需要,構造比較簡單。建室的主 要材料來源於氂牛毛和羊毛,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更換。“俗皆土著, 居有棟宇,其屋織氂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1。這種居室實際上是 用毛氈覆蓋著的木支架帳篷。因此,當時人們在統計黨項人戶時,往往 以族帳為單位。這種帳篷遊牧流動時,便於搬遷,定居時也可改為“棟 2《青陽先生文集》卷4。